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以《切韵》(《广韵》)音系为参照点,全面分析了陶渊明诗赋辞赞述的用韵情况,发现晋宋时代的韵部与隋唐时代的韵部有如下不同:(一)假摄尚未从果摄分离出来;江摄尚未从通摄中分离出来。(二)蟹止两摄较为复杂;一方面,灰咍之通押(上古都为之部),佳皆齐支通押(上古为支微脂部);另一方面,咍灰皆齐同用(已混淆了上古支脂微的区别)。(三)山摄之元部与臻摄之魂痕二部合流。(四)遇摄之鱼虞模三部未分立。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诗经》以声传情离不开轻音重音的组合和汉语自产生以来平声仄声的轻重的问题,分析了《诗经》四言力求保持自然语音组合的多种轻重律建构形式及其主要、特殊模式在该诗中的整体效应,并且尝试阐述了《诗经》时代是以五音——宫、商、角、徽、羽来确定语音的轻重强弱的.  相似文献   

3.
<正>《诗经》诸诗是配乐的歌词,也就是说《诗经》最初是有曲谱的,可惜后来亡佚了,所以,我们今天对《诗》乐的研究只能依靠诗歌本身的音律了.一般说来,披乐入诗,以声传情,诗的音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来只称《诗》。汉武帝置"五经"博士,《诗》是最早列为"五经"的经典之一,始称《诗经》。《诗经》这部典籍,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六部经典("六艺")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位置。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而且被誉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堪称中国自古以来"开宗的第一声歌"(闻一多先生语)。一、《诗经》概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今天我们所见到  相似文献   

5.
《诗经》以“比”、“兴”入诗,使诗歌组成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情景相生、物我浑然、思与境谐而促成了诗歌章句的新的建构。《诗经》奠定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音律格局,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模准。  相似文献   

6.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政治、历史文献汇编,也是古代“六经”之一。钱穆在《中国史学名著》曾提到,“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无韵的称《书》”。古人有“书以道事”之说,《荀子·劝学篇》称之为“政事之纪”。司马迁也认为,《尚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太史公自序》)。书中保留了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7.
"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如此描述这条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老北方河流。如今,伴随着《诗经》中悠悠淇水的千古传唱,在这条素有"北国漓江"之称的淇水之滨,国内第一个以《诗经》为主题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淇水诗苑",以其独具匠心的风格呈现在游人面前。打造这一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精品工程的就是河南省鹤壁市优秀退伍军人、鹤壁市绿苑园林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明阳。  相似文献   

8.
<正>儒家诗教的教典就是《诗经》.孔子作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始祖,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作用,亲自主持修正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并以之教授弟子,从此,《诗经》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被奉为儒家学派的诗教经典,是寒门学子修身立礼的  相似文献   

9.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诗》教乃是浸润着情意、感通于物我之间的人生艺术.《诗》教之价值在于敦情和意,感发人之意义生命,使人内尽其性、外与物合,将《诗》作为获取功名利禄、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和手段就流为末用.而《诗》之"情意"机制本于"感通"之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无不浸润着人与人之间共通的感情.具体《诗》教的阶段,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始可与言《诗》",则修养其心,明"诚"之道,始能学《诗》.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集合了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礼乐等内容,蕴含着爱国忧民,崇尚和谐等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文化建设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价值,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和思想内涵,不仅是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本文分析了《诗经》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并结合其在思政教育融入的现状,探讨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诗经文化融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诗经》又叫《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贯穿了西周初叶至春秋五、六百年的漫长时期。周人本是古老习于耕作的姬姓部落,公刘时期逐渐强盛,至文王、武王时期,更是所向无敌,灭殷朝,建西周,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因厉王、幽王倒行逆施,激起国人不满,于是杀幽王,立平王,东迁洛阳,称东周。自此,绵延256年的西周王朝进入动乱的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  相似文献   

12.
“如履薄冰”,见于《诗经&#183;小雅》。诗中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在告诫人们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13.
<正>《易经》言:“天地(纟因 纟日皿),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充分肯定了男女两性之爱在人类起源上的重要意义。两性审美与人类文明同步发生。《诗经》三百零五篇,以两性审美作题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主席曾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了充分发掘古籍的价值,前人开辟了"类书"这条省时省力的捷径.所谓"类",即分类纂集;类书,即辑录各种典籍里最有价值的整部、整篇或整段的原始资料,按照门类、字韵等方法加以编排,以备寻检、征引之用.让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一要求与类书编纂的初衷恰恰不谋而合.当前对于古籍的系统梳理,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大型类书《中华大典》(以下简称《大典》)的编纂.它不仅是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大典》1989年开始试编,1992年全面铺开.2019年5月,随着《军事典·战争战例分典》的最后付梓,《大典》24个分典悉数完成了编纂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诗经·蒹葭》诗中的关键词“苍苍”“萋萋”“采采”“溯洄”“溯游”等的深入分析,指出了本院现用教材和国内一些权威教材对它们的注释错误,给出了这些词以新的注释。  相似文献   

16.
我国素有“诗国”之誉。先秦时期产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今天已经有了两千余年的历史。其间诗家选出,卷帧浩繁,绚丽的诗篇已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17.
图说新词     
小康新定义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之后,“小康”在中国社会中已由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一个实际的目标。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研究组对小康进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诗经》中相同音节一句之中隔字重叠和相同音节一章之内跨句呼应两种重叠模式;指出了这种音律建构,不仅仅是完成了四言音律中和平稳的整体安排,而且使章句自身产生了独特的音律效果和审美意义,使单调呆板的四言旋律变得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9.
军人当厚德     
中华民族自古尊崇道德,谓之“德者,得也”。《易经》中有“不恒其德,无所容也”,说的是人若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就无法立身于世间。拥有了高尚品德,就会如《诗经》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更是长久以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悠悠历史。可以说,道德观念贯穿于人的思想灵魂,构建着人的精神高地。军人历来以忠诚正直、牺牲奉献书写人生,厚德既是内心归属,也是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小寒之前一日,梅花就会独闹枝头。所以有“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之诗句。古代文人把梅花喻为“岁寒三友”之一。梅花原产我国长江以南,近代才移植到东南亚一带。它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林苑,就栽有候梅、朱梅、紫花梅、同心梅、紫带梅等许多品种。再上溯栽梅的历史,在《诗经》和《尚书》中都有梅花栽培的记载。四千多年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永久不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