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基伟在指挥上甘岭战役作战期间所写的日记,对于深入研究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作战指导问题,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认真解读,可以发现:战役爆发突然,出乎秦基伟的意料之外;坑道对志愿军取得战役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第15军伤亡很大,但秦基伟坚持打下去的决心更大;秦基伟的策略是以小的代价大量歼灭“联合国军”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最惨烈的一次战役,被称为“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这次战役的整个作战由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指挥,参战的第15、第12军官兵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60周年之际,本刊首次公开发表秦基伟在上甘岭战役期间的日记,既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也为历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份难得的素材。为了使读者理解方便起见,编者按照上甘岭战役的进程,将日记分为3个部分。  相似文献   

3.
赵平 《军事历史》2012,(4):64-67
1952年1 0月14日~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 5军和第12军参战部队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了胜利,打出了“上甘岭精神”,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本文作者作为战争亲历者,撰写此文回顾志愿军第12军参加上甘岭战役的战斗经历,并以此缅怀在战役中牺牲的战友,纪念上甘岭战役胜利60周年.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我党我军杰出的军事家,秦基伟具有非常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胜利指挥上甘岭战役更是其军事生涯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页。他在戎马倥偬的间隙里笔耕不辍,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录。2013年整理出版的《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新华出版社出版)近80万言,既是研究人民军队历史的重要史料,也为我们探寻一名农家子弟到百战将星的成长历程和成功密码提供了详尽佐证。细读《日记》,深切感到:勤于读书、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这一古今中外卓荦人物的共性品  相似文献   

5.
<正>一、敌人既决心打下去,我们也决心奉陪到底!上甘岭战役本来称不上战役,因为敌人对志愿军第15军两个连阵地的进攻,表面阵地只有3.7平方公里,总共面积不过两千公尺。敌人企图通过上甘岭战役来增加谈判筹码,我们也下定决心要把这个仗打下去,来配合板门店的谈判。仗越打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便由战斗规模发展成战役规模了。  相似文献   

6.
左辅 《军事历史》2009,(6):53-58
少年有志闹革命忠贞不移当红军秦基伟是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秦罗庄人,1914年11月16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秦基伟幼年在本村学堂读过一年私塾。8岁丧母,9岁父亲离世,10岁兄长病逝,11岁嫂嫂改嫁、姐姐出嫁。因为家境破败.秦基伟从12岁起便独自生活,历尽了苦难。  相似文献   

7.
1952年秋季,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正面战场完全掌握了主动权,而“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则对在正面战场取得胜利丧失了信心,有效配合了停战谈判.这一胜利,是各级指挥员正确指挥、活用战法和广大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吃苦耐劳的结果,更是与各参战部队密切协同及祖国人民、朝鲜人民的大力支援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11月16日,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我心目中十分敬重和无限缅怀的老首长秦基伟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十多年间,我与秦基伟同在一支雄师劲旅中战斗和工作。他一直是我的直接首长,他任太行第1军分区司令员时我任团长,他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时我任副支队长,他任第9纵队司令员时我任旅长,他任第15军军长时我任师长兼政委,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  相似文献   

9.
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笫1 5军军长的秦基伟,在战役初期,胸怀全局,沉着应变;敌情明朗后,下令全面反击,迫使敌军将战斗升级为战役规模;坑道战阶段,科学部署兵力,合理运用战法,将敌军拖入持久作战;决定性反击和巩固阵地阶段,正确预测战役走势,及时补充调度兵力,充分发挥炮兵作用,取得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0.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使志愿军完全掌握了朝鲜战场的主动权,迫使美国重新回到谈判桌上,加速了朝鲜战争的停战进程。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上甘岭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崇高的核心价值追求,阐释了革命军人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成为激励全军官兵不断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重要精神财富。纪念上甘岭战役,弘扬上甘岭精神,是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许多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朝鲜战场上的上甘岭战役(美国称之为"铁三角战役")美军为什么会惨败。美国的军事研究者冥思苦想,甚至还通过电脑模拟得出结论,那就是他们不认为上甘岭的失败是输给了中国军人,因为这似乎不是人力能够做得到的。但不管怎么说,"从上甘岭战役"开始,美国再也不敢小瞧中国了。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2月,在秦基伟将军百年诞辰前夕,《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由新华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的出版,对于党史、军史、中国革命斗争史的挖掘和补充,以及启迪教育后人,都具有重大意义。值此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刊特选登该书的部分内容,以此缅怀革命前辈的伟大业绩和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13.
抗美援朝战争的上甘岭战役,是一次著名的坚守防御战役,也是我坚守部队有效地克服心理上的急躁情绪,以牢固的“精神防线”战胜各种罕见困难的战例。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敌人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突然对我约三点七平方公里的阵地实施集中突击。头两天,由于对敌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估计不足,在597.9高地和北山两个前沿要点的大部表面阵地被敌占领之后,有些指挥员产生了急躁情绪,急于将敌人打下去,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环球军事》2014,(5):71-71
军人的本色《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一书出版于秦基伟将军百年诞辰前夕,该书从他1939~1953年近100万字日记中节选出来78万字,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三大历史阶段,生动体现了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1、规模最大的战役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历时50天的第五次战役。此役志愿军先后共投入15个军,歼敌8.2万,使新入朝的部队取得了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2、损失最小的战役是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历时8天的第三次战役。此役敌我损失比为1∶0.43。3、时间最长的战役是1951年1月27日至4月21日历时85天的第四次战役。此役历经反击作战和机动防御两大阶段。4、最为激烈的战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此役交战双方在  相似文献   

16.
目前伊拉克处于危险境地,地形地貌易攻难守是重要原因。可两军对垒单靠地形条件是不行的,还要有良好的阵地条件。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巧妙运用野战筑城,创造了保存自己,消灭美军,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集中了6万余人、570余门火炮、170余辆坦克、3000余架次飞机,向我3.7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狂轰滥炸,平均每天发射各种炮弹两万余发,最多时竟达30万发,如此轮番攻击,把山石都炸下去一米多,火力密度远远超过1991年海湾战争,一般人肯定以为那里的志愿军绝对不可能生存。而志愿军,以大无畏的气概,在临战前和战斗的间隙,仅使用手中的圆锹、十字镐、炸药和一些就地搜集的材料巧妙地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军队的后勤工作》一书已出版发行,首发式于1990年12月1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礼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秦基伟,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总后勤部部长赵南起、政委周克玉,《当代中国》丛书主编邓力群和160多名长期在我  相似文献   

18.
在山东省嘉祥县仲山乡仲山西村,有一位隐功埋名的志愿军老战士,他在这个贫穷的小村庄已生活了47年,村里人都叫他“老保管”。直到最近,在一次老复员军人验证登记中,人们才偶然发现,这位走路一瘸一拐的“老保管”,竟然在上甘岭战役中和特级英雄黄继光并肩战斗过,并且还是黄继光的老班长。  相似文献   

19.
君威 《军事史林》2008,(12):18-20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是由解放战争时期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一部改编组成的,其前身是国民党军第111军。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梳理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进行的战役和战役规模的9次作战行动:包括运动战阶段的第一至第五次战役,阵地战阶段的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战役规模的作战)、上甘岭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包括金城战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抗美援朝战争战役指导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