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贾凤山 《国防》2007,(4):20-21
国防动员战时指挥体制,是国家国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时实施快速高效的动员指挥、为部队作战提供有效动员保障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国防动员战时指挥体制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顶层设计,注重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切实解决好不同层次指挥机构和各级指挥机构内部的职能分工以及军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等问题,建立起快速、灵活、高效的指挥协同关系,确保战时国防动员任务的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2.
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在军队指挥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战略环境的变化,美军对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并最终实现了突破。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经历改革与发展形成了国家和战区两级联合作战指挥体系。日、英、法等世界其他国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也经历了改革与发展。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可以总结出其发展规律主要有:作战指挥权能否统一到作战指挥链上,决定指挥体制的基本性质;作战指挥重心位置决定指挥体制联合的深度;完善的联合司令部体系是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建立的关键;国情军情是影响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主要因素;系统配套的法规制度是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抢险救灾成为部队的重要职能使命之一.从近几次救援行动中不难看出,多军兵种联合作战、高效一体的作战指挥是保证救援效果的关键所在.而当前指挥体制滞后已成为制约救灾能力的瓶颈.因此,必须着眼抢险救灾行动特点,改革创新,构建高效一体的新型作战指挥体制.  相似文献   

4.
联合作战中空间力量指挥体制决定相应指挥体系的效能,有必要通过定理评估对指挥体制方案进行优选和优化,通过仿真评估方案的实体形式--联合作战中空间力量指挥体系的指挥效能来评估对应的指挥体制方案,基于指挥体系活动能力建立了指挥效能指标体系,提出了用于指挥体制方案评估的仿真系统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部队指挥体制与指挥时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指挥中常用的"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信息交流的基本形式,总结出部队指挥体制的一般形式;运用解析法对部队指挥体制中常用的"一对一"串行指挥、"一对多"并行指挥和"串并行"指挥等3种指挥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在各种情况下的指挥时效性及与之相对应的最佳部队指挥体制之间的优化关系,以及串行和并行的指挥方式对指挥跨度和指挥时效性的影响;举例说明假设条件下,部队最佳的指挥体制与其相应的指挥时效性.  相似文献   

6.
杨颖 《国防》2005,(12):14-15
国防动员指挥体制建设是做好战争动员准备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平时和战时动员指挥体制的有效衔接。实现国防动员指挥体制平战衔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平时与战时动员工作的连续性,把动员指挥体制的平战差别给战时动员指挥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基本思路是坚持战时为主、平战兼顾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战时动员指挥体制建设需要的前提下,兼顾考虑平时动员指挥体制建设,并力求以战时动员指挥体制建设的需要为牵引,着力解决平时国防动员体制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国防动员指挥体制平战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7.
傅慧军 《国防》2007,(3):23-25
平战一体国防动员领导指挥体制,是指平时能够有效领导管理国防动员建设、战时能够有效指挥国防动员行动的平战衔接紧密的组织体系,是国防动员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战时政治工作指挥体制与平时有极大不同。必须从战时政治工作指挥体制的“实体”(组织机构)、“主体”(机关和人员)、“载体”(指挥自动化系统)三个方面,全面认识战时政治工作指挥体制建设的意义、内容、方法和要求,积极推进我军战时政治工作指挥体制建设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9.
作战指挥体制效率决定军事力要素效率,从而决定军事力的发挥程度,最终影响战争胜负。获取潜在利润是军事单元创新作战指挥体制的动力。当前,创新我军的作战指挥体制可以获得巨大的潜在利润,但创新我军作战指挥体制需要解决军政军令系统分立和指挥分权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财务保障体制可以分为指挥体制与计划执行体制。指挥体制可分为全军联合作战指挥财务部、战区财务部、作战部队财务部门三级;计划执行体制主要包括结算中心与保障分队。加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财务保障体制的构建,应强化专业保障力量建设,增强军民财务保障协调,提升人才队伍质量。  相似文献   

11.
深化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推动军事领域的新一轮深刻变革,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以崭新的面貌登上战争舞台,成为未来作战的主要样式。适应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变化,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的共同做法。近年来,我军在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总的看现行指挥体制还不够完善,与联合作战指挥的需求差距较大。因此,深化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建立符合未来作战要求、适应我军实际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是我军当前一项十分紧迫和现实的重大任务。一、必须紧紧围绕作战指挥需求,切…  相似文献   

12.
防空作战指挥效能的高低,对整个防空作战结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防空作战指挥效能进行评估,分析了影响指挥效能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加强对防空作战指挥不确定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优化防空作战指挥体制两项对策措施以提高指挥效能.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经历三个阶段:40年代后期终止陆军部、海军部分立领导指挥体制,确立国防部统一领导指挥体制;50年代废除参联会成员和军种部长担任执行代表的制度,确立军政军令分开的领导指挥体制;80年代中期结束军种部控制参联会和作战司令部的局面,确立参联会主席、作战司令部司令的重要地位.改革具有四个基本特点:以强化联合体制为改革主线;保持军种活力不可或缺;坚持文官治军的根本政治原则;以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统一各利益方思想.  相似文献   

14.
魏玉祥 《国防》2005,(3):41-43
国防动员领导指挥体制,是连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实施平战转换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国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国防动员领导指挥体制,是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需要,对于加速推进国防动员实质性准备,确保战争潜力按战争要求实现有序集中、快速转换成整体作战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国防动员领导指挥体制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经过长期建设,我国的国防动员领导指挥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及其综合办公室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国防动员工作的开展。但从现实情况看,国防动…  相似文献   

15.
王德礼 《国防》2016,(1):70-72
联合行动指挥是新形势下海防管控的关键环节,必须适应形势,转变观念,构建军地联合、编组科学的指挥体制。本文在总结海防管控军地联合行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指挥体制的基本思路,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探索了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盛槐 《国防》2014,(10):45-47
军队联合作战体制,是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内核与中枢,是战时指挥、整合、维护作战力量系统运转的关键。因此,军队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指挥体制的改革,而指挥体制的改革可以说是军队改革成败的核心所在。我军从一江山岛战役后,虽然对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搭建与运行作了不懈探索,在重大军事活动中进行了有益尝试,但与一体化联合作战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平战结合不够紧密。我军当前平战结合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尚未完善,还存在按战时指挥需要指导平时指挥建设融合不够、按战时要求运作平时工作融合不够、平战一体的军政和军民指挥体系融合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根据指挥体制与指挥系统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指挥系统效能评估模型,以所建立模型为依据,分析了指挥体制在指挥效能评估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分析了指挥体制提高指挥效能的效率,并将其与指挥系统其他组成部分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他们在提高指挥系统效能效率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浪潮 《当代海军》2007,(2):59-62
目前韩国海军的总兵力6万余人,其中海军陆战队就有2.7万人,约占总兵力的一半,这样高的比例在世界海军中实属罕见;韩国海军陆战队在编制体制上属于海军,但在作战及防务上却由韩国陆军直接指挥和调遣,它们本质上与陆军师、旅没有多大区别,这种组织及指挥体制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少有的;在韩国海军陆战队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战场环境恶劣、信息流量大,后勤保障空间多元,一体化联合作战已成为主要作战样式,对后勤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后勤必须坚持集中统一指挥,构建网状扁平型后勤指挥体制,建立适应信息流程的后勤指挥机制,增强后勤指挥人员的综合素质,健全和完善后勤指挥法规。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短短几年便形成独具特色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经过"3·11"地震的实践检验后,日本防卫省和自卫队加速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不过,日本在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甚至是陷入两难困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