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培养讲政治、懂大局、善于治党治国的领导人才尤为重要。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看我们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要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双重历史任务”,当务之急就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3.
大力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京麒 《中国军转民》2005,(7):10-12,14
在中央领导对国防科技工业“四个坚持”重要批示发表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围绕“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这一主题,由国防科工委人教司与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共同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了座谈会,专家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发表了意见,有深度,有新意。大家一致认为:“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国防科技人才”已是当务之急,研究探讨人才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十分必要。现将专家的意见摘发如下,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一贯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培养和使用干部,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干部和高素质的领导人才。但长期以来,德才的兼容性即德与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互补性,一直是困扰干部人事部门的一个难点——即如何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德才兼优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努力开创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由于德才兼备的具体标准不象数学公式那样精确,在具体操作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在用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痛心的失误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用人失  相似文献   

5.
人才是兴军之本。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军要履行“打得赢”的历史使命,在突出抓好现役部队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必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民兵预备役人才,为提高民兵的参战支前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高素质的民兵预备役人才摆到突出的战略地位,抓好这一支撑后备力量战斗力生成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6.
安然 《政工学刊》2008,(12):46-46
当今世界军事领域的高速发展,为我军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就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军事人才。我们要立足于世界军事斗争的现实,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探索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争取尽快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水平军事人才。  相似文献   

7.
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最近,江主席在出席国防科技大学50周年庆典会上强调:“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关键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既  相似文献   

8.
如何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跨越式发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河北省军区各级党委站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前沿思考问题,注重在本职岗位上培养锻炼干部,不断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积极探索干部成才规律,大力营造干部成才环境,为干部岗位成才搭建了良好平台,他们的经验做法得到了军区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根本保证。因此,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是跟上世界新军事变革步伐,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国家因人才而兴旺发达 ,军队因人才而克敌制胜。伴随着世界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未来的高技术战争正朝着“战争力量的白领化”方向发展。江主席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 :“迎接世界军事变革的挑战 ,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 ,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因此 ,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 ,方方面面的工作千头万绪 ,人才准备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准备。围绕“保障打赢”目标的实现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中的人才准备 ,努力培养和造就…  相似文献   

11.
杜福刚 《国防》2003,(11):27-28
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最近,江主席在出席国防科技大学50周年庆典会上强调:"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关键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既反映了我军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坚定不移的决心,又阐明了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我军要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培养造就大批在部队建设中挑大梁的高素质军事人才.但目前,我国现行的兵员征集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这个要求.因此,应当改革我国现行的兵员征集模式,建立"以地方高等院校应届毕业大学生为主、社会适龄青年为辅"的征集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就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重任。武警学院作为公安现役部队的最高学府 ,目前的中心工作是用十六大精神统一思想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改革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3.
人才是兴军之本,也是制胜之本。建设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必须以十六大精神和江主席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打赢高技术战争为坐标,以强敌对抗为参照。确立“人才先行”的思想,发挥军队院校和国民教育人才培养优势,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指挥人才、智囊性参谋人才和专家型科技人才。为“打得赢”、“不变质”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4.
加大干部交流锻炼力度 培养复合型领导指挥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国政 《政工学刊》2004,(10):52-53
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指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要坚持实行干部岗位轮换,使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获得工作经验,培养造就一大批复合型的领导指挥人才。”加强实践锻炼、实施岗位交流,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便于干部适应多种环境、丰富各种经历、拓宽视野  相似文献   

15.
人才是兴国之本,人才是兴军之本。“迎接新的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断,科学预测了未来军事发展的关键所在,提出了人才建设的标准和目标,为我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所谓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是指在履行军队根本职能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能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并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特殊需要的优秀军人.古今中外的战争实践一再证明,战争不仅是军力、经济力的较量,而且从实质上讲更是智慧与人才的较量.尤其是现代高技术战争,更是人才之间智慧、谋略、战术、技术之争.正如列宁指出的:“现代战争也同现代技术一样,要求有质量高的人才.”现代高技术战争呼唤着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培养高素质的适应未来局部战争要求的人才,是做好战争准备的关键所在.因此,政治工作必须站在这个制高点上,高屋建瓴,下功夫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军事人才,以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伯乐相马” ,讲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叫孙阳的人 ,善于相马。古人著“伯乐相马”讽刺当权者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现象 ,为受屈的人才鸣不平。它给人们一个重要启示 :人才是到处都有的 ,关键在于领导识别、发现、任用他们 ,并给予较好的条件 ,这样才能使他们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培养和造就大量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对于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至关重要。而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军事人才首先要选好人才。然而 ,“在少数人中选”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才如何得来 ,靠“伯乐相马” ,还是通过“赛马”去发现 ?这看似一个选才方式问题 ,实则是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战争形态正在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世界新军事变革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加速发展,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军队院校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军队院校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中央领导对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坚持强化基础,自主创新,努力提高科研和制造水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武器装备建设需要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国防科技人才,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杯,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动性,而人的最大能动性就是“创新”。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  相似文献   

20.
《国防科技工业》2006,(1):21-22
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人才。面对过去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上取得的成就,面对未来发展的需要,代表们既振奋,也深感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