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而关于长征的宣传和研究,在长征胜利的前一年,即1935年10月,随着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和《英勇的西征》的发表,已经开始了.随后,几乎与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同步,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关于长征的谈话和他亲自发起组织的长征征文活动,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旷世壮举,冲破国民党当局的严密封锁成为全世界瞩目的英雄传奇.自2016年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以来,学习运用习近平的大历史观和他关于长征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回顾长征,使我们对长征的历史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感悟.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总结,对于在新时代继续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推动当代人走好新的长征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我曾完整地看过三次,贯彻我少年、青年、并正陪伴我步入中年。与这位经过了二战洗礼的记者一样,我认为“本世纪实在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的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相似文献   

3.
梁良 《宁夏科技》2001,(9):88-89
巨片《珍珠港》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夏天挟雷霆万钧之势上映,引起了人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电影的又一次狂热。不过,好莱坞在过去50年拍过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经典之作起码也有好几十部,并非这篇短文所能容纳。因此,本文将介绍重点锁定在突出展现战场交锋的战争片。以下按影片进口先后介绍值得一看的经典二战电影。  相似文献   

4.
潘泽庆 《军事历史》2006,(10):48-55
在20世纪中国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曾出现过一次震撼世界的壮举,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这个被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认为是20世纪  相似文献   

5.
潘宏 《军事历史》2006,(10):29-36
美国作家尼姆·韦尔斯在她的《续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刘英:“洛甫(张闻天)的太太刘英,是我们所能想像到的身材最顶矮小的人物。我简直想不通,她为什么在长征中,没有被大风刮走,她像知更鸟一样的活泼和伶俐,整天忙着青年团的工作。”半个世纪后的80年代,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开头,也写到了刘英:“刘英还不到五英尺高,娇小得就像小孩子玩的布娃娃。海伦·斯诺曾经说她无法想像刘英在长征途中是怎么没被大风刮走的?……刘英的个子虽小,但她具有钢丝一般坚韧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亲历长征     
最早关于长征的记录,大家只知道斯诺1938年在美国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其实早在1936年底,众多长征亲历者响应中央军委号召,也在写回忆,收到征稿200多篇,50余万字,并于1937年2月汇编成书,书名《二万五千里》。这才是长征最原始、最可靠的记录。由于陕北当时一直处在封锁包围之中,这本书几经曲折直到1955年才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的书名公开出版。  相似文献   

7.
长征,需要继续讲述的故事──美国学者长征研究述评[美]安东尼·加拉文特长征仍然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在现今美国,已有本杰明·杨著的《从革命到政略: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卡伦·格南特的哲学博士论文《长征》,迪克·威尔逊著的《1935年的长征:中国共产主...  相似文献   

8.
史放 《环球军事》2010,(6):60-62
在各种航空题材电影或空战类影片的经典榜单中,由美国拍摄于1949年的电影《正午12点》(或译为《晴空血战史》)几乎总能占有一席之地。问世60余年来,尽管不断有制作技术高超的空战类电影问世,但《正午12点》在影史上的地位却不可动摇,始终被奉为经典。  相似文献   

9.
武成海 《军事史林》2016,(12):57-61
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进行的长征,堪称是一件震古烁今的世界性重大军事历史事件.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评价长征在世界军事史的定位时精辟指出:“长征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另一位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则指出:“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值得研究的是,在当年参加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中,既有身为红军指战员的外国革命志士;又有长征初期至遵义会议召开前,掌握红军最高军事指挥大权的外国人;还有无意中被卷入长征队伍,跟随红军长征的外国传教士.而在长征结束几十年后,为探寻红军何以能赢得长征胜利之谜,又有来自英国、美国、以色列等国的外国人,或徒步重走长征路,或乘车重走长征路,长征路上不时显现出外国人的身影.  相似文献   

10.
从战略转移到战略转变的理论先导──长征前夕毛泽东所著《游击战争》初探曾庆洋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得以顺利地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台风”级核潜艇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潜艇,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美国人以其为题材写了一部非常畅销的《追踪红十月号》小说,并且还拍了一部电影,使“台风”级核潜艇家喻户晓,而“台风”之父却鲜为人知。 2004年8月15日,俄罗斯红宝石海洋技术中央设计局为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谢尔盖·尼基季奇·科瓦廖夫举行了隆重的祝寿活动。就在这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85岁生日的前夕,由他担任总设计师的941型“台风”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开始进行现代化改装。在祝寿活动  相似文献   

12.
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影视艺术中心和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彝海结盟》。经过近两年的创作、拍摄于近日面向观众。这部影片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有关领导和专家给与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观众欢迎。 《彝海结盟》真实、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过凉山彝区时与彝族人民结下真挚、深厚情感的历史事实。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中央红军假道云南、巧渡金沙之后,进入四川凉山地区。蒋介石为了剿灭红军,调集数十万大军,妄图把红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60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以甲午海战为题材的历史影片《甲午风云》,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生动地展现了甲午战争中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塑造了邓世昌、林永生、王国成等一系列英雄形象,鞭挞了晚清政府的软弱与腐败,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爱国热潮。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人类曾经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它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今透过当年《红星报》和《红色中华》报的红军漫画,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漫画大多采用简朴活泼的形式和粗犷的线条,但内容却非常鲜明、尖锐,一针见血,具有很强的思想胜和战斗性,既活跃了版面,又深化了报道主题,也增强了宣传教育的效果。金戈铁马,沧海桑田,如果说长征是一个奇迹,那么红军时期的宣传艺术就是另外一个红色奇迹,它不仅是今天需要永久珍藏的历史记忆,而且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1936年7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陕北吴起镇,参观了红军创建的窑洞兵工厂,采访了在那里忙忙碌碌的工人。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这样写道:"对吴起镇这些工人来说,不论他们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但至少是一种健康的生活,自由、尊严、希望,一切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他们意识到他们是在为自己和中国做工,而且他们说他们是革命者。"试图通过《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16.
黎明前     
孙益祥 《环球军事》2013,(15):71-71
尼古拉斯·贝斯特曾在英国近卫步兵服役,并在伦敦当过记者。他的《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天》以一战为题材,去年推出的新作《二战最后五天:欧洲亲历者讲述的故事》,该书中译本于今年问世。1945年4月28日至5月2日,随着盟军推进到德国和意大利境内,法西斯主义者失去了对其民众的铁腕控制,圣索里尼被处决,希特勒自杀,柏林沦陷,全世界都开始了解到欧洲的情况究竟糟糕到了什么程度。作者将几十位著名人物讲述的故事糅合在一起,包括基辛格、辛德勒、奥黛丽·赫本和《铁皮鼓》的作者冈特·格拉斯等,让人们从全新的视角看欧洲战区,他也因此成为一名精通二战“最后日子”的专家。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完成其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后,感慨地说: "一九三四年中国革命的长征却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书写长征的著作和文章,记载的多是高层的人和事,漫漫征程上普通战士跋涉、奋斗的事迹,多被宏大的历史叙事所忽略.可正是他们才真正体现出红军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正是他们创造了这部"人类伟大史诗".  相似文献   

18.
秦兴汉 《军事史林》2006,(10):37-38
谢伟思是位对中国友好的美国人士,号称"中国通".1984年,应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索尔兹伯里之邀,一同沿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进行采访.当时,谢伟思已是75岁的老人了,我全程陪同他们走访长征路线.  相似文献   

19.
9月5日,在首都北京西南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记者见到了一群久别重逢的中国和美国的老人。乍一看,他们与游览故宫或在公园晨练的老人毫无二致。然而,当“飞虎队”的称呼将他们联系起来时,那飞扬而感奋的神采和那些闻所未闻的故事令包括记者在内的年轻人都对他们刮目相看!原来他们是在“七七”事变所在地、中国人民打响抗日第一枪的苑平城内,来纪念美国“飞虎队”援华抗日60周年。美国前总统和前国务卿共同祝贺 对于此次纪念“飞虎队”援华抗日60周年的活动,中美双方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座谈会的开幕式上,《美中晚报》的代表受我国驻美国休斯顿总领事馆所托,宣布了曾  相似文献   

20.
简历刘培恩,著名摄影家,《北京全景图》创拍者。六十年代生于燕赵大地,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大校,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九十年代初接触摄影并进行创作,十几年来积累素材近十万幅,多次参加国内和军队摄影大赛及摄影展览,有上千幅摄影作品先后在《中国摄影报》、《中国园林》、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在线影展)、全军政工网(摄影频道)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表,有百余幅作品获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