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格的突变     
提起隋炀帝和石敬瑭,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两个寡廉鲜耻的人物:前者是有名的暴君,以其荒淫与残暴把隋朝的江山摧毁了;后者是契丹的"儿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不惜认贼作父,出卖民族利益,为后人所不齿。很少有人注意到,隋炀帝在登上皇位之前,其实也是隋朝的"杰出青年";石敬瑭在建立后晋之前,曾为后唐德高望重的忠臣。  相似文献   

2.
裴矩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前半辈子,他在隋朝做官,是个以阿谀奉承、逢迎拍马而著称的佞官。可归顺唐朝后,他却一反常态,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成了敢于直言相谏的诤臣。不仅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意见,有时甚至敢于当面与唐太宗争论,其忠直敢谏不亚于魏征,深得唐太宗的赞赏。司马光在论及裴矩前佞后诤的变化时说:“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有明君才出诤区,有唐太宗才会有魏征。裴矩遇扬广这个“圆盘子”,就是个八面玲珑的圆滑之臣,逢李世民这个“方盘子”,就是个刚正不阿的耿直之臣。于今而论,把封建社…  相似文献   

3.
骄侈与蜕变     
骄侈与蜕变宋增建《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五月的一天,魏徵给唐太宗李世民上书。劝谏太宗说,皇上的上进心赶不上过去,闻过必改的情况也比从前少,生活逐渐趋向奢侈。古语道“贵不期骄,富不期侈”,看来果然如此。隋朝因为富强就骄侈起来,把国家...  相似文献   

4.
丁玉宝 《政工学刊》2011,(10):73-73
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之间也有相关对话。李世民对大臣说:"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盛唐景象,人们自然会想到历代帝王中享誉甚高的唐太宗李世民,并联想到辅佐他的名臣良相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褚遂良等等,却往往忽略了被李世民称为"良佐"的长孙皇后。因为有了她的辅佐,李世民才成就了封建帝王的不朽业绩。  相似文献   

6.
伍尚锐 《政工学刊》2010,(12):25-25
古往今来,很多官员经常微服私访调查了解基层实情。无论是唐太宗、康熙乾隆,还是彭德怀元帅、"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以微服私访的方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弄清了基层的真实情况,解决了很多的现实问题,也防止和避免了被基层牵着鼻子走的现象。这种微服私访的领导作风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畏惧意识不可无吴东莞唐太宗李世民,乃封建历史上的一代英主。此人有个特点,就是"怕"字当头。怕什么呢?且听他说."人言做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联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是在中国古代地缘战略思想的背景下孕育产生的 ,深刻地反映了唐朝初期关于地缘战略问题的理性认识状况 ,并带有唐太宗的鲜明的思想个性。本文从探讨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入手 ,将其概括为固本思想、地缘藩屏思想、地缘制衡思想和地缘隔绝思想 ,进而对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给予了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9.
《资治通鉴》记载:裴矩在隋朝做官时,以溜须拍马著称。隋炀帝在位时,他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常态,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就此感慨道:“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裴矩的从政轨迹说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者的人品官德能左右部属的行为.只有开明的领导,才能造就贤明的部属。  相似文献   

10.
唐初武功,盛极一时,唐太宗“以武拔乱”①,次第削平边疆各少数民族贵族的入扰,使其心悦诚服地归属唐王朝,被他们赞颂为“天可汗”②。高宗朝版图虽有扩大,但都基于太宗基业、因势利导的,就此而言,“天可汗”唐太宗统一西北边疆,为形成今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应有他一份不可磨灭的功勋。唐太宗所以之使强劲的突厥、吐谷浑,西域诸国内属,  相似文献   

11.
贺若弼(公元544~607年),事辅伯,河南洛阳人。他生活在南北朝至隋朝,即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变革时期,先仕北周,后任隋朝。在为隋王朝统一事业的斗争中,贺若弼以其卓著的战绩,展现了他那“椒傥英略”(《隋书·贺若弼传》史臣评语)的军事才华。  相似文献   

12.
(一)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下简称《问对》)是宋代编订的“武经七书”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在灭隋战争中,屡建奇功。武德(高祖年号)9年(公元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即皇帝位。其文治武功,极为彪炳,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之君。  相似文献   

13.
《兵团建设》2014,(7):43
正公元626年,唐太宗登基刚两个月,趁着唐太宗尚未站稳脚跟,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亲临挂帅,带领十万铁骑直扑中原,一路攻关夺城,所向披靡,唐军节节溃败。不久,兵锋直指都城长安。有士兵报告了颉利可汗,说唐朝的皇帝只带六个人在帐外不远的渭河桥上。颉利可汗带人急忙走出帐内。唐太宗见颉利可汗出帐,便冲着他大声高喊:"颉利可汗,你快滚回去,你们是孤军直入,否则雪雨天一到,你们就会前无进路,后无退路,势必全军覆  相似文献   

14.
条子·钉子·胆子·脑子郑雄《资治通鉴》载:贞观十年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葬于昭陵。将军宇文士及和段志玄奉命驻守在萧章门(宫内)。一天晚上,唐太宗差宫官到两将军驻地,宇文士及开门迎见,而段志玄却“闭门不纳”。何故?理由是“军门不可夜开”。宫...  相似文献   

15.
历代屯垦纵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边 《兵团建设》2004,(9):110-113
我国政府在新疆组织屯垦,从公元前105年开始,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元朝、清朝等17个政府,先后在新疆组织各族军民进行过大规模的屯垦戍边活动。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唐李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问对》,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内容相传为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问答。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四十问答,中卷三十三问答,下卷二十五问答,凡九十八次问答,约一万余字。在宋代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关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史上学术界意见多有分歧,除了传说是唐代名将李靖所著的看法外,主要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种:(一)宋人阮逸伪托之作。这一看法首先由北宋陈师道提出,此说一出,后人…  相似文献   

17.
隋朝(公元581—618)的国防,在三十七年的历史中,既有赫赫之功,也有昭然之误。杨坚父子在许多具体措施上,是承上启下的,但在国防战略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战术策略运用上,截然不同,因此,其结果也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李世民和卫国公李靖,是唐代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家。北宋颁行的兵书《李卫公问对》,采取唐初君臣一问一答的形式,反映了李世民和李靖在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李靖向来以“论孙(子)、吴(起)之术”而闻名,军事学上造诣颇深。一部“卫公李靖兵法”可谓著名的兵书,以致唐代杜佑编纂《通典·兵典》时摘录它的内容达二十多处。至于唐太宗,虽然没有留下理论专著,但他的军事谋略与作战艺术是要超过李靖的。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政要》的《教诫大子诸王第十一》中,有这么一段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对人君和黎庶关系的观点,又进一步加以发挥:“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舟,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皇帝,能把“水”和人民放在一起加以联想,确是发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王国两晋南北朝的361年分裂后,隋文帝杨坚于581年统一了全国,建立了隋朝。但是精场帝的残暴统治引发了各地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李渊父子利用隋末农民起义起兵反隋,于618年建立了唐朝。唐王朝在其290多年的统治中,起初使封建帝国走上最高峰,后来“安史之乱”又急剧地走着下坡路,最后导致五代十国割据势力各自独立的局面。以后,后周禁军级领赵匡胤利用自己执掌的大权建立了宋朝。此后又经历了来与辽、夏。金的长期并存和反复争斗,最后为元朝所替代。元朝先由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继而由忽必烈完成统一全国。隋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