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知识产权的发展在军民融合事业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更好地打通军转民、民参军的通道和脉络。为解决国防专利转化运用途径不畅、国防专利审查维权机制滞后、专业性一站式服务机构缺失等问题,本文提出建设地方国防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即地方国防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将知识产权保护、国防安全发展、地方经济建设融为一体,以期有效促进国防知识产权转化需求的市场化,解决国防知识产权维权难、地方专业服务平台缺乏的问题,推动完善国防知识产权大保护和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一、加强双重领导,发挥军地共建优势,形成国防后备力量战时指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合力 一方面,要积极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切实把国防后备力量战时指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纳入地方建设发展规划之中。在地方的大型公共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基础建设中,不仅要考虑经济建设需要,而且要充分考虑军事和战争需要,将战时指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纳入地方建设发展规划之中。使一笔投资获得经济和国防双重效益,达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战时指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瑞新 《国防》2006,(3):42-42
国防后备力量寓兵于民,信息资源可以军民两用。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既是军事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因此,运用地方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国防后备力量,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实现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一)强化运用地方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国防后备力量的思想意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从来就是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共同领导下进行的,离不开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各地各级必须增强运用地方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国防后备力量的思想意识。要从信息资源军民兼容程度高的属性出发,看…  相似文献   

4.
《东北后备军》2008,(8):24-30
地方各组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作为各级政府抓武装、管武装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者,在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导和参与地方武装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东北地区各级地方政府识大体、顾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方针,以高度热情抓好武装工作,促进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落实,涌现出许多关心和支持国防事业的好领导。  相似文献   

5.
议军会是地方党委贯彻落实党管武装原则,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特别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形式。当前,充分利用议军会这一形式,解决好省军区系统自身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解决好议不议的问题。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地方各级领导的国防观念,使他们认识  相似文献   

6.
魏永民  韩广社 《国防》2004,(11):44-44
国防动员建设是涉及军队和地方,关乎国家与人民、安全与发展的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组建一批德才兼备、军地双通的工作队伍。从国防动员的性质特征看,其工作队伍建设应重点把好两关。一是人员选拔关。国防动员工作任务重,要求标准高,必须选拔德才优秀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在地方各级机关中从事国防动员工作的人员,应主要从转业军人、党政机关和有关业务部门挑选。二是培训关。国防动员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和领域,从业人员无论来自军队还是地方,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才能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国防动员工作人员的培训,应采取地方党委、…  相似文献   

7.
赵福艳 《国防》2010,(3):49-50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党的十七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军分区系统作为地方一级军事指挥机关,在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和经济社会建设融合发展中,可在两个方面有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国防经济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国防经济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搞好国防经济建设的科学指南,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经济建设上的具体体现,其丰富的思想内涵集中体现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国防经济建设,推动国防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国防经济建设特别是后勤建设质量和效益;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科学谋划具有我军特色的武器装备建设;迎接新军事变革挑战,大力培养新型国防经济人才。  相似文献   

9.
马俊鹏 《国防》2008,(12):16-17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十七大这一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杨松 《国防》2009,(10)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新理论.党管武装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和我国国防体制的根本.党的十七大对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精神内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加强党管武装的新路子,努力开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国防动员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玉文 《国防》2005,(1):35-36
国防动员具有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军地一体的特点,既联系军队,又涉及地方,还牵涉到民间。因此,国防动员信息化体系建设需要军队和地方的信息化共同来支撑。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应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综合军队和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优长,按照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来构想国防动员信息化体系建设。构建国防动员信息化体系,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信网络化。根据信息化动员对通信网络的需求,构建国防动员信息高速公路,覆盖动员领域的军地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形成多结点、多方向、多信道的语音、数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建国以来各个时期我国交通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的投资情况。对交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及交通建设贯彻国防要求资金占交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和数量作了预测。提出了坚持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为主渠道,开辟多元化、多层次的集资途径和对交通建设贯彻国防要求的建设项目实行优惠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守盛 《国防》2014,(6):27-29
正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事关国家安全,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强调,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各级地方领导要认真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坚持把国防动员和后  相似文献   

14.
李勇 《国防》2013,(11):14-16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人武部是我国武装力量体制和国防动员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建设强大后备力量、为部队输送合格兵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等重要职能,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紧贴实战抓建设,聚焦打赢谋发展,不断提高全面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张誉进 《国防》2007,(9):6-8
加强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国防动员建设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迫切需要.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环节,充分借助地方信息人才、先进技术和科技资源优势,通过统筹规划、系统整合和科学实践,加快国防动员信息化建设进程,实现国防动员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人武部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牢固树立军地兼容、平战结合观念,充分发挥地方信息技术优势,在转化和利用军地信息资源中想办法、找对策,有效地促进了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按照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必须深化融合观念,厘清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融合式发展的基本思路;大胆探索实践,明确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融合式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健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融合式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为确保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金水区区委书记、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郑灏东上任之初就提出,要在谋划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提升全民国防观念,积极营造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浓厚氖围,努力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互惠双赢。  相似文献   

19.
刘海峰  史小平 《国防》2007,(10):19-20
目前,国家虽然对军队和地方组织国防动员建设的基本职能进行了明确分工,提出了"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总要求,但在国防动员建设实践中,仍然沿袭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军队为主、地方为辅、上军下民的做法,这已成为现阶段制约国防动员建设深入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着眼有效履行新的使命任务,抓紧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防动员建设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胡主席“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重要论述,是辩证思维和创新观念的产物,是着眼时代发展要求和国防战略全局,对我军历史使命的新概括。不仅拓展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视野,而且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对将来如何加快区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更好地履行新使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应该深刻理解新使命内涵和高标准落实使命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