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主席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根本转变。在军事思维上,必须实现由“要素分离”型向“体系融合”型主导转变;在训练理念上,必须实现由“消极安全”型向“实战任务”型转变;在系统建设上,必须实现由“条块分割”型向“综合集成”型转变;在军事实践上,必须实现由“经验归纳”型向“虚拟实践”型转变;在管理控制上,必须实现由“粗放低能”型向“和谐高效”型转变。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的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要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陆军为主向诸军兵种协调发展、由支援保障作战为主向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转变.为此,省军区系统必须着眼"三个转变"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时(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一体"为牵引,坚持军民融合,突出能力建设,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战争形态的变化发展,迫切要求战斗力生成模式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能、人力密集向科技密集、火力和机动力主导向信息力主导、相对分离的系统向高度融合的一体化体系转变。战斗力提升要由"经验汲取"型向"虚拟实践"型转变,通过"虚拟实践法"实现战斗力建设的跃升。要把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着眼点、军事斗争准备的着力点、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根本点,聚集于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上。  相似文献   

4.
杜宗震  王伟 《国防》2012,(9):39-40
进入二十一世纪,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演进,信息已成为最主要的作战能量,抓紧军事力量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的共同行动.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思想,为军队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空军部队信息化建设势头强劲、发展很快.作为空军整体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空军国防动员建设,必须适应实现"三个转变"(由机械能量型向信息智能型转变,由应战型向应战应急兼备型转变,由行政指令型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型转变)的需要,着力将以物化动员能力为主适应机械化战争要求的空军国防动员,建设成为以信息动员能力为主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空军国防动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具体需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5.
姜道洪 《国防科技》2017,38(4):001-004
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军事应用,一方面引起了作战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则对军人素质和军事教育训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习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强军目标,尽快实现"三个转变",即士兵要由"娇弱型"向"强悍型"转变,军官要由"管理型"向"指挥型"转变,部队要由"生活型"向"打仗型"转变。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在民兵整组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研究,大胆探索实践,初步摸索了任务牵引、系统整合、统筹配置、抽组集成、纵向衔接、横向联动的"模块化"编兵新路子,实现了组织结构由"粗放型"向"精确型"转变,组织模式由"相对独立"向"相互融合"转变,组织指挥由"间接、多层"向"直接、统一"转变,为遂行多样化任务奠定了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前,县级国防动员体制与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和顺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要完善县级国防动员体制,必须尽快实现"三个转变"。 一、管理主体要实现由"武装型"向"政府型"转变 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工作的重点和对象在地方,理应由地方政府来唱"主角"。但在现行的体制中,实质上是以人武部为  相似文献   

8.
《政工学刊》2013,(4):47-48
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着眼点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根本着力点。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作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立足这一认识和实践基点,进一步在转理念、建平台、用网络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建设发展水平,推动政治工作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相似文献   

9.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从部队学习贯彻的情况看,当前要牢牢扭住经常化、大众化和转化等关键环节,下功夫解决好"四个转变"的问题,就是由背记观点向深入理解转变,由能说会讲向能用会干转变,由"穿靴戴帽"向实践运用转变,由集中学习向经常学习转变,着力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世纪之交军事经济的七大转变,即:军事经济建设向适应新军事革命需要转变,军事经济保障重点向高技术局部战争转变,军事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军事经济规模由实力型向潜力型转变,军事资源配置由计划为主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变,军事经济结构由数量规模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军事经济体制由相对封闭向开放型转变。  相似文献   

11.
国民经济动员发展转型既是新时期应对安全环境复杂化和动员经济环境新变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军事转型的内在要求。其功能由"单一职能型"向"复合职能型"转变、建设由"应对型"向"常态型"转变、组织由"分散型"向"一体化联合"型转变、手段由"行政主导型"向"法制主导型"转变,是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发展转型的主要任务。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发展转型,应处理好国民经济动员核心能力建设与多样化能力建设、近期准备与长远发展以及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必须在动员组织上,由单一部门向联合一体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整体联动;必须在动员准备上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努力增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平战转换能力;必须在动员内容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科技含量;必须在动员手段上,由行政指令向依法实施转变,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世界各国普遍奉行“质量建军”原则。到20世纪末,军队建设基本上完成了由“大战争型”向“局部战争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机械化军事向信息化军事的转变。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变化,各国普遍思考如何实现军队建设的“跃升”。其中,美军提出的军队建设转型的思路引起各国军队的强烈关注。美国军方一直在探讨转型方案,“9·11”恐怖袭击使其军事转型加快了步伐。美国当权者认为,美军需要减少过多的海外军事  相似文献   

14.
谈文虎 《国防》2007,(9):31-33
实现民兵军事训练转变,是加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是推进国防后备力量转型建设的需要,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去年,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在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军事训练转变,省军区党委认识到,民兵训练也必须实现向信息化转变.  相似文献   

15.
聂荣臻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建军思想,如建设现代化军队必须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转变;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学习借鉴外国经验;在发展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同时注意提高人的素质;实施严格的军事训练是实现人与武器结合的关键等。聂荣臻为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从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型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之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把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偏重追求经济增长转变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在"五个坚持"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1995年底,中央军委在确定军队建设五年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时,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方针,即在军事斗争准备上,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这是继1985年我军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以来,在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军新军事变革的推进,培养应用型军事学研究生成为当前军事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军事学研究生培养,必须适应新军事变革客观要求,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顺利实施转变,必须充分发挥院校与部队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紧密协作,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9.
徐仕诚 《国防》2004,(9):59-60
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并把争夺科学技术优势,加速发展先进武器装备,作为抢占新军事变革制高点和争夺未来战争主动权的关键。加强我国的科技动员建设,应实现“四个转变”。一要适应形势发展,实现从按部就班准备到跨越式准备转变。现代战争,科技实力的强弱,对战争胜负起决定影响。面对新形势,必须打破常规,坚持高起点,实现跨越式准备。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积极适应“市场”与“战场”的新变化,突破传统动员观念,延伸拓展动员领域,促进动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科技型转变。在主要内容上,…  相似文献   

20.
我师由作战部队改编以来,认真贯彻江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两个能力”的提高,坚持以新理论确立新思想,以新思想推动新发展。在工作指导上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基础设施、制度建设向以教育训练为中心,加速提高部队战斗力方向的转变;正规化建设上实现了由实践探索向全面规范的转变;军事训练上实现了由低层次循环向成建制提高战斗力的转变;战时后装保障上实现了由方案计划逐步向实战要求的转变,部队的质量建设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