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世兵制是我国古代实行的一种基本的兵役制度。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封建制度紧密相连,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从春秋时代到清朝,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兵制几起几落,反复出现,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一、关于世兵制的几种类型世兵制产生于春秋时代,魏晋时发展到鼎盛,直到清代随着八旗兵的解体而最后消亡。纵观世兵制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在各朝各代又各具有特色,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归纳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有贵族世兵制、军户世兵制和部族世兵制三种类型。贵族世兵制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世兵制的雏形。当时国家常备军的骨干──武士,属于…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兵制,前期以卫所兵制为主,后期以募兵制为主。卫所兵制时期,利用军士屯田,军费开支由军屯收入提供。募兵制时期,屯田弛败,军费开支由国家财政供给。对明前期军屯收入、国家养兵量、养兵费用及军屯收入占军费开支的多少,卫所兵制向募兵制嬗变的原因,明中后期国家募兵数量、募兵费用及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等进行探讨,可以了解明代兵制的嬗变及其对国家财政支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兵制,即国家的军事制度,是整个政治制度中的一大部门。兵制的得失,常常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唐杜佑论兵时说:“若制得其直,则治安;失其宜,则乱危。”他注意到兵制之重要,但在唐以前,人们对兵制之研究,并没有引起重视,就在杜佑这部专载历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的《通典》中,也没“兵制”这一门类。陈傅良的《历代兵制》,当是系统研究我国兵制的肇端。  相似文献   

4.
所谓黥面,是指往脸上刺字刻纹;又称黵面、面涅。汉初名将英布,因黥面而称黥布,但他是在入军之前就黥面了。士兵黥面之制,始于唐朝末年,盛行于五代十国时期。直到南宋以前,许许多多的士兵,还在额上、双颊或手腕、臂膀等处刺字或雕镂墨纹。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很奇怪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却流行了300多年! 唐末,藩镇割据,争战不息。广大士兵厌倦封建军阀之间的长期混战,纷纷逃亡。当时,  相似文献   

5.
古代兵制对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兵制也就是军事制度,即军制。它是针对军事力量的组织、管理、训练、储备、征募等制定的法规,以及由这些法规规定下来的军事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事指挥系统、军队编制、动员体制、兵役制度、军官培养制度、武器装备、后勤供应、管理制度,以及人事任免、奖惩制度等。古代兵制与传统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牵涉到上层建筑内部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涉及到兵制与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治生活、公民政治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关系,本文拟就几个主要方面的关系做一尝试性的探讨。一、古代兵制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作用毛…  相似文献   

6.
北魏从拓跋珪建国到东、西魏分立,历时148年。这期间经历了由家长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与政治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军事制度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深刻变化,其军队由原始流寇式的部落兵转变为相对稳定的常备军,由部落兵制开始向府为兵制演变。一、部落兵制时期北魏立国初期(386—395年),奴隶占有制与封建土地关系并存,而以奴隶占有制为主导。北魏政  相似文献   

7.
三国两晋时的世兵制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国鼎立,战争连年,人口锐减(由汉顺帝时的四千九百多万,减少到七百六十七万),户籍混乱,兵源非常缺乏。鼎立的三方为了扩大军队,以制胜于人,都先后强制实行世袭兵役制,简称世兵制。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8.
八旗入关后保留了原有的军事制度,旗人仍然是世兵制下的军人,当兵是其唯一职业。甲午战后、庚子之役前的八旗军事改革停留在武器装备、训练和战术等层面,未触及世兵制等八旗根本制度,旗人身份变化有限。新军建立则使得八旗的军事功能逐渐被抽离,旗人开始脱离军营,当兵成为旗人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职业",旗人不再受"军籍"的强制。宪政改革则赋予部分旗人参政权利,促使"旗籍"摆脱以往"兵籍"的制约,转变为类似"民籍"的一种籍贯证明,旗人由此最终脱离"世隶军籍"的限制,成为普通国民。  相似文献   

9.
元明清时期的世兵制元初兵制,大致沿袭辽、金等北方民族的传统,以部族为单位,实行举族皆兵制。凡蒙古族及其所领之下其他部族的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无众寡,尽佥为兵”。“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后因兵力不足,又规定汉人当兵。通常是二十户出一兵,或者二十丁出一兵,年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一部分重臣大员萌发了一种彻骨寒心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八旗、绿营和练军、防军日益腐朽衰败的严酷现实,促使他们痛苦思考,探索着摆脱困境的出路。1864年,李鸿章首先发难,要求“变易兵制,讲求军实”“废弃弓箭,专精火器,”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对近现代中国的军事、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历史功过、是非得失,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仅就其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作简要述评。一、曾国藩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组建湘军之前,清朝军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八旗,一种是绿营。八旗由满族旗人组成,是清王朝得以问鼎中原、建立全国政权的基本武装力量,在清军入关之后,由于长期养尊处优,已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因此,自康熙起,清王朝实际是靠绿营维持其统治。绿营是清朝统治者入关后沿袭明代兵制组织的武装,…  相似文献   

12.
论军费起源     
军费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古代兵制由公民兵发展到雇佣常备乒。雇佣常备军要求国家负担其装备、给养、军饷等维持费用;二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社会乘余产品为军费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隋王朝因其政治统治的严酷腐败,“劳役不息”①,“天下死于役”②,使经济崩溃,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等原因,引起农民起义的大爆发,最终埋葬了隋王朝,这已是尽人皆知,毋须再论。但关于隋代兵制与隋亡之关系问题则鲜有论及。军队是封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政权的重要支柱,军队的强弱、军事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封建国家的强弱、盛衰,乃至王朝的兴亡。隋作为我国历史上一度十分富强的封建王朝,其存在仅三十七年便告覆亡。除上述原因外,隋代军事制度弊病丛生和日趋涣散,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本文仅想就此问题作一粗…  相似文献   

14.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南部边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景颇、瑶、藏、布朗、阿昌、怒、普米、崩龙、独龙、蒙古等民族。由于历史上我国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又大多地处边远,风俗各异等原因,历代中央封建王朝又不能把内地的一套统治机构和办法照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因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内地的,带有封建性质的土司制度和土司兵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军事思想,主要包含于他的变法理论和实践中。他对北宋国情的分析和对兵农关系的认识,对富国强兵、力争实现民族统一所提出的战略和策略,为加强军政国防而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及为变革北宋兵制所作的长远考虑等等,都不但表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改革家的本色,而且表现出一位军事战略家的眼光和气  相似文献   

16.
隋唐的府兵制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军事制度,因普遍开设军府而得名。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485年),宇文泰为相时创立了这个制度。这是汉武帝之后,兵制紊乱七百余年的一次重大改革,是隋唐时期所盛行的府兵制的起源。  相似文献   

17.
现在我们常说的“三军”是指陆,海、空军。或泛指人民军队。其实,“三军”一词自古有之。“三军”是古代的兵制。春秋时,各诸侯大国都设“三军”。如晋称中军、上军、下军;楚称中军、左军、右军;齐,鲁、吴各国都设上、中、下  相似文献   

18.
所谓兵书,是对古代军事著作的统称,它包括清以前产生的兵法、兵制、兵器、军事地理、名将传略等方面的书籍及民国以后对这些书籍的注释、今译、研究和翻印本。我国兵书历史悠久,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不仅在军事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哲学史、科学技术史、文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的标兵     
明代的标兵包括总督、巡抚及总兵等亲统之兵,是明中后期镇成军队的精锐和主力。在抵御蒙古及清军的进攻,以及镇区农民起义的作战中,标兵都曾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标兵便不足以了解明代的镇成兵制,也不足以全面了解整个明代的兵制。本文拟就四个方面探讨之。一、何谓标兵标兵二字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为样板军队的意思。比如宣大山西总督绪万达曾说过,“(标兵)即名为样兵,或无前锋,或为诸军倡。”这就长说标兵即全军的样板。其二是大将麾下直辖的意想。嘉靖时期宁夏总兵杭雄你自己直辖的兵马为“标下官军…  相似文献   

20.
战争轶闻     
八阵图源考八阵图并非诸葛亮首创。据唐人独孤及的《风后八阵图记》考证,黄帝统一中原之前,群雄并立,黄帝“征不服,讨不定”,十分头痛。于是,元老风后制八阵图。黄帝凭着八阵图,扫平群雄,一统天下。八阵图这一奇妙的阵法就这样流传下来了。在诸葛亮之前,已有不少著名人物凭借八阵图夺得天下。“项籍得之,以霸西楚了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