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陆军未来作战系统(FCS)将采用有限的机器人技术,并可能采用有人操纵的直接射击和传感器平台。 一些机器人技术和无人操作系统,特别是地面和空中系统,在FCS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陆军反复强调的网络中心战将使用机器人直接射击、间接射击、传感器和有人操纵指挥部以及由控制平  相似文献   

2.
国际空间站美俄宇航员 问候中国航天员 “欢迎到太空来!”“一路平安、愿你成功!”“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太好了。这实在是一个好消息。” 正在国际空间站上居留的华裔美国宇航员卢杰用汉语向首次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致以问候。  相似文献   

3.
对金字塔构型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SGCMG)的失效特性进行分析。结合SGCMG部分失效的特点,构建运用Legendre伪谱法的重规划姿态机动路径求解方法。考虑SGCMG失效情况的不可预测性,设计自适应操纵律,该操纵律可以根据指令力矩与输出力矩的偏差对SGCMG的失效情况进行诊断,从而调节操纵律的内部参数,实现失效情况操纵律的自适应调节。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姿态机动路径重规划算法与自适应操纵律,在控制力矩陀螺部分失效的情况下,仍可以实现空间站的大角度姿态机动。姿态机动方法可以有效应对空间站大角度姿态机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SGCMG部分失效情况,从而提高空间站姿态机动任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载人空间站是航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技术研究开发的主要高新技术。自1971年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进入轨道至今,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目前,能发射空间站的国家只有前苏联和美国,他们分别发射了“礼炮号”系列(7个)、“和平号”和“天空实验室”。其中,正在轨道运行的为前苏联发射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如今,由美国宇航局领导的新一代永久性空间站——“阿尔法”国际空间站也将于1997年11月开始在轨道装配,预计到2002年建成并可实现长期载人飞行。  相似文献   

5.
国际宇宙空间站是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和日本等16国联合研制的,目前只是部分建成,只能容纳3名宇航员,在全部建成后可容纳7名宇航员。本来预定在2004年完工,现在已经推迟。全部建成后,国际空间站将是人们在地球上能看到的除月亮和金星外最亮的“星体”。据称,国际空间站至少可工作10年,最长可以运行2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它将被一个更新更大的空间站所取代。一、为什么要建造国际空间站航天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发现,载人飞船实际上只是一种能乘人的人造卫星。它的内部空间狭窄,很难放开手脚开展大型科学实验活动。而且所载的生活用品…  相似文献   

6.
太空站     
太空站又称为“空间站”、“轨道站”或“航天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员巡航、长期工作和居住的载人航天器。在太空站运行期间,宇航员的替换和物资设备的补充可以由载人飞船或航天飞机运送,物资设备也可由无人航天器运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非常规,但仍符合逻辑的观点来探讨“作战效能”这个问题。人们期待 机器人在战场上增强作战效能,以及更多地通过使用无人操纵系统从进攻方面来改 善对敌作战效能,从防御方面来维护作战人员。这样机器人就为减少作战人员的需 求开辟了新路。 “作战效能”是一个常被引用,但不能完全用数量来表示的术语,在机器系统的使用中,它可分成两部分: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MD机器人公司最近制造了一种用于国际空间站建造的遥控6自由度有效载荷装卸装置,称为Canadarm2。其起重臂是由石墨纤维增强聚醚醚酮(PEEK)夏合材料制成的。后起重臂长约4.8米,直径为33厘米,由16层石墨/PEEK-环氧树脂组成,每层厚0.13毫米。前起重臂长约5.8米、直径为33厘米,由11层石墨-环氧树脂组成。 Canadarm2的结构件、齿轮、轴承和关节是由不锈钢、Inconel718、Ti-6Al—4V钛合金和7075与6061铝合金等材料制成。每  相似文献   

9.
纳米(nm)是10~(-9)米,是毫米的百万分之一。纳米科技是指在纳米尺度(1-100纳米之间)上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操纵)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多种交叉的科学技术。 当物质小到1-300纳米(10-9—10-7米)时,由于其量子效应、  相似文献   

10.
外层空间(outer space) 地球大气层以外广袤的宇宙空间。又称太空或空间。外层空间的下界迄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距地面约100千米。按照有关国际组织的定义,把地球静止轨道(高度约35800千米)以下的空间称为近地空间,距地面80000千米至768000千米(后一数字等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2倍)的外层空间称为深空。迄今人类发射的航天器,包括各种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绝大多数运行在近地空间。航天器要不因为大气阻力而过早陨落,其轨道高度一般须超过180千米。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0月10日,正值第二届“世界空间周”活动期间,美国宇航员伊昂·斯图亚特·布鲁福特先生和俄罗斯宇航员尤里·瓦连金诺维奇·伦查科夫先生应邀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2001年“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并在全国航天科普知识竞赛颁奖大会上为与会者做了翔实生动的航天科普报告,博得了阵阵掌声。会后,二位宇航员就航天科普、国际空间站的建立,以及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等大家关心的问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记者以下简称“记”,加伊昂·斯图亚特·布鲁福特先生以下简称“布”,尤里·瓦连金诺维奇·伦查科夫先生以下简称“伦”。  相似文献   

12.
一、序 言 登月舱的主要制导系统会有高性能的数字控制计算机,惯性测量组合和其它导航敏感元件,并能履行飞船稳定自动驾驶仪和控制系统的职能。过去,稳定和控制的功能通常是由含有角度和速率陀螺的模拟式系统来完成。最初的登月舱制导和控制系统具有在图1中所表示的结构形式。主要的制导系统和辅助制导系统,以及宇航员的所有数据都经过模拟式自动驾驶仪放大送到主发动帆的支架伺服系统和喷气控制系统中去(但仅在交换调头时,宇航员可通过模拟人自动驾驶仪直接操纵喷气控制系统的喷嘴来进行分离)。所提供的主要制导系统必须  相似文献   

13.
一提起前苏联和俄罗斯的空间站,人们就会想到“礼炮”号空间站和“和平”号空间站,可能很少有人会知道前苏联还有一个“钻石”空间站计划。“钻石”空间站与“礼炮”号空间站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前苏联在发展“礼炮”号空间站的同时还要发展“钻石”空间站?“钻石”空间站的用途是什么?本文将简要地回答这些问题。“钻石”计划的产生“钻石”计划是前苏联的一个军用空间站计划。这个计划是1964年10月由前苏联著名的火箭专家、第52试验设计局的总设计师切洛梅提出来的,1967年8月苏共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联合批准了  相似文献   

14.
王莹  张炜 《国防科技》1998,19(1):94-101
本文研究了基于CCSDS高级在轨系统(AOS)的遥科学通信数据管理有关问题,对遥科学各类信息在CCSDS—AOS模型中的业务入口、地面用户对空间站有效载荷的操作管理方式以及地面管理中心对空间站通信系统控制管理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1966年以来,苏联一直从三个场地(卫星发射场)发射卫星。这三个发射场中,最有名的是位于苏联哈萨克加盟共和国的拜科努尔发射场,这地方用于苏联宇航计划许多有历史意义的首项内容,如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轨道航行、星际探测以及设立标准空间站等等。不过最活跃的发射场是苏联北方靠近普列谢茨克城的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它主要用于军事发射。第三个发射场位于苏联欧洲部分的南部伏尔加河畔。普列谢茨克发射场是苏联唯一发射卫星超过千颗的发射场。这一历史性纪录(即发射卫星千颗)是1985年2月发射目前仍在运行的1628号卫星创造的。1628号卫星是具有中等分辨  相似文献   

16.
建设文摘     
《兵团建设》2007,(12):47
知识窗太空行走又称为出舱活动,即航天员在载人航天器之外或在月球和行星等其他天体上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它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关键技术,是载人航天工程在轨道上安装大型设备、进行科学实验、施放卫星、检查和维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要实现太空行走这一目标,需要诸多的特殊技术保障。据新华社报道,国际空间站上两名美国宇航员2月8日出舱,顺利完成了9  相似文献   

17.
正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并参加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的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在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成功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细加工技术和微机电系统的飞速发展为微型机器人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微型机器人并非现有机器人在尺寸上的简单微型化,而是指以微机电系统技术(MEMS)为依托,具有微小尺寸结构,可进行微细操作的机器人。微型机器人的最基本的部件是微型机电系统,它是将微型传感器、微型驱动器、微型开关、微型电机、微型电子器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用特殊材料封装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大型航天器(航天飞机、空间站等)的反作用控制系统(RCS)是由多喷嘴组成,具有较高的冗佘度。本文对此系统提出一种控制律,包括控制指令的产生与分配的方法,编成程序包后,便于机载计算机实时操作。  相似文献   

20.
太空盖房子     
《军事文摘》2023,(2):36-39
<正>小编的话:现在,中国已经在太空建造起了“天宫”,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其实,在我们的头顶,一直有一个由几个国家和组织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那这个大房子是如何建造的呢?它的建造可不容易,先让我们看看这个大房子是如何一点点搭建起来的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