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并在军事领域不断运用,武器装备建设发展不断加速。先进武器装备创新发展是新军事革命的战略选择,武器装备作战试验是加快武器装备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模式,是我军武器装备试验模式围绕强军目标的战略转型。先进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瞄准未来信息化战争,开展武器装备作战试验必须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与管理,在具有体系对抗条件的作战试验战场环境下开展。  相似文献   

2.
<正>伴随国家70年来的建设发展,中国军队也走过了70年的强军之路。70年来,人民军队建设走过了中国军事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阶段,体制编制在调整改革中不断完善提高、武器装备实现跨越式体系发展、中国特色军事理论不断探索创新、从军民兼顾到军民融合的国防发展之路。建国7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的70年,也是人民  相似文献   

3.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引进的西方军事技术,主要有武器装备、武器装备的技术和军事理论等。西方军事技术的引进,对中国军事建设的积极作用体现在改善了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使中国的兵工建设得以起步和有所发展,使中国出现人器并重的军事思想,使中国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发生近代化转变。但是,西方技术引进也有多方面的局限性,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军事技术引进局限性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国防技术基础》2009,(4):66-66
新材料是军事高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精良武器装备的关键。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对国防工业、武器装备、军需装备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继《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将“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新材料技术”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后,各大部委也相继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2007年5月发布《关于非公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2008年12月六部委联合制定《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5.
知识军事,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知识和信息提高军事系统效能、实现战争或作战目的的一种军事。知识军事是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在军事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知识军事是一种信息化军事,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和“能量流”是整个军事的核心内容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中得到全面渗透,从武器装备到战场设施,从作战指挥到战场行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里的广泛应用,使武器装备的性能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从而使各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在技术上呈现出如下几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1979年初,针对军事技术的发展和作战方式的变化等新动向,中国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粟裕大将率先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已经促使军队武器装备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的变化”“并正在向精确制导等更高水平发展”的科学论断。三年之后(即1982年),原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大将进一步得出“一场真正的军事上的革命正在发生”的论点。但只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是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础。文章通过表述武器装备技术创新过程的特点和进行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分析列举了武器装备技术创新成功的五个方面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武器装备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相应的对策措施,目的是保证技术创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赵辉 《国防科技》2018,39(6):040-043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物化出全新的武器装备。文章分析世界各军事强国在感知装备、主战平台、精确制导武器、信息对抗装备、太空及新概念武器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呈现出的全新发展态势。它推动军事领域深层次变革,对现代战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逐步趋向多极化,使得各军事大国纷纷缩减兵员,淘汰陈旧的武器装备,或出口卖给中小发展中国家。同时,也都认识到高新科学技术物化为先进的武器装备,会产生巨大的军事力量与增强威慑作用。因此,从冷战时期的大规模军备竞赛,转向高新技术领域中的竞争,以技术创新为源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都将新概念武器装备研制列入到军事装备发展范畴之内,并在未来战争中赋予新的使命与任务。那么,何谓新概念武器装备呢?一般地说,通过技术创新而出现的、与传统武器装备的构成、原理或杀伤机理完全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各国军队都在积极采用民用信息技术和大力开发军用信息技术,并在某些方面有重大突破;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武器装备体系的主体已实现信息化;军事理论创新层出不穷,提出了合作双赢战略、信息优势战略、信息化战争、网络中心战、信息战争、信息战、信息斗争等战略、战争和作战新概念;个别国家军队开始建设“精确后勤”,启动了后勤革命;一些国家已着手培养信息战专家和信息技术人员等新型军事人才。文章从创新军事理论、改革军事体制、建设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世界主要国家新军事变革近年来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样式驳杂,型号不一,是中国军事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历届中国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都收效甚微.其原因有4点:第一,军阎割据,政治不统一,中央权力极度弱化;第二,民生凋敞,国库空虚,财政紧绌,经费匮乏,严重制约了军事工业的发展;第三,科学技术落后,武器装备制造工艺长期得不到改进,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形不成自己的产品系列;第四,近代以来战争频发,武器需求量远远超出了本国军工生产的供应能力,以致外国武器大量进入中国.  相似文献   

13.
聂荣臻同志在长期领导我国军事科技、武器装备建设工作的光辉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军事科技思想。如:要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人民军队;以研制先进武器为目标的军事科学技术,对军事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建设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制定国家长远科学发展规划时,必须制定相应的武器装备发展规划;把组建科研机构和组织科研队伍作为发展军事科技事业的首要任务;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心须贯彻“以自力更生为主,利用国外已有的科学成果为辅”的方针等。  相似文献   

14.
军事现代化与军事现代性分别是新军事变革的外在设计和内在理念。把握军事现代化与军事现代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速实现我军建设的整体转型,加强中国军队的信息化和软实力建设,以及在借鉴与超越中保持并发挥主体性,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国防与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战争,以科技为主导的武器装备发展水平,正日益成为争夺未来信息化战争制高点的关键要素,特别是科索沃战争之后,各国都把发展武器装备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国家安全战略运筹、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来进行运作,都在积极探索武器装备的发展之路。面对世界范围内军队武器装备蓬勃发展的方兴未艾之势,武器装备的建设和发展,究竟选择何种模式走什么样的路已经成为能否顺利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能否实现“打赢”目标的大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及武器装备发展现状,应该走一条自主式创新、跳跃式发展、衔接式推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  相似文献   

16.
军事需求牵引武器装备建设,这是由装备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当前在装备发展需求管理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应对制度创新给予充分关注.本文以美军武器装备发展需求管理为研究对象,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在装备全寿命周期内美军需求牵引作用发挥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艳  刘冬  王健 《军事经济研究》2005,26(12):24-26
建立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消除与发达国家军队的时代差是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要求我们摆脱传统的机械化军事思维和要素型军事思维的束缚,树立信息化军事思维和体系化军事思维方式,注重全面发展、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同时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把突破关键技术作为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一场新军事革命已经到来。纵观古今,军事革命都包括这样三个要素:先进技术和武器装备,创新的军事学说,与之相适应的军队编制构成。正是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才促成了军事革命的发生。而先进的武器装备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表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军队的体制编制,它对军队的构成要素、结构比例、整体规模产生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晓蒂 《国防》2005,(5):1-4
20 世纪末期以来,世界强国军队纷纷加速推进信息化,谋求率先实现军队转型。江泽民同志敏锐 把握趋 势,及时 调整 战 略,将 我军 现代 化建设转到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发展轨道上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 设双重历史任务,实现 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装备系统作为作战系统的重要构成,如何贯彻这一战略思想,以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发展 ,谋求实现装备建设整 体跃升的目标,是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现 实问题。 一、充分认清武器装备信息化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军事领域任何带…  相似文献   

20.
武器装备是军队作战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战争与军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军事革命作为信息时代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首先表现为武器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发展。实际上,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既是新军事革命的首要内容,也是实现新军事革命的基本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