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冷战时期,水雷战主要由苏联和美国控制。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践大大促使了水雷战战术和水雷技术的发展。在二战中,德国的雷区大大抑制了苏联海军的军事行动,因此后来苏联抓住了大量的德国水雷战专家,以搞清楚德国人使用水雷的绝招。冷战期间苏联使用的大多数水雷和水雷战术都是直接借鉴德国的。二战期间,美国在欧洲海域主要依靠英国实施反水雷手段,在太平洋战场没有遭遇太多的水雷,因此美国海军对水雷战不够重视。事实证明,美国海军忽视水雷战的做法带来了许多麻烦。  相似文献   

2.
德国海军经历了兴盛与衰败的过程。二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实际上没有了自己的海军,1955年德国加入北约组织,在盟国的帮助下才开始复兴海军。随着造船工业能力的增强,德国开始自己建造舰艇,这些舰艇为保卫本国安全和根据北约战略需求而在波罗的海和大西洋执行各种战斗任务。在此后  相似文献   

3.
1997年5月,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将得到一个先进的水雷战情报系统,在悉尼的澳大利亚水雷战基地HMAS Waterhen的水雷战支援系统中心(MWSSC)就能进行联合训练、战术研究和航路测量,着重完成水雷战计划。英国皇家海军水雷战战术支援系统(MTSS)软件已提交给英国皇家海军。  相似文献   

4.
谭正平 《当代海军》2006,(12):56-59
在冷战期间,波兰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与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同归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切听命于苏联,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根本对立。冷战结束后,进行了颜色革命,向西方看齐,于1999年3月12日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波兰的“向西看”政策无孔不入,波兰海军也不例外,曾经对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国、瑞典、丹麦和挪威构成了较大威胁的波兰向波罗的海沿岸各国抛出橄榄枝,并参加北约组织的各种军事演习,昔日的“棕水海军”,通过大肆购买美式装备,包括“佩里”级导弹护卫舰,把“红白旗”(波兰国旗)挂在该级舰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可进行远洋作战的“蓝水海军”。  相似文献   

5.
冷战期间,北约潜艇部队的关注焦点一直是苏联的战略核潜艇。这类潜艇被认为是北约海军的主要威胁。冷战结束后,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这其中也包括鱼雷的作战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6.
反水雷舰艇是各国反水雷战的主要装备。随着反水雷技术的进步,对反水雷舰艇的战术技术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经历了海湾战争中的反水雷战后,各国海军对现代条件下反水雷技术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美国、德国和挪威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纷纷着手开发、建造新型反水雷舰艇以适应现代反水雷战的需要。下面就世界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反水雷舰艇性能参数、主要武备、反水雷兵器和技术特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水雷战是海军的重要作战样式之一。水雷虽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常规兵器,但它不仅可以完成战术和战役使命,而且还可以成功地发挥战略作用。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海军都在积极开展水雷战的研究和开发。有矛就有盾,有水雷战就有反水雷战,反水雷战却是世界级难题,几天布设的水雷,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扫除,动用的舰艇和兵力,投入的费用都远远大于布雷,有时甚至可达几十倍或上百倍。可见,水雷易布难扫的特性决定了反水雷作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我国海域未发生较大规模的水雷战,但扫除1949年国民党撤退时在长江口的布雷,1972年美国对越南北方各港口的布雷以及30年代国民党在厦门湾海域的布雷,都是对我人民海军反水雷能力的直接考验。我人民海军扫雷部队在3个不同时期的成功扫雷,表明我人民海军具备反水雷战的能力,对未来反水雷作战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雷使用灵活、扫灭困难、威慑性强,有“水下伏兵”的美誉,是各国海军必备的武器之一。二战以来的数次水雷战均已说明,即使面对原始的水雷,海军强国也往往束手无策,从而在战术甚至战略上陷入被动。在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中,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水雷,其作用非但不会减弱,反而会进一步加强。从未来海战场的变化趋势及现代海战场对水雷武器的需求上看,水雷将会朝着远程投送、精确打击、主动对抗、致命毁伤和状态可控这五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水雷战是利用水雷武器和反水雷装备进行以封锁和反封锁作战为主的海军作战样式。二战后无论在核武器盛行的60年代,还是在以导弹和电子战为主导的现代战争条件下,水雷一如既往始终  相似文献   

10.
水雷战舰艇中国人民海军在建军初期就采用渔船和购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木质扫雷艇的壳体改装成扫雷艇,组建了扫雷舰艇部队。根据1953年中苏“六四”协定,苏联有偿转让6605和6610基  相似文献   

11.
冷战时期的苏联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也拥有着一支强大的海军。苏联海军在二战之后得到长足发展,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海军战略与战术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联海军舰艇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分类与命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之后,大国海军的作战水域由全球转向地区,由远洋转向近海,常规潜艇被推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常规潜艇在执行海区封锁、破交、水雷战等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海军装备。与核潜艇相比,常规潜艇具有造价低、噪音小、机动灵活和适于中近海使用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在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从2008年的技术发展情况看,  相似文献   

13.
水雷是一种既具有战略使用功能,又具有战术使用价值的水下兵器。它具有布放隐蔽、威慑性强、使用灵活等特点。鉴于水雷和水雷战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各主要海军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水雷技术的发展,先后研制出多种新式水雷,如自航水  相似文献   

14.
人们谈到德国海军,十有八九总会先想到二战中令人生畏的德国潜艇部队和发明“狼群战术”的德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可以说“德国潜艇”和“邓尼茨”不折不扣地成为了德国海军的代名词。但纵观德国海军百余年的历史,对德国海军发展贡献巨大、影响深远的不止邓尼茨一人,雷德尔就是一位公认的典型人物,他任海军总司令长达15年之久。正是在雷德尔的领导下,弱小的德国海军摆脱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秘密扩军备战,逐渐发展壮大,迅速成为德国手中一支不容小觑的侵略扩张力量。  相似文献   

15.
<正>在北约特别的核机制框架下,冷战中德国曾拥有可观的战术核打击能力。冷战结束后,这种能力并没被剥离,但一度受到了削弱。不过,伴随着欧洲防务局势因俄乌冲突变得紧张,德国的战术核打击系统也开始得到加强和革新。冷战时期在北约组织的战略计划中,德国将是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交战的主战场,因而虽然德国并没有自己的核武器,却长期保留着一支具备战术核武器携载能力的攻击机部队,它的任务就是战时投掷由美国提供的战术核武器,  相似文献   

16.
《指挥控制与仿真》2009,31(3):107-107
据英国皇家海军网站2009年1月7日报道:英国皇家海军“狩猎”级猎雷艇“布罗克菜斯比”号离开朴茨茅斯港,驶向地中海进行为期6个月的任务部署。“布罗克莱斯比”号猎雷艇将加入北约战斗群,与来自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的水雷战舰一起执行任务。该艇将与驶往地中海的其它舰一起进行1个月的演习,而后,战斗群将开始在英吉利海峡、北海和波罗的海清除二战遗留的水雷。期间,“布罗克莱斯比”号将首次使用先进的“长尾鲛”水雷战系统。该系统包括一艘配备摄像机的遥控无人潜航器,能够破坏深度超过300米的水雷。“布罗克莱斯比”号还是英国海军首批安装升级版宽带系统的舰艇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在冷战时期两霸对峙时,苏联为了弥补在航母战斗群方面与美海军的巨大差距,大力发展各类潜艇和潜用武器,以潜艇为主战平合与美海军抗衡。为此,苏联特别重视研发各种潜用水中兵器,包括鱼雷、水雷以及导弹等武器。说也凑巧,二战即将结束时,由于苏军攻克柏林,捷足先登缴获了大量法西斯德国的水中兵器研制样品、技术文件和资料,为战后苏联在水中兵器方面的发展创建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此,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就推出了十分先进的水雷、水雷引信、声自导鱼雷以及水下火箭发动机,并且在火箭推进领域领先于美国,苏联在水中兵器方面所取得的许多成就至少部分应归功于从德国获得的武器样品、文件和资料。  相似文献   

18.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濒临波罗的海和北海,并以北海与大西洋相连。德国海军发展较早,从诞生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可说是世界上一支拥有悠久历史的海上武装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以“第三帝国”自谓的统一德国被分割为相互敌对的东西两部分,海军建设在“阻遏对方进攻”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海上战略以抵御对方威胁为重点。冷战时期,西部的联邦德国在美、英、法等北约国家的帮助下,海军发展较快,且现代化程度明显高于东部的民主德国。由于东西方两大阵营间激烈的军备竞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在历史上也曾是海军强国之一,经历二战之后,其海上力量受到沉重打击。1949年,意大利加入北约组织,承担起在地中海与前苏联舰艇对抗的使命。随着冷战的延续,北约对华约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大舰队”计划的影响、“冷战”的开始以及战后十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促使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建立一支远洋导弹核舰队,并在短短20余年内就建成了一支可与美国海军相匹敌的强大海军,但也留下了种种隐患,最终随着苏联的解体从辉煌走向衰落,令人扼腕。苏联远洋海军建设的得与失启示我们,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应依据国家利益需求确定海军地位,科学进行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还应注重海军自身均衡发展以及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