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事纵横     
我国古代的兵书卷帙浩繁无比。远古的不说,从先秦到清乾隆年间,有记载的兵书就有1300多部,目前尚存的有288部。许多兵书被中外政治家、军事家誉为“圣卷”,其思想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这些兵书大体分为九类: 一是研究战争史的。如明代茅之仪《廿一史战略考》、清代胡林翼《读史兵略》等。 二是研究战争理论和作战方略的。如《武经七书》,其中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 三是研究军制的。如宋代傅良著《历代兵制》、宋代钱文子著《刘汉兵志》  相似文献   

2.
作为战国时期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黄帝四经》既述治国之本,亦言兵学之要,可视为一部兵书.在战争观上,它认为战争性质对战争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主张慎战重战、不得已才战;在战争指导上,提出了兵法三道、 “王术”制胜、因时秉宜等有价值的观点;在战争准备思想上,主张“政胜为先”.全书还蕴含着内涵丰富的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3.
从先秦到清乾隆年间,有记载的兵书就有1300多部,目前尚存的有288部。这些古代兵书,大体可分以下九类: 一是研究战争理论和作战方略的。如《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和《司马法》、《黄石公三咯》、《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书兵)等。二是研究战史的。如明茅元仪《二十一史战略  相似文献   

4.
传本《孙子》十三篇当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著录的“《孙子》十六篇”,而非《汉志·兵书略》所著录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三”与“六”之差异,实际是古籍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误所致。后人受汉代学术分类所拘,往往先入为主地对联孙子》有了“兵书”之类的判断,故而习惯于在《兵书略》寻找《孙子》,而对著录《诸子略》的《孙子》察之不深。  相似文献   

5.
《武经总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武经”命名的兵书,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具有军事百科全书性质的武学教科书,它在我国古代兵书典籍中居有重要地位。研究《武经总要》的军事伦理思想,对于挖掘我国古代军事伦理思想遗产,丰富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思想宝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武经总要》的主要内容和成书过程《武经总要》是一部综合历史上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宏篇巨著,它对军事组织、军事制度、用兵选将、步骑训练、行军宿营、战术阵法、武器装备的制造和使用、军事地理、以及历代用兵实例、阴阳星占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政治、历史文献汇编,也是古代“六经”之一。钱穆在《中国史学名著》曾提到,“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无韵的称《书》”。古人有“书以道事”之说,《荀子·劝学篇》称之为“政事之纪”。司马迁也认为,《尚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太史公自序》)。书中保留了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7.
在“武经七书”中,《三略》是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古代兵书。《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历代多以为是黄石公所著。据考证,《三略》既非黄石公所著,亦非张良在圯桥所受之书。作者可能是一位熟悉张良事迹,又博览群籍的隐士。他以张良的军事思想为主线,兼采诸家之说撰写了这部兵书。其成书时间当在西汉王朝走向衰落的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这部兵书已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8.
《慎守编》是一部被《四库未收书辑刊》收录的兵书,它的重要性已被充分肯定,但《慎守编》的编者、成书和刊刻年代等记载均不清晰.本文推论:《慎守编》是在清嘉庆九年至十一年间(1804年~ 1806年)陆在元在综合《金汤借箸十二筹》和《洴游百金方》两部兵书的基础上重新编辑而成的.而《金汤借箸十二筹》又与《守圉全书》关系密切.自明末清初,学者关于《金汤借箸十二筹》和《守圉全书》的编者与成书过程向有误识,故一同考之.  相似文献   

9.
《兵器》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兵书。作者尹宾商,又名白毫子,明代郢中人。他把前人用兵经验浓缩为36个字,又对每一个字做了言简意明的阐述。为了便于读者学习和记忆,这里取其精华缩写为“经”。  相似文献   

10.
孙武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是把哲学思维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先驱者。公元前六世纪成书的《孙子兵法》是现存在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思想体系的一部兵书。自其成书二千五百年来,历代兵家,有远见的政治家、学者,无不重视这部书、学习这部书、赞赏这部书。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孙武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真理。”(《论持久战》)国外对《孙子兵法》也十分重视,美国著名的防务问题高级专家,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大战略》一书作者柯林斯教授说:“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  相似文献   

11.
《六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学者根据周代史官记录的太公言论整理而成的古代重要兵书,基本上反映了姜子牙的政治和军事思想,特别对军事人才的选拔、考核、使用等原则作了较为深刻的阐述。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此作初步剖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尉缭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兵书。据史学考证,该书为先秦时期的尉缭所著。但先秦时期有两个尉缭,一个是梁惠王时的,另一个是八十多年后秦始皇时期的。至于该书作者是哪一个尉缭,尚在争议中。近几年新论多有“梁王”说,我们是同意此观点的。 《尉缭子》作为一部兵书,其军事伦理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唐代兵书有限,完整保存下来的更少。现存兵书主要有《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长短经》等。另有一部《李靖兵法》《又称《李卫公兵法》可惜大部分佚失,“世无完书”,只是在《通典》引文中保存了部分内容。唐代兵书著述之所以不够丰盛,且佚失较多,可能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由于大唐处在兴时期,经济空前繁荣,社会相对安定,这就极易给军事文化的发展带来一种负效应。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主导趋向是“重文轻武”,不少人把谈兵看成是“粗鄙”之事”。所谓“士大夫讳言兵事”,正是当时人们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荚丽 《军事历史》2023,(3):64-69
战国时期经典兵学著作《孙膑兵法》,思想精邃富赡,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谨缜密,与《孙子兵法》堪称中国古代兵学著作的“双璧”。《孙膑兵法》的战争观念、战略思想和治军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兵学的政治智慧、战略智慧、军事智慧和哲学智慧,其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丰富内涵,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司马法》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司马迁赞誉它是:“宏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尽其义,如其文也。”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汉代官方对其也是优渥有加,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申鉴·时事篇》)。东汉以来,曹操、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经学家、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都曾以《司马法》为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问世的《中国兵书知见录》,(以了简称《知见录》)是一本目录学著作,也是兵书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和教学人员盼望已久的学术著作。在出版业不景气的今天,这样的学术专著能够出版,是要感谢解放军出版社的胆识和魄力的,他们不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甘愿赔钱扶持学术专著出版,出了一本好书。更值得一提的,本书作者许保林同志,是一位有志于兵书研究者,继《中国古代兵书杂谈》《黄石公三略浅说》之后,以孜孜以求的精神,博览经史子集各部古籍,析出有关兵书的记载,研究了《武书·艺文志》以来著录有兵书的几乎所有的目录书籍,以及国内各主要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在继承和发扬我国目录学优良传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 ,将《道德经》视为一部兵书且予以系统言说的 ,只有唐代的王真一人。在王真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中 ,虽然有论及兵事之细微末节者 ,但其探讨的重点在于“不争”、“无为”。王真认为 ,老子著书立说最大的用意就在于“劝人君无为于上 ,不争于下。”王真将老子的“无为”和“不争”观念融入于他对兵战之思考 ,而极力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8.
扬尘     
战争中,敌我双方有意扬起烟尘,使对方对自己的兵种、兵力、部队行进速度等情况作出错误判断,兵家叫做“扬尘计”。我国古代兵书《六韬》中就有对付敌人时“令我老弱曳柴扬尘,鼓呼而往来”的记载。经考证,历史上使用“扬尘计”破敌的有:春秋时的栾枝(《左传·僖公28年》)、晋人(《廿一史战略考·春秋》),东汉的杨琁(《后汉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和卫国公李靖,是唐代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家。北宋颁行的兵书《李卫公问对》,采取唐初君臣一问一答的形式,反映了李世民和李靖在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李靖向来以“论孙(子)、吴(起)之术”而闻名,军事学上造诣颇深。一部“卫公李靖兵法”可谓著名的兵书,以致唐代杜佑编纂《通典·兵典》时摘录它的内容达二十多处。至于唐太宗,虽然没有留下理论专著,但他的军事谋略与作战艺术是要超过李靖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军事哲学思想是我国历代战争发展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它在我国古代兵书中得到了比较集中的反映。我国古代兵书作为军事哲学的物质载体,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内容。研究我国古代兵书的特点,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古代军事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很有意义的。一产生的时间早,成熟快、数量多、内容丰富西方最早的兵法,是公元前三世纪艾涅的《战术》一书,而我国的《孙子》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比外国早两个世纪,水平也高得多。西方古代较有影响的兵书是罗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