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在绵阳组织召开了z箍缩聚变一裂变混合堆总体概念设计研究项目启动会。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领导、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孙玉发院士、总装21所邱爱慈院士,北京科技大学葛昌纯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书记张克俭,院科技委副主任汪小琳、彭先觉院士、傅依备院士,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所长彭述明、所党委书记谢平以及院内相关合作单位代表60余人参加了启动会。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所长彭述明在介绍项目背景和来源、研究目标及研究能力和条件时表示,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一定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条件,严格遵守国家和院所相关规定,全力保障项目的实施,并与院内外单位广泛合作,同时也希望通过该项目研究工作的开展为下一步的聚变一裂变混合堆可行性研究和实验堆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国能源战略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备选方案,更好地服务人类的能源可持续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2.
HMX是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使用的威力最大、综合性能最好的单质炸药,已广泛运用于核武器起爆药、非核导弹战斗部、高能推进剂及高能混合炸药制造等军事尖端领域。HMX产品对于我国巩固国防,维护领土完整,实现“在短期内打赢一场现代化高科技局部战争”的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装备量也将随着对武器“高效毁伤,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2017年8月24日至26日,由中物院材料研究所发起并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氚科学与技术学术交流会在成都召开。彭先觉、柴之芳、万元熙、李建刚、武胜等我国相关领域杰出院士、专家,以及国家ITER计划执行中心、中国化学会、四川省科技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等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30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氚科学与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6日,一架美国飞机将一颗绰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投掷于日本广岛,炸死、炸伤各7万余人,全市房屋被毁近2/3;9日,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使该市68%的工厂毁坏,11平方公里地区内房屋全被摧毁,炸死3万余人,炸伤4万余人。8月10日,日本天皇决定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美国对日本的核突击,对早日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到了作用,同时在世界军事史上揭开了核武器时代的序幕。而原子弹的产生,正是对一种巨大的能源——核能所开发和利用的结果。能源,是指可供人类获取能量的来源或源泉。它包括已开采出来的可供使用的能量资源和将其加…  相似文献   

5.
正8月12日,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材料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四川省军民融合高新装备先进材料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挂牌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中国工程院院士武胜、彭先觉、于俊崇、李言荣受邀出任联盟专家。在当日的成立大会上,李依依院士、武胜院士、李言荣院士、于俊崇院士莅临大会,见证了联盟的成立。四川省委副秘书长罗治平等四川省、绵阳市有关领导出席成立大会。联盟首批33家  相似文献   

6.
武器的发展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军事斗争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从纯粹的以人的体能和物质相结合的冷兵器时代,到以化学能、机械能与物质相结合的热兵器时代,再到以核武器为代表的热核时代,人类武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一系列工作原理和杀伤机制不同于传统武器的新概念武器相继被提出,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发  相似文献   

7.
《国防科技工业》2014,(10):11-11
IAEA在促进核能和平利用、防止核武器扩散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IAEA在核能领域的地位和作用,自加入1AEA以来,双方在核能发展、核技术应用、核安全、核安保、核不扩散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核能事业的蓬勃发展将为世界核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国将与致力于发展核能的国家共享经验,在核电建设、核燃料加工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为世界核能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核科学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创造之一,是科学技术史t的辉煌篇章。核科学引领了核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军事、政治、科技等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核工程技术不仅直接地创造生产力,而且反过来开拓并深化了核科学研究的疆域,并为之提供了更加丰富、精致的环境条件和更有力的研究手段。核能与核技术的理智及广泛的和平利用将给我们带来一个前景光明的未来。核科学是美丽的。核科学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杜祥琬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他是中国应用物理与强激光技术和能源研究专家,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研究员,也是俄联邦工程院外籍院士。2018年,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走过六十年,杜祥琬院士也步入杖朝之年。在八十华诞之际,我们采访了杜院士,他回顾自己54年的科学生涯,在思考事业的基础上,也展望核武器和高技术发展,对青年人成长寄予殷切期望。以下内容根据杜院士口述整理。  相似文献   

10.
《国防科技工业》2014,(10):18-19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国,中国开始大力发展民用核能。为了推进国内核能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中国政府作出了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重要决策。1984年1月1日,中国正式成为IAEA成员国。中国与IAEA携手共进的30年,是推进和平的30年,是促进繁荣的30年,更是深化合作的30年。中国与IAEA密切合作,在核能发展、核科学技术应用、核安全、核安保、核不扩散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促进核能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防止核武器扩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积极引导民品企业参与军品市场竞争促进装备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工企业利用其技术、人才、管理、资金和政策等各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军转民科研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我国军工企业进行“军转民”的过程中,世界军事科技的发展又为我国军工业提出了一个新的紧迫课题“民转军”,或者说是“引民入军”、“军民两用”、“寓军于民”。一、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20世纪,军事技术的发明突飞猛进,有几十项重大发明,包括喷气式发动机、雷达、核能、卫星以及塑料技术等,在保证满足军事目的的同时,全都转化为民用,其产品在民用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对国民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2.
碳化硼是一种战略材料,因具有高熔点、高硬度、低密度、良好的热稳定性、较强的抗化学侵蚀能力和中子吸收能力等一系列优良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军事、核能以及防弹领域。本文主要介绍碳化硼及其铝基陶瓷材料在"军民两用"等领域应用现状和相关制备工艺与性能,并对碳化硼陶瓷材料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刘胜俊 《宁夏科技》2001,(10):26-28
列宁说过:“战争推动了历史”?这话表明了战争积极的一面。事实上,从能源角度看战争所用武器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冷兵器和热兵器时代后,很快进入到现在的导弹核武器时代。人类在进入21世纪后,武器的发展也将随历史的发展进入以电磁武器为主的新概念武器时代。  相似文献   

14.
1958年,国家组建核武器研究院,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进行研制攻关.国家为了确保这一项重要尖端事业的成功,决定从北京到全国各地的有关部门,选调各类专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选调中,邓稼先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被选调到核武器研究院,我则从四川成都铁道部第二设计院被选调到该院,这样我们就走到一起来了,从此,使我们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有机会在我国核武器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才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既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纪,也是科技成果最多和最快应用于军事领域,彻底改变战争形态和战争面貌的世纪。战争与科学的联姻催生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强劲的军事技术,军事技术又使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界,直至肉眼无法感知的电磁世界,都成为人类进行厮杀的战场。为了赢得战争,人类无所不用其极,量子论和相对论最先用于制造出足以毁灭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若干次的“绝对武器”,而并非用来为人类解决能源危机。航空飞行器则被制造用于空袭,用于战争中夺取空中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军转民》2009,(11):78-79
近日,由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电力与核能专业委员会最新推出的一份《中国核电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称:“我国核电已形成规模化批量化发展格局。”这份由我国著名核电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主持编写的报告,是在重点分析了我国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发展的现状后做出上述判断的。  相似文献   

17.
周义 《国防科技》2002,(3):33-36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核武器最多与核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但是“山姆大叔”并不满足目前的绝对优势。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美国为了继续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在进一步大搞国防导弹防御系统(NMD)、加紧太空战准备的同时,还将大力发展核武器,并要继续保持其在核武器研发领域的全面优势。  相似文献   

18.
在可以想象的未来,由氦-3采掘加工厂、核聚变发电厂和太阳能发电厂组成的月球能源基地,将为月球的长夜带来光明,为月球的开发利用带来强大的动力,为地球的能源接替做出无可估量的贡献,也为人类飞向火星等其他星球加油增力。试看将来的月球,绝不仅仅是供人类欣赏的“冰轮”,而是一个可以推动整个宇宙开发利用的强有力的巨轮!  相似文献   

19.
知识军事,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知识和信息提高军事系统效能、实现战争或作战目的的一种军事。知识军事是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在军事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知识军事是一种信息化军事,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和“能量流”是整个军事的核心内容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中得到全面渗透,从武器装备到战场设施,从作战指挥到战场行  相似文献   

20.
2002年,俄罗斯军事学者关于“核战争时代结束、非接触式战争到来”的第6代战争理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在非接触式战争中,高精度武器对战略目标的大威力密集突击效能将超过战术核武器,从而打破核武器、常规武器的泾渭之分,而太空战、电子战也已成为重要作战形式。2002年9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摒弃实施了50多年的“威慑遏制”战略,转而强调“先发制人”。可以认为,“军事至上主义”已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中心,而反恐及其“庇护者”则成为重中之重。作为新战略的全面“演示”,海外媒体盛传美军早已制定了2003年2月至4月军事打击伊拉克的进程表,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