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前沿     
《兵团建设》2013,(4):3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实质《学习时报》刊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称其为"社会主义",是因为中国的根本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类型。称其为"中国特色",是因为:第一,当代中国政治生活赖以运转的经济社  相似文献   

2.
基层声音     
"文明单位"不能搞"终身制"有些单位被授予"文明单位"称号之后,就不思进取了,比一般单位还落后,让人很不服气。这是因为我们的有关上级部门过于看重"文明单位"的创建,而轻视了巩固。我们以为,"文明单位"这个称号不是"终身津贴",应该改为"届期制",有一定的"保质期",倘若到了一定的期限,不符合要求了,就一律取消。只有这样,方能鞭策后进,鼓励先进。(田田)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说过:“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①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干部和人才具有决定的意义。跨世纪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德的培养更为重要。因为“德”对人才的成长,起着“定向”和“奠基”的作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使当代青年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增强责任心,从而肩负起跨世纪的重任,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一、以国情为“切入点”,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看我们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军队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是车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和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5.
对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不能就事论事地分析和认识,而必须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上进行科学认识.规律是事物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按照这个观点来进行"四个认识",就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都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作用下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培养讲政治、懂大局、善于治党治国的领导人才尤为重要。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看我们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  相似文献   

7.
"有女莫嫁陡天坡,老死的少摔死的多",昔日的陕西省紫阳县毛坝镇竹山村就是这副"惨状";如今,村里的不少"光棍"通过电视征婚找到了另一半,收获了甜蜜的爱情。而发生这样的"巨变",都是因为有了那条"天路"——一条民兵们完全靠双手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来的路。  相似文献   

8.
列宁"新经济政策"是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第一次改革开放的伟大试验,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科学价值。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开拓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新征途中,仍然要借鉴"新经济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无人监督,就随便闯红灯;无人检查,就不系安全带;无人管理,就会伺机插队……如果好心提醒,或许还会换来"又没人管,何必遵守规则"的回应。这些现象都催人思考: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如何涵养规则意识、树立法治信仰?其实,类似行人闯红灯这样的违法行为,靠执法者管理不仅难度大、成本高,而且在生活中又缺少可操作性。因此,法治的实施,就不仅需要执法者的矢志以求,更需要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敬畏与遵守。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守法不是"为监管者守法",而是"为自己守法"。就拿交通规则来说,如果人人遵守规则,降低事故风险最终让每个人  相似文献   

10.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身处军营的每个人常常面临着角色的适应和转换。通常情况下,人们更习惯现有格局的整体上移。今天你是我的下属,明天即使得到升迁,级别也不应该在我之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方面,这是人们按资排辈的固有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总在"原地踏步",而别人早已"快步小跑"起来。  相似文献   

11.
农业和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些基本的难题。目前农村大多数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收入的来源也主要是农业活动;而中国的农业又受人多地少之困,难以开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技术落后,人均劳动收入也非常低;扩大农业产量,市场容量又有限,价格下降使农民收入不能提高;遇到天灾,价格上升,产量却下降,收入也不能提高。结果,城乡收入差距过去一个阶段具有拉大的趋势;收入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隐患。我们不妨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第一,关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许多人都认识到家庭经营规模小、效益差是当前中国农业的一个问题。但是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组织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5亿劳动力、9亿人口仍然依靠农业为生的情况下,少数人的"规模经营",意味着多数人"无地经营"。因此  相似文献   

12.
《政工学刊》2001,(6):15-16
(一)从历史与现实的思索中,深入了解党的发展壮大的真谛,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组织专题学习,引导官兵认真回顾党史、国史、军史,深人了解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引导官兵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把6300万先进分子聚集在自己的旗帜下,是因为“党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是因为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3.
论战绩,苏联英雄、功勋狙击手扎依采夫并不那么显赫,总共消灭了250名敌人.而二战中消灭300名以上敌人的苏军狙击手就有20多人.然而,扎依采夫在军史学家眼中无疑是二战时期苏军的"狙击之王",这不仅是因为他的狙击技巧和经验为人称道,更重要的是他在一场斗智斗勇的生死对决中,战胜了德军最著名的"狙击之王"科宁斯.  相似文献   

14.
黄寿硕 《国防》2005,(7):52-53
信息时代,进行战争靠科技,打赢战争靠人。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句话是绝对的真理。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人是指打上深刻时代烙印的人,也就是指适应现代战争要求,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能够与现代化武器装备有机结合的军事人才,而不是广泛意义上的普通的人。可以说,没有高文化素质的军事人才,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建设“学习型”军营和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都是不可能的。军事人才包括军官和士兵,由于两者的来源适用制度不同,军官靠志愿,士兵(义务兵)靠征集,因而暂不放在一起讨论,本文只就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提高征集…  相似文献   

15.
声音     
<正>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摘自李克强总理2017年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相似文献   

16.
马力  张杰 《政工学刊》2012,(2):18-19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繁荣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就必须夯实军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这个基础,抓住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文化人才这个关键。要按照《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阐释的"工程化建设思路",实施军事文化人才发展四大工程。  相似文献   

17.
《解放军生活》2012,(7):44-45
"戒烟",一个太过无奈的话题。和战友在一起的时候,一根香烟能拉近距离;困了累了的时候,一根香烟能让人精神抖擞;孤单愁闷的时候,就成了"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香烟,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瘾品"。它,燃  相似文献   

18.
认识战争特点是军事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战略指导的基本前提。毛泽东指出:“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就不能引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胜利的途径。”①他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十分重视研究战争特点,并从战争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中进一步把握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原则,从而引导战争走向胜利。而毛泽东之所以能在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正确把握战争特点,主要是因为他掌握了认识战争特点的科学方法。他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正在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上,记者见到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通",他们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在展会上和国内客商相谈甚欢。"我希望能融入中国,我爱这里的美景、美食,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非常着迷。中国现在的商机非常好,特别是中国的西部,有很多机遇,这令我不能错过。"如果只听声音,不看长相,你绝不会想到,说着地道的北京腔的阿列克谢是一位黄头发白皮肤的俄罗斯人。"我在  相似文献   

20.
《解放军生活》2012,(6):38-39
看过小说《亮剑》的人都记得,书中主人公李云龙是个不打仗就手痒,说话风格"粗犷"的血性男儿。他一开口就是"老子怎么样",三句话不离"TMD",一时间李云龙式的形象深入人心,让人觉得这种不拘小节的人才是当兵的人,才是会打仗的人。一直以来大家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