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长久以来,西方人只能通过战争来认识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从战场上走下来的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在日益透明的开放进程中,更加自信。  相似文献   

2.
浙赣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的一次大型战役。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了。其实,中国军队在物质战果方面是逊于日军的,而日军虽然达到了摧毁浙赣两省飞机场的目的,但是并没有歼灭中国军队第三战区主力,还造成兵力与时间的浪费,最终导致其在太平洋战场及华北战场的失利。因此,日军虽然在战役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在战略上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战场在1939年发动的冬季攻势,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主动的大规模攻势。这次攻势,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尤其是其中的昆仑关大捷和粤北大捷,给侵华日军以出乎意料的打击。冬季攻势也是国民党战场在整个抗战期间唯一的一次战略性的反攻作战。  相似文献   

4.
浙赣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的一次大型战役。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了。其实,中国军队在物质战果方面是逊于日军的,而日军虽然达到了摧毁飞机场的目的,但是并没有歼灭第三战区主力,还在兵力与时间的使用上造成浪费,最终导致其在太平洋战场及华北战场的失利。浙赣会战是中国以损失部分物质为代价,在战略上占优势的平局。  相似文献   

5.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形成的正面与敌后两个战场各自独立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绝无仅有。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作用的发挥与其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并不相称。1937年7月~1938年10月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为粉碎日本法西斯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花园口决堤后,黄泛区成为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新战场.新黄河像一条军事分界线,把中日两国军队分隔在西、东两侧.修筑新黄河大堤,束水防泛,和决堤放水,利用黄河水力,冲击、打击日军是中国军队抗击侵略者的天然武器.  相似文献   

7.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空军联合作战,可说是中国军队与外军首次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研究美国对中国空军的支援,以及中国军队在联合作战中的空战理论向现代化的迈进,对全面研究抗日战争史有着重大意义。一 从战略上讲,中美空军的联合,迅速填补了苏联空军撤走后形成的空防,投入战场后,就紧紧围绕争夺制空权与日军展开了斗争。 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初期,制定了“闪电战”计划,企图一举全歼中国空军,蒋介石出面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求援呼吁,苏联马上作出反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决定向中国提供400架作战飞机,派遣志愿航空大…  相似文献   

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战场上生死相拼的两支军队来说,手中的武器装备是它们克敌制胜不可缺少的法宝。那么在8年抗战中,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装备主要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揭开尘封的历史,看看这些曾让日本侵略者损兵折将的钢铁利器吧。  相似文献   

9.
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最为成功的防御战案例,中央军、晋绥军和八路军同仇敌忾,在正面阵地利用地形优势梯次部署防御力量,并不断抓住时机调动部队组织反击,拓宽战场纵深,攻击日军后方的薄弱环节和补给线路,压缩其作战空间,形成“扼咽拊背”的积极战场态势。通过对中国军队在忻口战役中的战术进行微观分析可以发现:在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下,适时组织局部的反攻有助于纾解防御压力,甚至可以扭转整体的被动局面。太原会战失败后,八路军开辟了敌后战场,攻势防御的基本思想迭嬗为小规模的运动战、游击战战术,融入中共持久抗战的整体战略之中。  相似文献   

10.
<正>在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战斗序列中,有两个特别的炮兵单位,这就是国民革命军独立炮兵第10团和第14团,这是从1937~1945年,中国军队仅有的两个机械化重炮团,共装备48门德制“莱茵式卅二倍重榴弹炮”。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远征军入缅作战,全部活跃着这两个重炮团威武的身影。战场上,炮兵10团和炮兵14团的德制重炮给日军极大的打击和心理威慑力,也给抗日军民带来极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11.
当年重庆“日军战俘营”日本军人有号称至死不屈的所谓“武士道”精神,但在中国战场上,尤其是在武汉大会战中被中国军队俘虏者为数甚众。当时,一部分日俘押解至云南、贵州等地,而大部分别送关在重庆的原巴县刘家湾、鹿角场、土桥等地几处大地主及富豪宅院里。中国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摘自加拿大情报部门1951年2月至1951年6月的《情报评论》。这些资料涉及中国军队的作战习惯、苏联顾问在朝鲜的情况、中国军队的组织与后勤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朝鲜战争中,西方世界对中国军队作战样式和部队组织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二战爆发后,美英等国为了充分掌握日军的情况,便与中国展开了广泛的情报合作.中国军队借助于美国的部分技术,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美英提供了大量情报,这些情报无疑成为他们后来掌握太平洋战场主动权的重要因素.战后,关于中美、中英情报合作的秘闻频频见诸报端,但是还有一些重要的史实不为人所知,其中中英空军情报合作就有一段鲜为...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福利经济学、现代公共财政理论、现代制度经济学前沿理论为依托,以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福利制度和中国军队福利制度现实为背景,对中国军队福利制度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现象进行了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分析,构架了中国军队福利制度创新模式,并提出了制度创新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杭州湾北岸地区在军事战略上极具重要意义。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时,日军采取“两翼迂回、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会战后期,日军第10军在淞沪战场的右翼杭州湾北岸实行登陆,与从左翼迂回的日本上海派遣军合围中国淞沪守军,进攻上海和南京。杭州湾北岸和太湖南走廊对日阻击战,是淞沪会战后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中国军队未能阻敌进攻,阻击战最终陷于失败,导致淞沪战场防御阵线的完全瓦解和上海的陷落。太湖南走廊的被打通和苏浙皖边境门户洞开,造成日军从南面和西面迂回南京的态势。抗日战史上这惨痛和悲壮的一幕,给后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6.
数月前,我在人人网看到一篇署名“李鑫日志”的文章,题目是《美军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怕的是中国军队毛泽东化》,文章介绍说,发此感慨的不是别人,而是美国西点军校的一位学者。该学者在介绍朝鲜战争的经验时,反复讲到:美军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怕的是中国军队毛泽东化。  相似文献   

17.
正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根据中共中央"边打边建"的方针,新中国的军队将战场作为演习场,以实战锻炼各技术兵种。通过这场战争,人民解放军的特种兵建设从很低的起点上起步,有了飞速发展,与当时世界先进军事科技水平的差距大为缩小。国内解放军野战部队和入朝的志愿军,都以发展炮兵为重点。在世界战争史上,由以枪战为主过渡到以炮战为主,是军队实现近代化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正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中,中国军队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过渡。  相似文献   

18.
仁安羌(亦作燕南羌)大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场上因中国军队以少胜多、解救盟军而载入史册的经典之战.近年来,随着中国远征军抗战历史被世人重新审视,仁安羌大捷备受关注.一些涉及仁安羌大捷书籍史料、回忆录等刊载经过存有异议,留给后世诸多悬念.笔者经过多方走访查询求证,结合中、英、日三方战史资料,以客观角度重新解读仁安羌之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这首雄浑激越、唱遍大江南北的战歌表现了中国军民英勇杀敌、近身肉博的壮烈场景,其激昂的旋律令人热血沸腾。在二战中,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战术思想的差异,在对待近身肉搏战术上也是有所区别的。下面就列举几个有特点的国家的近身肉搏战术。中国军队——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挥舞着大刀长矛”是中国军队近身肉博的主要战法,但同时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因此实际上保留了在格斗中开枪的做法。这和当时中国军队的装  相似文献   

20.
殷杰 《军事史林》2016,(1):49-54
要问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军队装备数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参战时间最长的冲锋枪是哪种型号,也许有人会说是美制"汤姆森"、也许有人会说是英制司登MK Ⅱ.实际上,由于加工复杂,价格昂贵,抗战前中国进口和仿制的"汤姆森"冲锋枪数量并不多.从1942年起到抗战结束,虽然美国将56395支冲锋枪(其中绝大多数是"汤姆森")运抵印度用以援华.但由于运输损耗等诸多原因,到抗战结束时,中国军队装备的美援冲锋枪只有26907支.由于接收装备的时间较晚,这批冲锋枪在抗日战场上使用范围很有限.而英国援华的司登MK Ⅱ大批运抵中国时,抗战已经结束.因此,抗战期间主力冲锋枪应该是俗称"花机关"的德制MP18/28冲锋枪及其仿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