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陶瓷微滤膜直接过滤去除水中浊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瓷微滤膜技术是一种新型水处理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主要是生产低浊度和生活饮用水。对陶瓷膜去除原水中浊度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考查了去浊效果;研究了膜通量和出水浊度与进水浊度、膜通量和出水浊度与运行时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膜通量随原水浊度的升高和过滤时间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但陶瓷膜去除500~4000NTU原水的浊度有良好的效果,其出水浊度小于0.2NTU。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净水工艺过程控制系统取得的测控效果越来越不满意。介绍了金属膜净水过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膜污染阻力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LabVIEW工艺的金属膜净水过程控制系统。对膜净水工艺过程、膜污染监控过程的软、硬件进行了设计与集成。并通过净水实验,分析膜通量的变化得出结论,金属膜净水过程控制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多孔陶瓷膜过滤阻力,提出了多孔陶瓷膜双向过滤方式,分析了9通道多孔陶瓷膜在双向过滤时的有效过滤面积和通道截面积,建立了过滤阻力关系式。试验结果表明,跨膜压差0.05~0.10 MPa、错流速度1.8 m/s时,浓差极化阻力Rp为主要过滤阻力;跨膜压差0.10~0.25 MPa、错流速度1.0~2.2 m/s时,吸附沉积阻力Rd为主要过滤阻力;跨膜压差0.15 MPa、错流速度2.2~3.0 m/s时,膜自身阻力Rm是主要过滤阻力;增大错流速度能够有效延缓浓差极化的发生,减小吸附沉积层的厚度,减轻膜污染,延长过滤周期。  相似文献   

4.
多级膜水净化装置通过膜的过滤作用产生净水,而净水流量稳定性是该装置的性能评价要素之一。建立单级膜净水流量稳定性数学模型并将模型推广至多级膜,在Simulink环境下对多级膜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原水浊度越大,浓水阀门开度变化率越大、膜污染指数越小,净水流量越不稳定。实际净水实验表明仿真结论与实验结果相一致。通过调节浓水阀门开度对净水流量稳定性进行了控制分析,结果表明,浓水阀门开度以阶梯信号方式输入,可控制流量稳定系数在[-1,1]变化,从而提高多级膜水净化装置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多孔陶瓷膜通道布置CFD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常用陶瓷膜通道布置形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陶瓷膜新构型,并利用CFD/Fluent软件对纯水在该陶瓷膜构型与传统陶瓷膜构型中的渗透流动过程进行了仿真对比.通过对纯水流动压力及速度变化的分析,得出陶瓷膜新构型能够很好地解决内层通道、外层通道靠近内层通道侧部分对纯水通量贡献不大的问题,提高了纯水通量,对拓展陶瓷膜...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原发动机应用的富氧膜组件操作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动机富氧进气燃烧对于高原车辆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膜法富氧是发动机上应用富氧装置的最佳方式。建立了富氧膜组件评定装置,分析了压力方式下压比、进气量和回收率对膜组件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压力方式下富氧膜组件的最佳操作条件,比较了不同应用形式下膜组件性能和功率消耗。试验结果表明:压差是影响膜组件透气量的主要因素,随着渗透端真空度的增加,单位压差产生氧流量的效率提高,增加渗透端真空度可显著提高渗透绝对氧流量。混合方式是膜组件在发动机上应用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7.
用应急净水系统净化不同水质的原水,以考察其作业性能。结果表明,出水浊度不受原水浊度的影响,且低于1NTU;在试验原水浊度、温度范围内,出水流量较稳定,产水量符合设计要求;出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斜入射角条件下F-P干涉腔的透过率特性;结合单层介质膜和单层金属膜的反射特性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反射特性参数为恒定值时微腔、低反F-P干涉腔透过率的计算误差;仿真结果表明,在光束斜入射条件下,特别是在大入射角下,单层介质膜的反射率指数增大,单层金属膜的反射率和反射相移也指数增大,但其吸收系数指数减小,造成微腔、低反F-P干涉腔透过率曲线与反射特性参数为恒定值时相比均明显向下偏移,且偏移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以KCl、MgCl_2溶液为汲取液(DS),研究了正向渗透(FO)除硼过程中汲取液种类与浓度对水通量、反向溶质通量以及除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汲取液溶质浓度增大,水通量呈非线性增加且增加幅度逐渐减小,KCl汲取液对应的水通量随溶质浓度的增长率高于MgCl_2汲取液;反向溶质通量的增长规律与水通量的变化规律相似,KCl汲取液对应的反向溶质通量远大于同浓度MgCl_2汲取液;KCl汲取液的FO过程对硼的截留率大于同浓度MgCl_2汲取液;以KCl、MgCl_2溶液为汲取液的正向渗透均能将含硼水中硼的质量浓度从5 mg/L降低至0.5 mg/L,符合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锥形量热仪对国产典型PVC电缆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其在高辐射热通量条件下的热释放速率(HRR)、质量损失速率(MLR)、比消光面积(SEA)、CO产率、火灾性能指数(FPI)、点燃时间(TTI)随直径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热辐射通量对这些燃烧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PVC电缆的HRR、MLR、SEA、CO产率均随直径的增大而增大,FPI随直径的增大而减小,火灾危险性增大;电缆直径的变化对点燃时间影响不大;随着热辐射通量的增大,PVC电缆的点燃时间缩短,HRR、MLR增大,其峰值也增大,烟释放速率(SPR)和总烟释放量(TSR)增加,FPI减小,火灾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11.
对深度污染0.2 μm Al2O3陶瓷微滤膜表面和截面进行高分辨扫描电镜观测,在初步实验基础上提出一种有效的污染膜组合清洗方案:第1步,纯水漂洗;第2步,用氢氧化钠与次氯酸钠混合溶液(质量分数为1%)正向循环清洗;第3步,用柠檬酸溶液(质量分数为1%)正向循环清洗;第4步,用二氧化氯溶液(质量分数为0.12%)正向循环...  相似文献   

12.
低压电场驱动下膜分离 CO2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离子交换膜为基础,进行预处理和化学改性.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条件、化学改性方法及低压电场的电压对离子交换膜的CO2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处理条件、施加低压电场及在膜中加入亲水物质可明显地增加离子交换膜的二氧化碳通量.  相似文献   

13.
选择聚砜膜、醋酸纤维素膜和聚乙烯醇复合膜对单组分盐溶液和分别加入了螯合剂、表面活性剂及两者共存时的混合溶液进行分离实验研究 ,对比了 3种膜对不同溶液的截盐性能和透水速度 ,分析了螯合剂EDTA、表面活性剂SDBS以及两者共存条件下对 3种不同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的卡尔曼滤波方法对不确定因素不具备鲁棒性问题,在集合鲁棒滤波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从观测角度构建优化数据同化的方法,称之为放大观测协方差矩阵的集合时间局地化鲁棒滤波,并推导了新方法的算法准则和递归公式。利用非线性系统Lorenz-96模型,基于性能水平系数、驱动参数、观测数目和集合数目变化的条件,对新方法和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的鲁棒性和同化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的均方根误差大于时间局地化鲁棒滤波的;在观测数或集合数较少的情况下,集合卡尔曼滤波出现了滤波发散问题,而鲁棒滤波的均方根误差波动较小;相较于传统的集合卡尔曼滤波算法,观测角度构建的时间局地化的H_∞滤波方法对系统参数的变化更具鲁棒性,滤波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5.
由Chou等人提出的预测膜蛋白分类的机器学习算法在近年来不断改进,使得预测膜蛋白类型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但是由于膜蛋白类分布不均衡而导致少数类的预测准确率非常低,使用神经网络集成方法能解决此问题。该方法中Bagging算法通过对多数类欠采样和少数类过采样来解决膜蛋白训练数据集不均衡问题。此外,用神经网络集成方法对已训练数据集和独立数据集进行分类测试,得出神经网络集成方法预测效果优于单个最好神经网络。该方法为解决蛋白质分类预测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特别是训练数据集不均衡时,该方法的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Dempster证据组合规则在D-S证据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将Dempster证据组合规则应用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时,理论上仍有值得探讨之处。在对Dempster证据组合规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目标识别系统中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一次Dempster联合法”,避免了原有算法中需多次采用Dempster证据组合规则来计算的问题,从而减少了计算量。  相似文献   

17.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aluminium and its alloys are restricted because of their poor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Thermal spraying, laser surfacing, electron beam welding 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techniques to alter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base metal. Preliminary studies reveal that the coating and layering of aluminium alloys with ceramic particles enhance the ballistic resistance. Furthermore, among aluminium alloys,7075 aluminium alloy exhibits high strength which can be compared to that of steels and has profound applications in the designing of lightweight fortification structures and integrated protection systems. Having limitations such as poor bond integrity, formation of detrimental phases and interfacial reaction between reinforcement and substrate using fusion route to deposit hard particles paves the way to adopt friction stir processing for fabricating surface composites using different sizes of boron carbide particles as reinforcement on armour grade 7075 aluminium alloy as matrix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ear and ballistic tests were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friction stir processed AA7075 allo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wear resistance of friction stir processed surface composites is attributed to the change in wear mechanism from abrasion to adhesion. It has also been observed that the surface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have shown better ballistic resistance compared to the substrate AA7075 alloy. Addition of solid lubricant Mo S2 has reduced the depth of penetration of the projectile to half that of base metal AA7075 allo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riction stir processing technique was successfully used to improve the wear and ballistic resistances of armour grade high strength AA7075 allo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