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国产化工程实践需要介绍了一款新型的基于龙芯1A+BMN2200S的GPS/北斗加固手持终端设计思路与方法,该手持终端主要应用于单兵指挥系统。详述了手持终端系统的硬件设计,国产麒麟linux操作系统内核的移植,BMN2200S模块的原理,GPS和北斗信息的实时解算。该系统经实验证明能满足军用系统的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有良好的实时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装备需求论证存在模式结构不合理、流程不规范、要素关系不明确等问题,从"基于威胁"与"基于能力"的本质区别分析着手,构建了"基于能力"的装备需求论证模式,分析了模式特点,规范了应用步骤,并以陆军新型地面突击系统需求开发为例,验证了"基于能力"装备需求论证模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星地融合网络可以提供天、空、地、海立体全场景信息覆盖,满足用户多样的业务需求。针对星地融合网络,提出了基于覆盖概率的星座数和基站数的分析模型(AMCP)。该模型为星地融合网络的上行链路覆盖概率提供了分析方法。表述卫星星座数和基站数对用户信号的干扰,构建满足用户覆盖概率条件下的卫星星座数和基站密度的表达式。通过仿真分析了卫星星座数和基站密度对覆盖概率的影响,仿真结果为设计星地融合网络提供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4.
针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信息服务网络链路保障从集中聚焦式向分布扁平式,从纵向细长、横向独立的固网树状型向无中心栅格化移动散射型转变的现实需求,在分析移动终端自组网战场应用场景的基础上,研究了面向战场信息服务的移动终端自组网技术体系,给出了基于终端自组网的军事移动信息服务组织运用模式,为完善我军战场移动信息服务基础网络生态,推进基于网络化信息系统的体系化作战能力建设,实现灵活、高效、安全、稳定的战场移动信息服务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自主能力构建面临着需求不断增多、多变、复杂化、未知的发展趋势,需要在软件研发方式和架构设计上做出改变。在分析已有的4种研发路线的基础上,提出第5条路线,即基于模型化、数据化设计思想的研发路线;提出具有即插即用能力的业务模型,采用电子数据单技术自底向上构建设备级和功能业务级的即插即用能力;以智能规划业务为例说明了业务模型的设计应用。路线5的目标是为构建航天器自主能力和星地之间智能管控能力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星地双站合成孔径雷达以星载系统为机会照射源,地面接收机接收直达波和散射波信号进行同步和成像处理。本文介绍了星地双站SAR系统结构,对基于直达波进行距离向脉冲压缩后的信号调频率、距离徙动以及二维频谱的空变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方位向预处理过程、直达波补偿以及非线性Chirp Scaling算法,提出了适合该模型的频域成像算法,并通过点目标仿真验证了该成像算法的有效性和性能。星地双站SAR实测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该成像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构建基于能力的装备需求论证框架主要包括剖析基于能力的武器装备需求论证的内涵,构建基于能力的装备需求论证的基本论证模式,介绍基于综合微观分析的论证方法,建立包括需求描述、需求映射、方案评估和需求VV&A与可信度评估的结构化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星地时间同步是卫星导航系统的关键技术,星地双向时间比对能有效提高星地时间同步的精度。在分析了星地距离变化对星地双向时间比对可引起百纳秒量级误差后,提出了前后历元观测数据差分改正方法,通过数学仿真验证该方法能达到纳秒量级精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登月飞行器的级间组合设计方法对载人登月飞行器的构造进行设计,在级间方案的论证中分析了不同组装模式对运载火箭能力的需求,建立了航天员和机器人联合探测的载人登月方案。级间组合方法可为应转移飞行器和登月飞行器设计提供另一种思路,本文根据飞行器级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对登月飞行器的质量规模进行了初步估算,并对比了不同飞行方案对运载火箭能力的需求,研究可为我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卫星信道的衰落特性和阴影效应,分析了基于自由空间光(Free-Space Optical,FSO)通信的星地协作系统的中断概率性能.在卫星至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间采用RF信道,并采用解码-转发(De-code-and-Forward,DF)模式;在无人机至目的节点(地面用...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单兵移动终端离线状态下基于机器视觉的装备器材识别的方法,从图像采集、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及数据匹配3个模块展开分析。简要介绍了手持终端图像采集的相关考量。通过畸变校正、降噪、轮廓提取等,得到器材的轮廓图像,为特征提取做好准备。选取器材的几何形状特征作为识别依据,通过ORB算法得到图像的特征向量,并进行匹配,达到识别器材的目的。实验测试数据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率和良好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步兵班组侦察作战往往受限于士兵自身携带的手持/背负式侦察装置。随着班组微型无人侦察平台等新要素的成熟和应用,未来战场班组侦察越来越趋向于单兵、无人平台协同侦察的模式。基于新一代步兵班组的侦察体系,构建了典型班组侦察模式和流程,分析了多源图像处理的流程、涉及的算法和关键技术,为步兵班组多源图像侦察信息融合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星地融合网络采用无人机作为卫星与地面用户的中继设备,有效地解决偏远地区因地面无线覆盖能力不足问题。针对星地融合网络的系统资源调度问题,提出基于遍历容量的比例公平性(ergodic capacity-based proportional fairness,ECPF)调度算法。ECPF调度算法构建基于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 space optical,FSO)的卫星-无人机的通信模型,并推导FSO链路的瞬时信噪比;构建基于译码转发(decode-and-forward,DF)的无人机-用户的通信模型,并推导RF链路的瞬时信噪比。然后,计算用户的遍历容量,并结合比例公平性(proportional fairness,PF)调度算法对资源进行调度。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ECPF调度算法更好地保证了用户使用资源的公平性,提升了系统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14.
在界定基于能力的武器装备体系需求生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需求生成模式进行了总体分析,对需求生成过程按照作战任务分解描述、能力体系需求分析和装备体系需求生成进行了详细描述,初步形成了武器装备体系需求生成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卫星导航系统评估星载钟稳定度通常需要大型地面监测网的观测数据和复杂的钟差确定算法,不能基于单站观测数据实现。论文在分析利用单站观测数据评估星载钟短稳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相对容易实现的联合卫星双向载波测距值与GNSS单向载波观测值的星载钟短稳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卫星双向载波测距确定星地几何距离,基于消除星地几何距离的GNSS接收机载波相位观测值估算卫星相对钟差,进而实现其短稳评估。利用北斗系统观测数据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并与复杂钟差确定算法以及利用平滑广播星历的方法(SBE法)进行了对比,本文方法与复杂钟差确定算法计算的结果相符,在1000s平滑间隔内与SBE法结果一致,相对误差小于10%,1000s以上好于SBE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基于威胁和基于能力的作战能力需求研究存在的不足,在描述作战能力需求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效果驱动和探索性分析的作战能力需求生成方法:通过作战目标及效果、作战行动及效果双重驱动,依次探索生成逻辑作战任务、作战能力、物理作战任务、任务条件和任务标准,将多元不确定威胁转化生成作战能力需求。此方法能有效综合作战指挥人员和军事需求人员的观点,其分析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健壮性。  相似文献   

17.
<正>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针对不同的需求公司开发了基于,国产龙芯系列处理器计算机,intel core2,I5 i7—代至六代系列处理器计算机,由此形成了目前公司的几大类产品:·2U 4U CompactPCI系列整机·ETX,COM-E系列板卡·BOX工业整机·CompactPCI 3U系列处理器板卡·CompactPCI 6U系列处理器板卡·CompactPCI-E6U系列处理器板卡·VPX 6U系列处理器板卡·VPX 3U系列处理器板卡·加固宽温系列SSD电子盘·加固宽温系列笔记本电脑·加固系列手持平板终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发展,低压终端线路,特别是住宅负荷中,无功需求急剧增加。基于这一现状,提出了低压终端线路无功补偿问题。分析探讨了终端无功补偿设备与传统补偿设备的差异及应具的技术和特色,构划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明确了该装置开发研究中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措施,指出开发专门终端无功补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低压终端线路补偿装置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基于子带阵列处理技术的导航抗干扰终端要求多天线单元、多通道接收,这与信息化条件下军事需求的终端机动性强、体积小、重量轻是相矛盾的。为此提出了基于子带阵列处理的数字波速形成(DBF)抗干扰终端实现结构,满足DBF数字接收机系统实时性和抗干抗要求,同时可以灵活在资源消耗和传输速率间折衷考虑,并且易于在高速FPGA上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传统火控车载终端软件架构无法满足空降兵武器装备小型、轻量、携行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火控系统软件架构IMDA(Interaction-Mediator-Data Access),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特点。IMDA通过改变通信机制、改进交互理念、使用函数调用等方式解决了移动终端硬件资源受限的问题,弥补了车载终端交互效率低下以及多App之间的信息交互问题。并通过接口匹配法和半实物仿真相结合的方式验证IMDA架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