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据美国媒体1月2日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对2005年前景感到担心害怕的美国人的比例比2004年猛增了18个百分点,上升至30%。1月7日,巴基斯坦影响最大的《战斗报》刊登了一份美国政府的广告,标题是《对抓捕最重要通缉犯的悬赏》,共列出14人的悬赏名单。其中,本·拉登和"基地"二号人物扎瓦希里的"人头费"高居榜首,均分别提高到了2500万美元。 看来,不论美国人担忧的理由是什么,相信只要恐怖主义大亨本·拉登还活着,就将是美国人心头永远的阴影。 今年,本·拉登会干些什么?布什最怕  相似文献   

2.
一提起恐怖威胁,一说到“基地”组织的核生化能力,美国反恐怖机构和情报部门就会说苏联的“提箱原子弹”如何落入本·拉登手中,世界各国的核废料如何可能被“基  相似文献   

3.
军情快递     
本·拉登拥有23艘秘密商船 美国海军正在执行一项重要任务,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搜遍全球的海域,其目标是找到23艘商船。美国和挪威情报部门确认,这些商船属于或受控于本·拉登的基地恐怖组织。这支秘密船队可能会帮助本·拉登和他的助手们逃出美军的包围圈。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发生,美国政府向各船舶公司发出的一份公告中称,美国可能会动用军事设施对可疑船只进行搜查,“任何可察觉的疏忽都有可能对商船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4.
“基地”组织曾对外宣称要让美国死10万人。不久之前,美国也曾作过一个测算:假如一枚带炭疽菌的“飞毛腿”导弹落在华盛顿,则可夺去10万人的生命。而美国的《新闻周刊》透露了本·拉登准备实施生物武器袭击的消息。 世界上一些恐怖组织也逐渐掌握了生物武器技术,并开始尝试使用在恐怖活动中。在“9·11”恐怖袭击事件的阴霾尚未散去之际,生物恐怖主义已经对传统国家安全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人类曾经面对生物恐怖主义纵观历史,在19世纪产生细菌致病理论  相似文献   

5.
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华盛顿和纽约的恐怖活动,极大地激怒了高傲自负的美国人。为了换回颜面,恼羞成怒的美国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出动了大批“武装到牙齿”的特种作战部队,在英军特种作战部队的协同下,潜入阿富汗,用于搜捕美国认定的、躲藏在阿富汗的制造恐怖事件的主谋——本·拉登。在参加行动的众多特种部队中,美国“海豹”特种作战部队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认识一下这只“海豹”吧。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托拉博拉山区,是"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最后一个明确的现身之地。2001年12月,美军在这里发现他的踪迹后,曾试图通过狂轰滥炸将其消灭,但本·拉登最终还是像狡猾的狐狸一样成功脱逃。自那以后,这个"恐怖大亨"在美军的穷追猛打下似乎变成了一个影子。有关他的藏身之处传闻种种。不过,无论是美军情报人员无线电监听到的结果还是"基地"组织被俘成员的供词都表明,本·拉登目前最可能的藏身之地仍然在阿巴边境山区的某个地方。  相似文献   

7.
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以后,恐怖主义及恐怖活动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恐怖活动,深刻分析恐怖活动的组织类型、特点及发展趋势,对于我们搞好警卫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石京 《宁夏科技》2001,(5):70-73
长期以来,本·拉登一直让美国不得安宁,美国等西方媒体将他描述为一个手段残忍的全球恐怖网络总头目。最近,这位全球“恐怖大亨”又有新动作。由他组织出版和四处散发的一本恐怖分子训练手册再度引起美国情报官员的高度关注。2月5日。美国联邦法院开始审理全美关注的大案——1998年8月美国驻肯尼亚扣坦桑尼亚大使馆被炸案,拉登同党在出庭作证时描述了恐怖帝国鲜为人知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后,美国总统布什立刻宣布国际恐怖主义对美国的袭击是战争行为,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反恐怖主义斗争。10月7日,美国发动了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军事打击行动。反恐怖战争由非军事行动扩展到军事行动,其目的是摧毁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军事力量和支持恐怖活动的实力,并捉拿本·拉丹。布什在美、英军队开始进攻阿富汗的声明中说,“这次军事行动是美国反恐怖战争的一部分,这场战役的另一条战线已经在外交、情报、冻结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10.
国际反恐形势发展对我国武警部队反恐行动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9·11”恐怖活动之后 ,国际反恐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呈现出全球化、长期化、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趋势。反恐形势对我国武警部队反恐行动的影响很大。恐怖活动的广泛性使我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挑战 ,武警部队当前及今后所担负的任务将更加繁重。恐怖分子的隐蔽性必将促使我国武警部队加强游击战和反游击战的研究与训练 ,以适应反恐斗争的需要。恐怖活动的突发性对我国武警作战指挥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改进现有的指挥体系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1.
梦非  舒嘉颖 《环球军事》2004,(22):12-14
阿布·穆萨卜·扎卡维是"基地"组织第3号人物、驻伊拉克抵抗美国及其盟友的领军人物、全球通缉的十大恐怖分子之一。2002年12月31日,这名38岁的约旦人曾经企图炸毁安曼洲际饭店。他还是一名阿拉伯毒药和毒品专家,多年来与乌萨马·本·拉登的"基地"组织结成了非正式联盟。但扎卡维并不听命于"基地"组织指挥。他天马行空,单独行动。现在他改弦更张,与"基地"组织越走越近。过去他一直谋求用独特的手法开拓自己通向权力的道路。他是战后  相似文献   

12.
艾尔弗雷德·塞那·马汉(AlfredThaver Mahan,1840-1914)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海军理论家和历史学家,海军少将。他获得了英美等国的5个权威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书成为惟一可遵循的海军经典。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称他是“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杨光跃 《国防科技》2005,(10):17-20
从“9·11”事件到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再到前不久刚刚发生的伦敦恐怖爆炸案,世界暴力恐怖活动呈现出日益猖獗的趋势。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恐怖威胁,国际恐怖分子针对我国外工作人员的恐怖袭击和人质劫持事件越来越多熏打击恐怖主义同样成为我国政府面对的重要任务。现阶段,世界反恐行动都面临着获取情报困难、反恐手段单一、反恐武器装备有效性差等难题,而加强反恐武器装备研究发展,则是反恐行动的物质基础,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一、发展反恐武器装备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研究发展反恐武器装备,将成为及时准确获取恐怖活动信息、推动反恐…  相似文献   

14.
1921年,美国切萨皮克湾进行了一场美国航空兵轰炸舰船的实验。推动这次实验进行的是时任美国军事航空主任和航空勤务部队副司令的威廉·米切尔。他和意大利的朱里奥·杜黑、英国的休·特伦查德被认为是早期推动空军学术史发展的3位最著名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5.
2月11日,美国军方将截获的一封秘密信件公之于众,因此一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人物走入人们的视野。虽然现在人们已经知道,扎卡维是“基地”组织新一代领导人中的代表性人物,但对于他的身世却知之甚少。扎卡维何许人也? 1月中旬,美国的官方抓到了一个身带密信的人。通过审讯,他终于说出来这封信是由扎卡维——一位以雄辩的口才和残忍著称的恐怖分子头目写给本·拉登的,上面写着:“伊拉克兄弟仍希望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但我们多次告诉他们,安全和胜利不可兼得。”从信的内容可以看出,他正与“基地”  相似文献   

16.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本杰明·狄拉霍夫·弗罗依斯的名字不像海普·阿诺德、吉米·鲍利托、比利·米切利和托伊·斯帕特兹这些美国空军伟人一样有名,但弗罗依斯却为人们所熟知,因为他不仅是美军第一位飞行员,还曾是美国最早期的“一人”空军,是美国早期促使空军成为一支独立军种的重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作战网络”出台的背景 2002年6月,美海军作战部长维恩·克拉克上将在美海军战争学院作了一场题为《新世纪的作战概念》的报告,提出了“21世纪海上力量”概念,阐述了美海军未来的使命与任务、作战理论和力量建设等重大战略性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对美海军转型,以尽快适应美国对付21世纪地区性威胁和跨国恐怖活动威胁的需要。这一新构想是继《2020年海军构想》之后,关于美海军未来发展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8.
美国“9·11”恐怖活动之后,国际反恐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全球化、长期化、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趋势,反恐形势对我国武警部队反恐行动的影响很大。恐怖活动的广泛性使我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挑战,武警部队当前及今后所担负的任务将更加繁重。恐怖分子的隐蔽性必将促使我国武警部队加强济南战和反济南战的研究与训练,以适应反恐斗争的需要。恐怖活动的突发性对我国武警作战指挥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改进现有的挖掘体系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9.
1986年2月19日,当时的美国海军部部长莱曼宣布,美国海军已正式向总统呈报了需要尽可能予以控制的16个全球海上航运通道咽喉点名单,并称列入名单的这些航道是美国及西方盟国海上航运的必经要冲,而日益扩充的苏联海军力量正占据和威胁着这些航道的安全。为了保证“美国和盟国的海上力量在  相似文献   

20.
当黎以冲突再次陷入紧张时,在阿拉伯人眼里,他是一位超级民族英雄,但在以色列人和美国人眼里,他是“另一位本·拉登”。以色列最近连续采取3次“斩首”行动,希望灭他于无形。可是,他3度重新出现在电视上,对以色列的军事打击极尽嘲讽之能事。他的隐身术之高连无孔不入、屡创奇迹的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都在他面前碰得灰头土脸。他就是哈桑·纳斯鲁拉。“斩首”,以军连挥3板斧在过去3周,以色列空军采取了3次秘密“斩首”行动,目标只有一个——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以色列人的制导炸弹将被怀疑是纳斯鲁拉藏身之处的“目标大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