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苏两国基于共同的利害关系,从兵戎相见、邦交断绝走向关系正常化,并在此基础上走向合作抗日的道路。苏联在当时国联所允许的方式下,在不影响其国防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援助中国抗战,谱写了战时中苏军事合作的篇章。在评价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苏联援华主要基于自身利益和战略需要;苏联援华全部交给了国民党政府;苏联援华支援了中国抗战。  相似文献   

2.
一、隐蔽战线拉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继占领中国东三省以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华北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急剧恶化,日本无止境的侵略欲望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的统治地位,美英等西方国家与日本之间在华利益上的冲突进一步加剧,加之苏联政府的对华政策也在修正,并明确表示,只要中国的内战停止,国民党政府采取积极的抗日态度,苏联准备予以支持.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坚持内战、坚决反共的顽固立场开始有所松动.  相似文献   

3.
萨蕾奥泽克——兰州公路苏联萨雷奥泽克至中国兰州,全长2925公里。抗战爆发后,苏联政府表示愿意向中国提供大量物资援助。但是,运输这些物资却遇到了困难。于是,国民党政府请求苏联帮助修建一条从苏联到中国西北的公路。苏联政府同意了这个请求,并且很快付诸实现。1937年10月17日,从萨雷奥泽克运出了第一批援华物资。  相似文献   

4.
抗战初期苏联空军在芷江印象记雁翎,正雄抗日战争初期,苏联政府派遣一个志愿空军大队,直接援助中国抗战。1938年7月,国民党政府设在武汉的空军第9总站和设在南昌的飞机修配二厂奉命迁驻芷江,把芷江作为空军的前哨阵地之一。苏联志愿空军大队的部分轰炸机和驱逐...  相似文献   

5.
1937年7月7日,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表示支持中国抗战,并提供大量的援助。派遣军事顾问团就是其援助的形式之一。一、苏联军事顾问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的确立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本来希望美、英等国提供全面援助,但是,与国民党  相似文献   

6.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日本军阀曾狂妄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却令全世界为之瞩目。这除了当时中国政治上空前的团结进步等因素外,在国防上,战前中国有所准备,亦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后一个因素,史学界至今论及较少,本文从有关史料入手,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的国防准备作一评述。华北事变前国民党政府的国防准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民族灾难;但是直到1935年华北事变前,国民党政府在  相似文献   

7.
1944年秋,国民党政府打破常规,发动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从军,即所谓“知识青年从军”。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本文将详细地阐明这场运动起因,发动经过及青年军编练等项内容,以增进广大读者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一、青年军发动之缘起国民党政府原来颁布的征兵法规定,凡在学青年,皆在免役之列。但到了1943年却将兵役法中相关条款加以修订。翌年秋天便又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国民党政府前后这一令人瞩目的改革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首先,兵源极度匮乏是一个直接的、重要的客观原因。抗战末期,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经济…  相似文献   

8.
华盛顿讯——空军和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实验室打算对一项计划联合提供资金,该计划是为检验碘脉冲激光的破坏效应,以确定其与材料相互作用中其弱点和威力。人们期待这项研究有助于发展激光对抗措施,以便对付苏联正在发展中的短波长脉冲激光武器。 美国侦察卫星发现苏联正在建造一个装置,并确认是一个爆炸驱动的碘激光器。该装置将设置在苏联南部靠近中国边界上的萨雷沙甘苏联弹道导弹靶场内。在这以后,美国空军就与阿拉莫斯实验室订立合同,资助它建立和实验一个小规模的脉冲碘激光器。  相似文献   

9.
政府的权力结构是指政府各种权力的实际分布与运行,是政治制度的具体化或应用形态。制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建立在一定经济与历史背景下的。抗战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时期,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国内政治、经济等形势的改变,由此促使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及权力结构的变化。本文以下将就此变化作一些简要的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田原 《军事史林》2021,(9):69-78
冷战时期,苏联海军为了打破美国及北约组织的围堵,选择了一条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海军发展战略,突出建设潜艇部队,尤其大力发展核潜艇,力图打造非对称优势.但一味的发展潜艇而忽视航空母舰的做法也暴露了缺陷,即在与美国海军的博弈和维护国家海外利益上明显不足.随后苏联发展了航空母舰,力求均衡性与非对称优势的协调发展.本文之所以选择冷战时期苏联海军为考察借鉴对象,是因为冷战时期的苏联同崛起中的中国面临相似的地缘环境.在冷战时美国依托北约组织遏制苏联,现在,美国又依托日本等遏制崛起的中国,同苏联海军一样,中国海军也可能面临被封锁和围堵的地缘环境和政治环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苏联海军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教训,可以给我国海军的发展建设以启示.本文将综合分析冷战时期苏联海军发展建设的重要经验,为我国人民海军发展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宁夏科技》2003,(3):76-81
1953年,中苏两国签订协定。其中包括苏联帮助中国建造一个坦克制造厂和一个坦克发动机制造厂,生产T-54A中型坦克和B-54A发动机。两厂于1955年动工兴建。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进口T-54坦克和T-54A坦克15辆作为原型车,开始仿制苏联当时最先进的T-54A坦克,它在50年代末属于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试制工作于1958年8月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遵义会议以前,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既尊重国际的领导,维护同国际的团结,保持同国际的联系,争取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又坚持自己独立制定的政策,同时又始终注意不与国际正面交锋,不直接批评国际关于中国问题错误的政策主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苏联一致主张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动员尽可能多的力量参加抗战。但在如何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问题上,共产国际、苏联实际上要中国共产党承认并接受国民党的统一领导,以退让求联合;中国共产党则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中共始终站在苏联一边,尽其所能支持苏联。苏联给了中国以巨大的物质支援。共产国际从政治上和道义上积极声援中国抗日。但在对日作战方针上存在严重分歧。共产国际、苏联要中共领导的军队改编为蒋介石的正规军的一部分,接受统一指挥,通过运动战、阵地战牵制日军,以实现苏联的战略意图;中国共产党则坚持在战区和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在持久战中消灭日本侵略军。中国共产党能如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正确处理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成熟的党,同时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3.
遵义会议以前,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既尊重国际的领导,维护同国际的团结,保持同国际的联系,争取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又坚持自己独立制定的政策,同时又始终注意不与国际正面交锋,不直接批评国际关于中国问题错误的政策主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苏联一致主张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动员尽可能多的力量参加抗战。但在如何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问题上,共产国际、苏联实际上要中国共产党承认并接受国民党的统一领导,以退让求联合;中国共产党则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中共始终站在苏联一边,尽其所能支持苏联。苏联给了中国以巨大的物质支援,共产国际从政治上和道义上积极声援中国抗日。但在对日作战方针上存在严重分歧。共产国际、苏联要中共领导的军队改编为蒋介石的正规军的一部分,接受统一指挥,通过运动战、阵地战牵制日军,以实现苏联的战略意图;中国共产党则坚持在战区和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在持久战中消灭日本侵略军。中国共产党能如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正确处理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成熟的党,同时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4.
人们会很熟悉为抗日而来到中国的苏联红军,但对于那些曾经为苏联革命而战的中国志愿军则鲜有耳闻。事实上,在苏联革命战争期间,有5万余名中国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在异国土地上,创造了无数悲壮感人的英雄事迹。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在异国他乡为人类自由与和平而战的华夏勇士在国内一直默默无闻,在苏联也鲜为人知。他们在血与火中悲壮,在名不见经传中永恒。 中国劳工的俄乡血泪 20世纪初叶正是旧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无数的丧权辱国条约和封建余孽的垂死挣扎把穷苦大众推向双重压迫的殖  相似文献   

15.
茹莹 《军事历史》2002,(3):46-49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苏联参加远东作战问题上,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最初积极推动苏联参战转变到力图迟滞苏联的远东军事行动。这一变化并不是偶然的,它与美国对于国际形势的分析以及自身利益的界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力图从这一角度来揭示二战期间美国对苏政策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国就开始积极探询苏联在出兵远东问题上的态度。之所以如此,与它对整个亚洲战场形势的分析有着密切的关系。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大约一年多的时间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处于主动性地位,占…  相似文献   

16.
山城谍影     
(赫伯特·奥斯本·亚德利(1889-1958)是美国最早的密码破译机关——“美国黑室”的创始人。1938年9月至1940年7月,国民党政府聘请他为军统局的顾问,参与建立“中国黑室”,破译日、汪密码。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蒋、汪、日、德间谍在重庆的活动情况。)1938年9月,亚德利应重庆国民党政府聘请来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马列主义观点和事实求是的态度,分析和论述了战后苏联对华政策的复杂性,一方面苏联从本国利益出发,谋求国民政府的中立乃至合作,借以达到排挤美国对华的影响,这是其主导方面;另一方面苏联又对中国共产党表示同情和支持,以防止蒋介石完全滑向美国。历史证明,苏联在国共力量对比中的错误估计,正是导致其政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苏联在军火贸易中奉行国家和军事利益至上,出口的武器有近1/4销售给华约国家。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在武器出口对象的选择上则更加强调经济利益,通过调整对外军事贸易政策,实行全方位的武器出口战略,不断拓展武器出口市场,与更多国家进行军火贸易,使军火出口状况不断好转、贸易额逐年提高。经过几年的徘徊,俄罗斯又恢复了世界军售大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二战结束以来,美、俄(苏联)等大国的国防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与国家利益调整呈现出不同的互动图景,既有成功促进国家利益维护与拓展的经验做法,也有导致国家利益受损甚至消亡的失败教训。这些从正反两个方面佐证了国家利益与国防经济战略互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它启示我们,选择国防经济战略必须以国家利益作为根本依据,坚持国家利益需求与国防经济战略能力的相对平衡,实现国家安全利益与国家发展利益的统筹兼顾,积极开展国防经济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0.
《国防》1994,(7)
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向多极化战略格局过渡发展的时代。 人类,正在经受一场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性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两个强国,它们之间的争斗与妥协,形成了战后世界的雅尔塔体制。美苏间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形成了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随着美苏两国各自建立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出现,世界竞争逐渐演变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面竞争。这种以美苏为核心的两极格局左右国际事务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