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1937年,日本法西斯在作好周密的战争准备后,于7月7日制造芦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始全国抗战。“七七”全国抗战对中国前途命运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并以此为开端,中国进入了全民族抗战时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卢沟桥抗战加速了中国内部的团结统一,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从此中国人民进入“百年以来未曾有过的全国范围的对外抗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1937年爆发的“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重大步骤,也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今年是“七七”事变和全国抗战五十周年,治史者有必要追索芦沟桥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这段史实,以教育后代,提高警惕,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同时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反对共同敌人──日本军阀斗争的胜利。抗战初期,毛泽东曾预言:“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的进步,这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是日本的困难;第三是国际的援助。”当时比利时的著名战略家勒尔坚在考察了中国的抗是战场后也得出结论:“日本士兵的子弹总有一天会朝向其国内射击,这就是日本军事的总崩溃。”②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民特别是侵华日军官兵的反战运动,有力地捆住了日本军阀的手脚,增加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困难。侵华日军厌战情绪增强…  相似文献   

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十几万东北军不战而退,没能有组织地打击日本侵略军,致使其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东北大部国土。江桥抗战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有组织的抗击日军进犯的作战,不仅是东北抗日战争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首战。江桥抗战主要分江桥阻击战和三间房阻击战两个阶段,历时半个月。此次抗战虽败犹荣,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9月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并以此为借口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9月25日,中国八路军115师于山西平型关前线首战告捷,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入侵波兰,揭开了德波战争序幕,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9月15日,英德空军发生激烈空战。这是不列颠之战的一场决定性战斗,德军战败。此后,德军对英空袭转入低潮。1941年9月30日,苏德开始莫斯科会战,苏军以重大代价取得胜利,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第二战区的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孙武安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据这一局势和特点,毛泽东主席及时提出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和办法,即“人民的全面战争”的思想。据此,中共中央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  相似文献   

8.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境内,距县城西南30公里。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林彪师长、聂荣臻政委带领下,于平型关前的乔沟、老爷庙歼灭日军精锐王牌师——板垣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大车200多辆,缴获武器辎重一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沉重打击了日军“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给予“亡国论”以有力驳斥和回击,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相似文献   

9.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此役历时3个月,日军付出伤亡6万余人的代价,其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全盘计划被粉碎。 这段历史距今已60余年,当事人相继辞世,原始资料日益难寻。笔者搜寻得当时的两册日记,详细记录了“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作者在上海的所见所闻。现就日记的相关情况和主要内容作简略的介绍。 这本日记始于1937年8月12日,止于9月11日,共计31天,恰逢“八·一三事变”爆发。作者张德治,当时就职于上海长城唱片公司。他以细腻的笔法,真实叙述了“八·一三淞沪抗战…  相似文献   

10.
△ 在日本分离华北、夺占内蒙,南京政府开始走向抗日的过程中形成的绥远抗战格局,是蒋介石的有限度的局部抵抗、阎锡山的“守土抗战”和傅作义的“誓保国土、抵抗到底”在当时形势之下的结合体。△ 绥军第三十五军和晋军骑兵军为绥远抗战的主力,董其武、孙兰峰、彭毓斌、孙长胜等部组成为前线的野战部队,晋军王靖国部、李服膺部为第二线部队,中央军第十三军汤恩伯部正向绥远开拨以为支援,但并未直接参战。这是有限度的局部抗战在军事力量体制上的反映。△ 红格尔图战役、百灵庙战役和收复锡拉木楞庙之战,构成了绥远抗战的基本作战过程,三战三捷,奠定了绥远战争胜利的基局。绥远战争的胜利,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一击,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推动了民族战争的步伐,成为全国抗战之先声。△ 绥远当局坚定的抗战决策、战前的充分准备、策反伪军工作的成功、汉蒙两民族的团结对外,特别是在作战指挥上实行积极防御、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战役战斗上外线速决的进攻战、出敌不意攻故不备等等,是绥远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旨在灭亡中国和争霸世界的全面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推到了绝境边缘。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制定并执行了体现时代主题又符合中国实际的军事战略策略。一、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确立持久战的战略方针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正式爆发。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惟一出路。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  相似文献   

12.
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前,中国曾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反对日本侵略的局部抗战。发生在1932年春天的淞沪抗战,是局部抗战中震动中外,可歌可泣的重大一役。淞沪抗战高举起反对日本侵略的爱国主义旗帜,毅然冲破了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为民族抗战的伟大斗争开辟了路道。淞沪抗战给了狂妄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以迎头痛击,使敌军三次增兵,四易其帅,遭受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打击。淞沪抗战在国难  相似文献   

13.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日本军阀曾狂妄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却令全世界为之瞩目。这除了当时中国政治上空前的团结进步等因素外,在国防上,战前中国有所准备,亦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后一个因素,史学界至今论及较少,本文从有关史料入手,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的国防准备作一评述。华北事变前国民党政府的国防准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民族灾难;但是直到1935年华北事变前,国民党政府在  相似文献   

14.
从若干材料看我军在抗战中的主力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评价。在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其军队在日本侵略军局部性进攻面前,不但不坚持抗战,反而在日本侵略军大规模“扫荡”解放区战场时,乘机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军事磨擦,破坏抗战团结,削弱抗战力量,因而,国民党的抗战地位和作用也随之不断下降。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起,就坚决主张抗日,组织东北抗日联军,积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芦沟桥事变后,又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实行由国内阶级战争到民族解  相似文献   

15.
蒋、汪矛盾发韧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山舰事件”,后来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到1932年两人复握手言和,开始了所谓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时期。全国抗战爆发后,蒋、汪矛盾再度激化,由暗斗变为明争,终至彻底决裂。王树荫的《试论抗战开始后蒋、汪矛盾激化分道扬镳的原因》将蒋汪决裂的缘由归纳为三条:(一)“联共抗日”与“反共降日”的政见分歧。蒋介石主张前者,而汪精卫则坚持后者。(二)日本“扶汪弃蒋”的策略,给矛盾重重的蒋汪关系注入催化  相似文献   

16.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为“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和决心”,促使国民党政府投降,日军对国民党陪都重庆进行了次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毁灭性空袭行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抗战     
抗战第一枪: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在宛平城附近进行演习的日本驻屯军部队,借口一个士兵失踪,欲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日寇的无理行径遭到了第29军官兵的拒绝,但是蓄谋侵略中国已久的日军悍然向龙王庙和卢沟桥发起了进攻,并炮击宛平城。第29军官兵奋起反击,歼灭日军一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事变发生后,觊觎中国已久的日本军方立即制订了派兵方案,获得日本政府通过。日军3个师团立即开赴华北,平津沦陷,全面抗战序幕正式拉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既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主战场,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由独立抗战开始,进而参加同盟国对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作战,始终把日军的陆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使之无法集中力量向北进攻苏联或向南同英美作战。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首先,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北进”计划,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  相似文献   

19.
报刊文萃     
中国抗战牵制日军 前苏联免遭腹背受敌 1941年6月底,当德军闪击苏联初战告捷的消息传到日本东京时,日本的“北进派”(指进攻苏联)高级军政官员欣喜若狂:这是出兵西伯利亚,夺占苏联远东领土的大好时机!日本外相松冈上奏大皇,说这是“日本千载难逢之良机”。纳粹德国也在6月30日要求日本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全面阐述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历史贡献:歼灭了大量日军,延缓了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进程;动摇了日伪的殖民统治,打乱了日本企图把东北建成扩大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的如意算盘;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开展大规模游击战,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对阻止日军“北进”计划,支持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起了积极作用;抗日联军协同苏军进军东北,密切配合,为打败关东军作出了重要贡献;和朝鲜共产主义者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战后东方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全民族的总抗战;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促进东北全境迅速解放创造了条件;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培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