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雄 《兵团建设》2006,(3):30-30
4个儿子同在一个连队,4个儿媳妯娌间和和睦睦,全家15口人三世同堂。这一家之主的老人是如何处理好这一大家子事的呢?近日,笔者走进了农六师新湖农场三分场三连职工王家俭家里,探望了这位从甘肃来兵团已40多年的老人。王家俭对如今的生活十分满意,他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1982年他在三连当连长,所产粮食交够国库,备足种子,留够口粮,还是吃不完,  相似文献   

2.
在江苏省丰县大沙河畔的双庙村,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丈夫病故后,她十几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精心赡养、照顾着三位年龄都在87岁高龄以上的老人,一位是她的婆婆、一位是她的养母、一位是她的续母(丈夫前妻的母亲)。她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侍候着三位老人,用女人柔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庭,并将三个儿女抚养成人,被乡邻称为孝顺的好女儿、孩子的好妈妈、军属的好楷模,她就是张玲兴。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梓潼县仙鹅乡仙鹅村7社,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老人,先后为部队送去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婿和两个孙子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今年72岁的王贞元老人出生在一个贫苦人家,曾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也看到了人民军队推翻反动政权,让穷苦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从那时起她就认准这支军队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安陆市府城办事处城东村毛家四妯娌,十年来把一位双目失明的复员军人毛光如接到家里赡养。在当地传为美谈。去年,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把“拥军尊老”的金匾送到四妯娌家中。毛光如年过6旬,无亲无友,从孤儿到孤老。八十年代初,他的视  相似文献   

5.
河北某预备役团驻地有个被群众誉为新时代的"时传祥"老人——张富海,谁也不承想,这个淘了十八年公厕的七十九岁老人,曾经是一个参加过辽沈、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作战,身负四次伤的二级甲等伤残军人。  相似文献   

6.
猴年新春伊始,川中大地仍然寒气袭人。然而,一股暖流却在子昂故里--射洪县城的上空升腾着…… 2月4日下午,微风习习,春雨霏霏。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携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风尘仆仆地赶到射洪县人武部,送来了特殊的礼物--一面鲜红的绸缎锦旗。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 那是2003年7月中旬的一天,射洪县人武部政委陈立润正在翻阅当天送来的《遂宁日报》,突然,一篇题目为《这位贫困退伍军人何处栖身?》的新闻吸引住了他的视线。该文中写的是射洪县明星镇五通村三社一个叫龙远双的退伍军人,因妻子是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为老人祝寿沈建辉宝塔高耸,延河长流,这就是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一一延安。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了13个春秋,这里记载着一代伟人光荣的历史、宏伟的业绩和许多感人的故事。1945年元霄节,毛泽东主席把驻地枣园乡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  相似文献   

8.
在河南省西峡县城关柳营村,94岁的范玉珍珍藏着一本画着特殊符号的"家谱"。这些符号,记载着102名转业、调离和在职的县人武部官兵20年如一日接替照料老人的情况。1985年初的一天,西峡县人武部干部杜连平出差路过棚营村时,见一位年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一个温暖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开来。故事起源于3张温暖的照片,一张照片是一个女孩的侧脸,可以看到这位女孩一双大眼睛中闪烁着万分焦急的神情,另外两张照片是女孩的背影。让人感动的是:身穿深色毛衣的她,一头长发束在脑后,两只手交叉在一起,挤压着老人的胸腔;她俯下身子,埋着头,为一位老人做人工呼吸。这个故事就真实发生在一列火车上。这3  相似文献   

10.
2004年5月3日,贵州省织金县后寨乡务安村88岁高龄的杨少华老人去世了,来自织金县9个军地部门的领导和3800名村民,用当地苗族最隆重的葬礼表达了他们对杨少华老人的深切哀悼之情。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收入低、生活困难,建工师一建职工王军一家5口过日子是能省就省。王军1974年参加工作时,工资只有30元,1974年工资涨到37.7元。1977年结婚,他和爱人的工资一个月加起来只有71元。夫妻双方都有老人要供养,每个月得给老人生活费,还有3个孩子,生活紧巴巴的。  相似文献   

12.
一天,湖南省临湘县詹桥镇二十四岁的养蛇专业户、基干民兵甘继清,正在忙着喂蛇。突然,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跌跌撞撞地跑进屋来,请求小甘去为民除害,救他儿子的命。老人叫李中福,是邻近的湖北省通城县北港乡人。这一带山多人少,居住分散。他家就坐落在一个山洼里。屋旁有座古墓,墓中有一条长  相似文献   

13.
人物小传:李春,河南省方城县人,1918年出生,1935年加入抗日群众武装,3年后入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春加入了民兵组织,在抗击日伪军的战斗中,多次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解放后,到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垦荒,勤劳肯干,成绩突出,3次被评为生产红旗手,6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前不久,我们慰问老民兵李春,走进开满丁香花的农家小院,只见李春老人早已在树阴下等候着我们的到来。现年87岁的李春,身体硬朗,但是耳朵已经有些聋了。在交谈中他回忆说:我1918年出生于河南省方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时随父母逃荒来到黑龙江。1935年,我17岁的时候,中共地下党的一名领导来我们村开展抗日活动,因为我家比较僻静,他便住在我家。6月下旬的一  相似文献   

14.
曾腊贵今年53岁,从18岁参军起,便一辈子与国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在部队服役6年,他3次荣立三等功。1965年退伍后,他当上专武干部,一干就是29年,先后22次被评为“优秀专武干部”。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也由一个翩翩少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半百老人。 曾腊贵是九江市从事人武工作时间最长的专武干部。在这29年的时间里,港务局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干部提了一批又一批,原武装部的几个干事和在他手下的几个原基干民兵,都成了他的同级或上  相似文献   

15.
身残心不残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一家澡堂里,一个失去双手的老人洗澡时用脚搓腿,靠在门框边上下搓背。这时,一个失去右手的中年人走上前温和地说:“大伯,我帮你搓澡吧!”说着就用一只左手为老人搓起背来。他,就是河南省泌阳县沙河店棉花库工人、共产党员叶道坦。1970年,年仅20岁的叶道坦参军了。同年8月一次军事演习中,他右手被炸掉,胸部、脸部被炸伤,叶道坦成了残疾人。1972年,叶道坦退伍回乡被安排在泌阳县沙河店棉花库当工人。小叶一上班,大伙都说他象个加足了油的动力机。每当收购旺季过后,垛  相似文献   

16.
杨波 《兵团建设》2013,(10):27-28
有一种爱,细雨无声,滋润万物。有一种情,骄阳似火,温暖如春。有一颗心,装满挚诚,托起生命。有一种人,只求奉献,不图回报。在四师医院工作的援疆医生仇立春就是这样一种默默奉献的人,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榜样;他用大爱情怀,温暖着伊犁河谷的四师干部职工群众。创造奇迹,百岁老人下床走路"一步、两步、三步……"4月22日,在四师农科所的一处私家小院外,103岁的连素珍老人推着学步车缓慢地走着,见到  相似文献   

17.
1999年4月20日,济南军区驻豫某旅一连指导员罗顺喜,搭乘长途汽车时,由于司机刹车过猛,一个皮箱从行李架上掉下,砸在一个老人身上,老人当场休克。坐在老人身旁的罗顺喜,立即呼叫司机紧急停车,随后拦了一辆出租车,将老人送往长葛市人民医院,并为老人垫付了2000元住院押金。此后事件的发展就像电影了。老人  相似文献   

18.
干脆、爽朗,年近80岁的孙凤美老人一口气爬到六楼,真让笔者感到不小的惊讶。老人住在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大西街杏林社区,家中的陈设很简单,一张补拍的婚纱照让笔者不由地感到老人心底的幸福。回忆当年,说起昔日的苦难和斗争,老人仍难释怀。社区的李书记向笔者介绍,第一句话就是:"老人参加革命早,17岁就入了党。"  相似文献   

19.
宋娟 《兵团建设》2012,(6):40-41
她是一位患脊髓灰质炎的残疾人,却用爱温暖着身边的人。她就是农一师十团三连职工潘志新。潘志新出生于1963年,她的幸福童年,在五岁那年戛然而止:脊髓灰质炎使她失去了正常行走的能力。虽然厄运袭来,可是潘志新从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1995年,潘志新结婚了,婚后的她终于找到了幸福。可是多舛的命运在12年后夺走了她的丈夫,只留下10岁的女儿与她相依为命。虽然潘志新的人生接连遭受厄运,可她却一直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她以雷锋为榜样,默默地为群众做好事,她的事迹在团里被传为美谈。连队有位孤寡老人,无依无靠。潘志新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帮助老人洗脸、梳头、做家务。老人总爱说:"小新比亲闺女还亲。"  相似文献   

20.
正2月26日,六师一○五团退休职工党克明正在邻居家帮着修理客厅的木质暖气罩,见到笔者他的第一句话便是:"我没干啥大事,只是做了一个老兵团人该做的。"党克明老人今年虽已77岁,但精神矍铄、红光满面。老人很健谈,说起自己做的一件件好事既谦虚又开心……2003年,一○五团正值小城镇建设起步期,当时的团部周边路面不是很平整,有很多坑洼。一天,党克明散步,发现团部主干道的小坑带给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很大不便。他就萌生了用路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