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洋 《环球军事》2010,(12):17-17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U型潜艇对英美舰船和同盟国商船一直是个巨大威胁,共击沉同盟国商船2500余艘,总吨位1400万吨以上,占同盟国战时船舶的三分之二以上。  相似文献   

2.
潜艇是实施封锁作战和争夺制海权的一支奇兵,在现代战争中战绩骄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潜艇击沉商船、运输船总吨位达1300万吨,军舰192艘;二战中,击沉非武装船只2300多万吨,军舰则有320艘之多,甚至包括17艘航空母舰。 台岛四面环海,石油、煤炭等重要物资完全依赖进口,是世界上主要资源进口地区之一,一旦发生战事,将面临海岛型外向经济被迫中断、生存命脉被扼死的绝境。有鉴  相似文献   

3.
在人民海军史,不,在中国军事史上,1954年6月19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中华民族有了自己的潜艇部队。有海军常识的人都知道,潜艇,是一种高度机动、隐蔽,具有强大攻击力的作战舰艇。在海军装备大家族中,地位举足轻重、无可替代。自17世纪初叶潜艇问世以来,世界各海军强国均倾其全力研制、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潜艇大显威力。据军史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潜艇击沉的运输船达6000余艘,约1400万吨;击沉的战斗舰艇192艘,其中包括战列舰14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36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潜艇击沉的运输船5000余艘,达2000多万吨;击沉大中型战斗舰艇381艘,  相似文献   

4.
胡睿  胡胜利 《当代海军》2005,(11):62-6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盟国损失的吨位达2100万吨的航运船只中,有1500万吨是被U型潜艇击沉;而盟军击沉U艇781艘,使德国海军编制为38000人的U艇部队中有将近35000人葬身鱼腹。  相似文献   

5.
新民 《当代海军》2003,(11):23-2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U-110号潜艇在大西洋海域的破交战役中,连续击沉多艘英国的运输舰船。 艇长伦普上尉兴奋地像一头注入兴奋剂的公牛! 一天,得意忘形的伦普上尉脑子里突发起想:我,U-110号潜艇艇长伦普上尉,击沉了这么多英国佬的舰船,可却从来没有亲眼看到这些被自己击沉的舰船是怎样葬送海底的,天哪,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潜艇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威力,共击沉了300余艘大、中型水面舰艇和约5000艘运输船。其中,美国“刺尾鱼”号潜艇可谓出尽了风头,它在9个月的巡逻中,在奥凯恩海军中校指挥下,击沉了30艘日本舰船。“刺尾鱼”号长95.4米,艇员88人,携带24枚鱼雷。1944年9月,“刺尾鱼”号离开了珍珠港,前往台湾海峡执行第5次巡逻任务。在此之前的4次巡逻中,它已击沉了17艘日本舰船。台湾海峡到处都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潜艇成为攻击商船和军舰的水中利器。但有时,潜艇也成为敌方潜艇的猎物。在二战中各国潜艇击沉潜艇的数量为:英国35艘、美国20艘、德国10艘、荷兰3艘、日本3艘、苏联2艘、意大利2艘。而在英国海军潜艇击沉的35艘潜艇中,有14艘是德国潜艇,其中“冒险者”号击沉U864的战斗是一场引人注目的水下较量。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海战史上,有这样1艘潜艇,它的名字很一般:U_(21)。但它却作出了很不一般的战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击沉近10万吨的协约国船只,大战结束后,法  相似文献   

9.
在熟悉海战史的人们看来,“海上封锁”似乎总是与潜艇战联系在一起的。的确,潜艇似乎生来就是适于被用作实施海上封锁的海战兵器,自从水面以下也成为海战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来,隐蔽地潜航于水下的潜艇对海上交通线所构成的威胁,不仅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一直呈现出蒸蒸日上之势。辉煌的战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战初试锋芒,共击沉水面舰艇192艘、运输船只5 800余艘,总排水量超过1 400万吨。以至于当时世界上的头号海军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盟国损失的吨位达2100万吨的航运船只中,有1500万吨是被U型潜艇击沉;而盟军击沉U艇781艘,使德国海军编制为38000人的U艇部队中有将近35000人葬身鱼腹。这样的海上胜利绝非偶然,它是许多“小船”对敌人无情猎杀的直接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竟是由一个人的光辉业绩所实现。他,就是英国皇家海军上校约翰·沃克。时至今日,沃克仍被官方誉为:“在从U艇威胁中解放大西洋的战斗中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1941年,大不列颠和加拿大在大西洋运输线上调集了400余艘护航舰只,但是U艇的击沉率依然低得令人沮丧:大约每个月击  相似文献   

11.
1941年11月29日,荷兰海军部通过英国BBC广播电台对外宣布:“一艘荷兰潜艇用鱼雷击沉了一艘德国法西斯的潜艇。这是荷兰潜艇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我们的潜艇决不惧怕任何德国潜艇。”这就是发生在二战期间,一艘荷兰O型潜艇成功击沉一艘德国U型潜艇而大获全胜的战斗。在O21潜艇1941年的航海日记里,对这次潜艇遭遇战是这样记载的:“1941年11月28日,从艉部发射两枚鱼雷,一枚命中,成功击沉一艘德国U95潜艇,救起12名幸存者。”  相似文献   

12.
张晓军  陈宇  张京 《环球军事》2008,(18):60-62
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潜艇性能和装备的不断完善,以及欧美各列强之间的海战日趋频繁和激烈,潜艇的作用逐渐引起各国海军的重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战和反潜战达到了空前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仅德国海军在战争中就先后建造了300多艘潜艇。整个战争期间,英德交战双方潜艇共击沉作战舰只190多艘,其中包括战列舰14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16艘,击沉运输船5800余艘,约1400多万吨。交战国海军共损失潜艇265艘。  相似文献   

13.
潜艇隐身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有军用舰艇中,号称“海洋幽灵”的潜艇可以说是最具隐蔽性和突然性的。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为潜艇作战、生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 在二战中,潜艇击沉的舰船数量居各种作战舰艇之首。在战后几次较大局部战争中(如英阿马岛之战、海湾战争),潜艇无论作为威慑力量还是作为攻击力量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世界各主要海军国家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3~2004年世界舰艇年鉴中登记,除了吨位不足100吨的袖珍型潜艇以外,从最大型俄罗斯的2.65万吨“台风”级核潜艇,到最小型德国的450吨205型常规潜艇,及至朝鲜的277吨San—o级常规潜艇,世界目前共有42个国家拥有419艘潜艇。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未来军事斗争需要,21世纪的美国海军将以12个航母战斗群、12个两栖戒备大队为基本兵力结构,配以新一代NSSN隐身核动力潜艇、导弹舰和“21世纪水面战舰”、CVX新型航空母舰和JSF隐身联合打击战斗机等,组成的新一代海上战争机器。 隐身核动力攻击潜艇 美国海军计划到2020年,其攻击潜艇部队将主要由NSSN新一代多用途隐身核动力潜艇和3艘“海狼”级隐身潜艇组成。美国海军耗资21亿美元建造的世界第一艘隐身核动力攻击潜艇“海狼”号已于1996年初加入美海军服役,该级潜艇因为造价太高,计划仅建3艘,第二艘于1998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初以前,苏联拥有强大的舰船建造业,其生产规模约占世界的30%,每年能生产各类舰艇近45艘,总吨位约30万吨,直接从事这项工作的约100万人,为苏海军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出现严重危机,直接导致造船业萎缩,并危及海军的生存。  相似文献   

17.
1941年7月1日从冰岛出友的英国PC—17护航运输船队,在扬马延岛以东被德国潜艇发现,德国作战指挥中心立即调动海空军兵力向其靠拢攻击。在德国由战列舰“梯尔比茨”号,战列巡洋舰“谢尔海军上将”号和“吕佐夫”号以及数艘巡洋舰、驱逐舰组成的海军主力舰编队攻击下,英国的护航巡洋舰以最大的速度仓促离去,德军对运输船实施了毁灭性打击,在离开冰岛的34艘货船中,有23艘被击沉,30万吨物资仅有7万吨被运到目的地。丘吉尔称“这是整个战争中最凄惨的海军插曲之一”。 1840年7月2日英国侵华舰队主力进抵厦门,遭守军炮击后北上。次日英军侵入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大西洋实行全面潜艇战,不加区别地袭击过往船只,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世界船只损失达1270万吨(当时世界商船总吨位为4000万吨),导致美国、中国、古巴和巴拿马等国家向德国宣战,十几个拉美国家同德国断交。为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际法学委员会就提出了军事目标识别理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一理论并未得到重视。1994年编纂的“圣雷  相似文献   

19.
瑞典是一个传统的舰船装备生产国,它研制生产的轻型水面作战舰艇、中小型潜艇以及多种舰载武器,在国际市场上颇受青睐。近期,瑞典设计建造的“维斯比”级隐身护卫舰,以其独具的推进方式和隐身特色,再次引起世界舰船界的高度重视与关注。总体设计注重隐身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组成的轴心国与英国、美国、法国和苏联等国家组成的同盟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军事斗争,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惨烈战争。各国海军基本上都把攻击敌方的舰艇和运输船只作为其潜艇的主要任务,而把从事侦察和监视、输送人员和作战物资、隐蔽渗透等作为潜艇的特种任务。主要参战国美国、英国、苏联、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动员了大约2300多艘潜艇投入战争,共击沉了4800多艘运输船和500多艘舰艇,而这些国家也有1300多艘潜艇在战争中被击毁或沉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