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XM8装甲火炮系统是美国二战后研制的第三代轻型坦克,是美军快速部署部队的重要装备。发展经过早在7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研究计划局就制定了轻型坦克研制计划,该计划分装甲战车和中口径反坦克速射火炮两部分进行,不久便研制出轻型高生存力试验车和XM274型75毫米高射速火炮。与此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在研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启了原子武器的应用历史,现代战备威慑理论应运而生。60多年来,战略威慑理论经历了兴起(1945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繁荣(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衰落(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复兴(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以及系统发展(90年代初期至今)等五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战略威慑从侧重纯威慑发展到侧重实战威慑,已经完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历史循环,并成体系向前发展。西方大国核威慑政策的主要依据是核武器技术水平,而非对世界形势的正确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坦克的发展沿革与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各国的坦克已发展了三代。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坦克为战后的第一代,20世纪60年代发展的坦克为战后的第二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研制的坦克为战后的第三代。1.第一代坦克。战后第一代坦克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各国以发展中型坦克为主。战后第一代坦克,一般按重量分为中型、重型和轻型三类。一般来讲,中型坦克在30吨至40吨之间,重型坦克在40吨以上,轻型坦克在20吨以下。中型坦克具有较强的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成为各国装甲兵的主要装备。另外,这一时期的重型和轻型坦克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的火炮装备技术,沿着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前进。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国产化;1978年以后,火炮的技术水平又有新的提高,朝着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迈出了新步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军火炮不但数量充足,品种齐全,形成了完整系列,而且威力、机动性、快速反应能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经历三个阶段:40年代后期终止陆军部、海军部分立领导指挥体制,确立国防部统一领导指挥体制;50年代废除参联会成员和军种部长担任执行代表的制度,确立军政军令分开的领导指挥体制;80年代中期结束军种部控制参联会和作战司令部的局面,确立参联会主席、作战司令部司令的重要地位.改革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以强化联合体制为改革主线;保持军种活力不可或缺;坚持文官治军的根本政治原则;以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统一各利益方思想.  相似文献   

6.
前视红外夜视技术的研究始于50年代末期,在60年代后期进入实用阶段。50年代末期发明碲镉汞,70年代后期实现碲镉汞热成像器通用组件化,全面地推动了80年代第一代前视红外系统的研制、生产和使用。80年代中期,热成像器的发展开始步入研制第二代焦平面阵列中、长波红外探测器阶段。90年代研制的第二代前视红外无不采用焦平面阵列并具有多种功能。1991年的海湾战争实战考验并证实前视红外作为一种主要机载夜视设备和武器精确制导火控设备在夜间对地攻击中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了前视红外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米格-29”战斗机是苏联70年代中期研制的,80年代中期装备部队;F-16战斗机是美国60年代中期研制的,70年代中期装备部队。“米格-29”战斗机在研制和装备部队的时间上要比 F-16战斗机晚大约10年。这两种战斗机,无论是战术技术性能,还是配置的机载电子火控系统,都互有长短,难分上下,同属第三代战斗机中的佼佼者。但是,在科索沃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地雷装备性能的不断提高及电子技术在地雷上的应用,地雷的尺寸、重量明显减小、而威力不断增加。以反坦克地雷为例,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所造的地雷,直径一般为340毫米,总重15千克,装药量为10千克,多数地雷为炸履带雷,只能使坦克失去机动能力,不会炸伤车内人员。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地雷性能迅速提高。雷径减小到  相似文献   

9.
徐晓前 《国防》2005,(1):73-74
主战坦克是具有中型坦克的机动性和重型坦克的火力、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地面部队的主要突击力量。主战坦克的发展已历三代,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具有火炮口径大、直射距离远、生存能力强、发动机功率大、机动性好等特点。今后,主战坦克的发展将受到军事需求、作战任务、战场环境、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技术角度看,未来主战坦克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一、增强火力1.采用大口径火炮。火炮威力与其口径大小密切相关。目前,120~125毫米口径火炮已成为现代主战坦克的标准配置。未来主战坦克将安…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世界军事格局大变动时期,普遍裁军、大幅度压缩军费的大气候促使众多国家相应调整武器装备的发展战略:常规兵器取代核兵器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研制新系统的势头逐渐减弱,改造旧装备的趋向明显增强;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采取了从研制新兵器为主转向改造旧兵器为主的新方针。对野战炮兵装备来说,以高新技术改进、改造现行压制火炮的热潮正在世界范围兴起。国外有人预测,今后20年将是“老炮受重用,旧炮换新颜”的年代。也有人提出,一种型号的火炮,经过改进和改造,完全可以供2~3代官兵使用50~60年而不失有效。  相似文献   

11.
榴弹炮同加农炮、加农榴弹炮一起又统称野战火炮或身管火炮。榴弹炮是火炮中的重要成员,是陆军地面战争中实施进攻或防御的火力支柱。早在40年代,美国就研制出了 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和 M114式155毫米榴弹炮、M7式105毫米自行榴弹炮。50年代,美国同其它一些国家又对牵引式榴弹炮进行了改进与发展,特别是采用360°回转的射击座盘和炮口制退器,并不断研制新弹种,其中美国的 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为当时有代表性的榴弹炮之一。60年代,美国等西  相似文献   

12.
世界核电技术发展趋势及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核电技术发展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现正全力研发第三代,目标是2010年前实现商用建造,第四代也开始预研,力争2030年前后实现商业化。自70年代开始,我国已建成第二代技术的9套核电机组,目前已批准再建8套第二代改进型机组,4套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第四代核电技术也要进行前瞻性预研。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起,作为野战炮兵主装备的压制身管火炮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出现了大批性能优异、技术先进的新火炮系统,许多国家还研制供21世纪列装的更先进的火炮系统,包括新概念火炮系统。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自海湾战争以后加大了发展压制身管火炮的力度,提高了火炮  相似文献   

14.
战略弹道导弹是构成核大国战略威慑力的支柱,也是国家力量的象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战略弹道导弹在射程、精度、弹头威力、反应时间、生存能力、突防能力、战备率、可靠性等方面不断发展。前苏联/俄罗斯作为世界上研制、生产、部署战略弹道导弹型号和数量最多的国家,在50多年的历程中,先后发展了五代战略弹道导弹:例如上世纪50年代末,第一代的 SS-5、SS-6、SS-7;50年代末到60年代,第二代的 SS-9、SS-11、SS-N-4;60年代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苏联(以下称苏联)抢在美国前面发展了自己第一代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核潜艇G级(“高尔夫”级)。美国在忐忑不安之余,被迫将“北极星”计划提前,把正在施工的“蝎子”号攻击型核潜艇临时改装为弹道导弹核潜艇,并于1959年建成服役了“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保尔——吴运铎所在的火炮研究所已走过50年的辉煌历程,50年后的今天该所是什么模样?上世纪50年代,响应中央“向现代化科学进军”的号召,  相似文献   

17.
增大火炮射程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作战双方将更加重视火力战的作用。为了夺取火力优势,扩大火力作用范围,有效地打击纵深目标,增大野战火炮的射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海湾战争中美军的隐形飞机、巡航导弹等高技术武器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火炮的射程不如伊拉克的火炮,只是临时采取应急措施才弥补了某些不足。战后美军吸取战争中的教训,正在加强研制远射程野战火炮,其它许多国家也在不断发展各种远射程火炮。70~80年代,西方国家野战炮兵装备的155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一般为24~30公里。90年代研制的火炮射程已逐渐增至40公里左右。正在设计的21世纪使用的野战火炮,最大射程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的演变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美国为主要战略对手,保卫国家安全和防御帝国主义侵略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二是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形成了前期以美、苏两国为主要战略对手,后期以苏联为主要战略对手,全方位临战状态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三是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形成了以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为目标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到用于火炮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文中重点说明在火炮中故障率较高的火控系统发生故障时,用什么策略将故障疑点逐步孤立至故障源所在的插件板或不可分离的组合体。同时还介绍了怎样用专家系统实现故障探测。本文介绍用第二代专家系统实现故障诊断型的系统建造有一定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战略形势的发展,中国海防使命任务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以依托岛岸防御帝国主义集团来自海上的侵略为核心;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后期,强调在更大纵深内防御来自美国和苏联的海上入侵,同时维护国家岛屿主权和海洋权益;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重点转向维护海洋领土主权和权益,同时加强管理职能;90年代以来,着眼应对海洋方向多种安全威胁,防卫与管理并重,任务空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