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兵镜》说:“骄即败之机,愧即胜之本。”此话言简意赅,道出了古今中外许多兵家用鲜血写成的经验教训。 春秋战国时的赵括,自以为熟读兵书,尾巴翘天上。结果,长平一战,一败涂地,40万大军被秦军活埋,自己也丢了小命;三国时的马谡,自恃才高,既不听孔明嘱咐,又拒绝王平劝谏,结果丢失街亭,落了个依律问斩。曹操倒是写过“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可胜利时也骄傲,居然对本是前来献图的张松大加奚落,这下倒好,“魏武一矜,天下三分”,原本要献给他的西川地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历史上,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最终称霸中原;越王勾践多亏范蠡、文种二将相鼎力相助,方能一雪前耻;刘备三顾茅庐觅得诸葛亮得以三分天下。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今时代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重要性尤为显著,作为领导者能否识得准人才、带得出人才、用得对人才和留得住人才,乃成败之关键。领导者要有一双慧眼,识得准人才。作为领导者要想识准人才,应当从细处着手,多渠道辨别人才,多角度查看人才,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一是言谈见思想。从一个人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有没有思想。  相似文献   

3.
曹操“唯才是举”人才观一直被后世争论,但是,诸多争论都没有触及对这一人才观的本意。其实,曹操“唯才是举”的本意就是企图垄断人才,反对士族垄断官场,否定旧的道德观。曹操的人才观,既是当时的现实需要,又为推动封建社会选择人才制度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善待人才     
陈胜 《政工学刊》2001,(5):43-43
近日重读《三国演义》 ,读到“温酒斩华雄”一节时略有心得。书中说 ,在孙坚等诸侯被华雄杀得手下无将狼狈不堪时 ,关羽自荐“取华雄之头” ,袁术得知关羽只是刘备的马弓手时 ,破口大骂 :“量一弓手 ,安敢乱言 !与我打出 !”幸得曹操出言相劝 :“试教出马 ,如其不胜 ,责之未迟 !”当关羽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时 ,其酒尚温。斩华雄之后 ,袁术仍口出秽言辱骂关羽 ,而曹操则针锋相对 :“得功者赏 ,何计贵贱乎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 ,袁术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才 ,斩华雄之前不知关羽之才尚有情可原 ,但斩华雄之后仍不承认关羽之才则…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蜀汉名相诸葛亮辅助刘备、刘禅父子,三分天下,鼎足其一,其功业称得上是彪炳千秋。诸葛亮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选拔、使用人才,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在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中,他劝谏蜀后主刘禅重用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蒋琬等人,要刘禅“亲之信之”,因为他们都是“忠良死节”之臣,并且针对主公的弱点告诫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演到诸葛亮设计巧取曹操地盘汉中时,曹操在汉中之战的心态,经过杨修杨主簿那么一琢磨,表现得一览无余——“鸡肋”食之无肉,嚼之有味,弃之可惜,“汉中”夺之无益,战  相似文献   

7.
上至治理一个国家,下至管理一个团体或单位,领导者唯贤是举,知人善任,是成就大事的先决条件之一。“以贤举善用人”是领导者有才识、学问和德政的表现,因此其本人就是成功者。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论是政绩显著的帝王将相,还是农民起义领袖,无不得益于云集左右的贤人良才。刘邦由一个泗水小亭长,何以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其妙策无他,就在善于用人。刘邦登基后不久,一次大宴群臣。他问群臣道:“朕何故得天下,项羽何故失天下?”大臣中有人答道:“项王忌贤妒能,战胜不赏功,得地不分利,所以将士不肯尽力,因此失  相似文献   

8.
安徽桐城县县城有一街,宽六尺,名曰六尺巷。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姓叶的官人与当时的宰相张英家争地。家人修书一封求张相为其撑腰。张英写诗一首交给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立即退让三尺。叶家知道后深深感动,也向后退让三尺,这样便形成了六尺巷。中国有句古话:“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自古有成天下之志者,必有容天下之量,而后能成天下之功。统御者是否有宏大的器量,宽阔的胸襟,对其事业成败至关重要。能容人、容事、容天下,才能够统观全局,冷静举措。1935年,陈毅只身去寻…  相似文献   

9.
误人贤人与尽人●陆伯约中国有好多人才,因为没有遇到“明主”,而被误了。三国时代,袁绍手下的一大批人才,就是被袁绍误了。袁绍出身名门,自高祖父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讨董卓时,一度被奉为领袖。袁绍消灭了公孙瓒之后,合并北方四大州,拥百...  相似文献   

10.
洛阳才子贾谊,因谗被贬,后忧愤而亡;三国杨修,被曹操以乱猜“鸡肋”口令定罪,落得斩首示众。纵观古今,人才得其用而不得善终者比比皆是,其情可悯,其况可悲。宋代苏轼在《贾谊论》中评贾谊曰“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说明了志(志向)、量(气量)、才(才能)、识(见识)对于人成就事业的重要性。反思历史,启示良多。失于无公心之志。《三国演义》评杨修之死时有一句“身死因才误”。无论是以曹操的眼光来看,还是用现代标准来衡量,杨修无疑是一个有学问、有胆识、有预见力的优秀谋士,其最终身死,不仅在于恃才盖主的个性,更在于谋之“志”的…  相似文献   

11.
公元184年.爆发了遍及全国的黄巾农民大起义,东汉政权由此土崩瓦解。公元190年,袁绍、曹操联合将董卓消灭。官渡一战,曹操又以弱小兵力打败了强大的袁绍.统一了北方地区。赤壁之战。孙吴3万联军打垮了曹操20万大军,使天下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治中原地区:刘备以汉室后裔为旗号割据巴蜀地区;孙策、孙权兄弟割  相似文献   

12.
汉初三杰之一韩信,是我国古代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军事家。在著名的楚汉战争中,他“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用兵艺术,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他所创造的 些战法,如暗度陈仓、背水阵、木罂缶渡军,等等,千百年来在我国人民中广为流传。而后世之言兵者,也往往将他与孙子、吴起、曹操等优秀军事家并提。清代方苞说:司马迁所以于汉兴诸将中独详述韩信之用兵,是因为“信之战”,不仅  相似文献   

13.
《兵团建设》2012,(15):50
[案例]三国时期,袁绍帐下谋士如云、猛将如林,被公认最有希望问鼎天下。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时,谋士许攸截获了曹操催办粮草的紧急文书,于是向袁绍献计,夜袭许昌,擒获曹操。但袁绍却认为曹操诡计多端,怕这封信是诱敌之计,许攸再三说明"如果今天不抓住这个机会,以后必将反受其害"。袁绍还是拒绝了许攸的建议,最终败于曹操之手。  相似文献   

14.
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强调举贤用人"勿拘品行",打破了东汉以道德品行为最高标准选拔人才的常规。有论者据此认为曹操用人"不讲道德",或认为"求贤三令"是乱世人才匮乏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实际上,曹操虽然任用了一些有"负俗之讥"的人才,但并非不重德行,"求贤三令"也绝非权宜之计。曹操对"道德"的认识有一套自己的标准,用人不拘品行既是统一战争的需要,也是为了抑制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相似文献   

15.
一位干部在一次谈话中,将领导的“威信”说成是“信威”.乍听起来好似口误所致,但细细品味起来,却知是有意为之.我们的先人,凡智者或成大业者,必是以“信”得天下.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与他以“信”取臣、取民有直接关系.他有句自惕自勉的箴规:“所贵者惟德行,何必要论荣贵”.就是说,一个人的荣华富贵是不必计较的,要紧的是他的德  相似文献   

16.
赤壁大战之前 ,曹操一帆风顺 ;赤壁大战 ,使曹操遭遇巨大挫折。此时曹操春秋无多 ,虽渴求完成统一大业却又无可奈何 ,遂极其苦闷。从曹操心迹入手来解读其《短歌行》 (其一“对酒当歌”) ,可知他找到了最合适的倾诉途径和倾诉对象  相似文献   

17.
读书成功的诀窍在于巧学、学活。诸葛亮是活读书的典范。他自幼饱读兵书,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常常打胜仗。赤壁大战,他叫关羽领兵在华容道守候,并待敌兵来时于小路施放烟幕。曹操逃到那里见烟起,命令士兵向小路前进。各将领均认为有烟必有军马,应该避开。曹操解释,兵书上说“虚则实实,实则虚虚”,有烟看来有军马埋伏,其实是假。大路上无烟,好像没有兵马,实际军马正埋伏那里等我们。曹操的看法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诸葛亮反用兵法,来个“虚则虚之,实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治国安邦的经验和卓越的军事谋略,对后世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千秋评说诸葛亮大都是溢美褒奖之词,拙文试对诸葛亮三分天下后败走“麦城”,作一番褒贬,目的在于从这位睿智人物身上汲取一些经验与教训,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杜甫有诗曰:“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的确,诸葛亮的英名早已超越时空界域。犹如一片圣洁羽毛在  相似文献   

19.
崔忠明 《政工学刊》2008,(11):24-24
一名领导干部"可以不知道下属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们的长处"。汉高祖刘邦能胜楚霸王项羽,主要依靠萧何、韩信、陈平等贤人智士的辅佐;蜀主刘备能与东吴孙权、魏国曹操成三国鼎立之势,因为他有诸葛亮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20.
公元210年,周瑜仰天长叹:“天既生瑜又何生亮”,然后吐血,连挣扎一下都不肯倒地身亡,年仅36岁。这是中国第一例名人心胸狭窄妒忌致死案,详情参见娱记罗贯中1400年长篇通讯《三国演义》之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周瑜成为心胸狭窄的代名词,甚至盖过了他跟曹操因大乔小乔轰动朝野的绯闻。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