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练兵思想,对于封建时代的军队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戚继光认为,“数十万之众,非一人可当,必赖士卒誓同生死,奋勇当锋。”因此,认真训练士卒,使他们“人人有勇知方,人自为战”,才能有效地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戚继光提出了关于练兵的一系列思想和方法。主要是: 1.注重实用。戚继光反对练兵搞“花架子”。他认为,战争是  相似文献   

2.
我国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7),在四十余年的戎马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的战争指导思想,既是对我国古代优秀军事思想的继承,也是他自己战争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中有些内容今天依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戚继光的名字,在我国明代史上是与抗倭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明以后的历代学者,对于戚继光的研究,也多是客观地记叙他在抗倭战争中的英雄业绩,而很少研究他的军事改革实践和经验。然而,当我们认真考察了戚继光军事活动的全过程之后,就不难发现,戚继光不仅是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勇于改革、锐以创新的军事改革家。他无论是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中,还是在镇守蓟门边防期间,都是通过切合实际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拘泥古训,不墨守成规,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作战方针的制定,到练兵打仗,无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戚继光的水师建设和运用也体现了这个特点。“水陆兼司”的抗倭作战方针倭寇来自海上,往往以沿海岛屿为基地,进行登陆袭扰。那么,对倭作战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方针,才能克敌制胜呢?当时,有的人主张歼敌于海上,认为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有的则认为“固海岸为不易之定策”,主张歼敌于登陆之际;有的主张更全面一些,认为“海防之要唯有三策:出海会哨,毋使入港者,得上策;循塘距守,毋使登岸者,得中策:出水列阵,毋使近城者,得下策;不得已,而至守城  相似文献   

5.
戚继光的武德教育有明显的层次性差异。根据(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的思想及戚继光的武德治军实践,可以把戚继光的武德教育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层次和高级层次。(一)基本层次的武德教育戚继光的基本层次的武德教育是以全军将土为教育对象的,也可以说是对全体军人进行的以建军宗旨为核心的普遍道德教育,意在提高全军将士的思想道德觉悟,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纪律、统一军风、统一行动。从教育内容上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1.以“卫国保民”为宗旨的“忠义”教育何为“忠”和“义”?传统的军事伦理观认为,报效皇上、报…  相似文献   

6.
戚继光创建的快速后勤保障部队彭和平明隆庆二年(1568年),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奉命以都督同知衔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兵事。戚继光在军事训练中吸取蒙古骑兵作战的优点,编练了协同作战的步兵营、骑兵营、车营和与之相适应的快速后勤保障部队──辎重营。根据戚继...  相似文献   

7.
戚继光在中国军事史上有"战神"之誉,面对"嘉隆万"大变局,他肩钜承艰,振衰起弊,主导了一系列制胜实践。在战术革新方面,创设鸳鸯阵;在作战指导方面,坚持陆战海战统筹;在武器建设方面,科学配备冷热兵器;在战争准备方面,组建车步骑合成营,修建完善的防御工事体系;在军队建设方面,培养了一支"兵儒结合、文武兼备"的将帅队伍,成功完成了胜战安边的历史使命,对晚明军事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戚继光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作战思想与方法.在作战指导上,强调知彼知己,打"算定战";主张灵活主动,"因敌转化";主张立足于守,攻守结合;注重"大创尽歼,杜其再至";主张集中兵力,"以众击寡".在战法上,强调各种武器长短相卫、攻守兼备,创立了"鸳鸯阵";提出了以使用火器为中心,车步骑多兵种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的新型战术.戚继光的作战思想,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二)高级层次的武德教育戚继光的高级层次的武德教育是以军官为教育对象的,是对军官进行修身正心、勤职敬业的品德修养教育,实际上就是将德教育。从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规范性及教育方法的科学性等方面来看,戚继光的将德教育理论确是继往开来的,有不少创新、发展和独到之处。它是戚继光军事著作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军事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2年,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为了提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治军能力,军政杂志社曾以这部分内容为主,编辑出版了《戚继光治兵语录》,在延安出版发行,供八路军的干部学习参考。这些内容集…  相似文献   

10.
戚继光生于嘉靖七年闰十月(1528年11月),卒于万历十五年十二月(1588年1月),抗倭名将,字无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涂州走远(今安徽定远》,后定居山东东牟,将门世家。戚继光十七岁承袭父职任登州(今山东蓬莱》卫指挥企事,后戎马一生,驰骋在抗倭斗争的浙江。福建东南前线,创建“戚家军”,数败倭寇,屡建战功,耀为总兵官。后又召为神机营副将,继而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晚年遭排挤调任广东,后谢病归故里。《明史》有传,留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戎要略》等著作,是研究戚继光武德人…  相似文献   

11.
抗倭名将戚继光(1528——1587)编著的《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是我国明代中期以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杰出兵书。前者是作者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前后,在抗倭战争中写成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后者是作者于隆庆二年(1568年)到蓟镇,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宜后开始编写的,大约成书于隆庆五年(一说万历初年),是练兵守  相似文献   

12.
黄兴军事思想的精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活动家、军事思想家。他的军事思想和孙中山的军事思想一样,是中国军事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季云飞在《黄兴军事思想述论》一文中提出,“雄据一省,与各省纷起”的战略思想是黄兴军事思想的精华部分。黄兴在1903年11月筹组华兴会时,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先秦时期的《墨子》到唐初李靖(571-649)的《卫公兵法》,大致有千年的时间;从《卫公兵法》到明代戚继光(1528-1588)的《练兵实纪》、《纪效新书》,大约又是千年的时间。从戚继光到清朝灭亡(1912),则只有300多年的时间。从以上这几部含有军事科技内容的代表性典籍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军事科技发展状况的一些端倪,并引发关于其与军事理论关系的一些有益的思考。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当时激烈战争的需求,军事科技得到了很大发展,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墨子》一书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记载和总结,代表了那一时期世界军…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郭化若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先后发表研究论文,对古代著名战例、战役、兵学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发掘和梳理,从中吸取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这些研究宣传不仅对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军事作战能力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作战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争霸时期战争智慧的结晶,它通篇贯穿着朴素的军事辩证思想,主要涵盖了作战、治军等领域。从练兵与精兵、以法治军与以情带兵、奖励与惩罚三个方面,探讨了孙子的治军思想,以期为带兵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孙子》是中国古代一部成熟的兵书,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管子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齐人继承和发展管仲的思想而形成的,其主要思想均见于《管子》一书,涉及政治、军事、哲学、经济、文化等内容。《孙子》与《管子》的军事经济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就军事经济思想的全面性而言,《管子》较《孙子》有所发展和提高;就中国古代军事经济思想的形成而言,二者有着渊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薛军 《国防》1998,(10)
《戚继光兵法——十四卷本(纪效新书)》一书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结南抗倭、北御虏40余年的治兵、作战经验,于晚年精心编撰而成的。是作者对自己一生兵学理论的最后概括,也是中国古代数千年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选兵、编伍、练技术、练战术、培养选拔和任用将领、管理部队等问题的一部兵书。 该书所反映的是明代中期的兵学理论,但语言精辟,哲理性强,许多思想观点有很强的时空超越性。比如,讲练兵,最重要的是要练胆气,其次是练技术,练战术,练听从号令。使士兵个个勇敢,技术精,战术强,有纪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的军事经济同古代文化一样,是我国军事思想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它,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提高军事经济理论水平,促进军事经济研究的健康发展。粮草是古代作战中的头等重要物资,“军无粮食则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纵观古代战争史,历代军事家为了解决军队的粮草供应,精心谋略,运筹帷幄,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古代军事经济思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算是在内“屯田戍边”、在外“因粮于敌”。本文拟对我国古代“屯田积粟戍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和卫国公李靖,是唐代最杰出的两位军事家。北宋颁行的兵书《李卫公问对》,采取唐初君臣一问一答的形式,反映了李世民和李靖在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李靖向来以“论孙(子)、吴(起)之术”而闻名,军事学上造诣颇深。一部“卫公李靖兵法”可谓著名的兵书,以致唐代杜佑编纂《通典·兵典》时摘录它的内容达二十多处。至于唐太宗,虽然没有留下理论专著,但他的军事谋略与作战艺术是要超过李靖的。  相似文献   

20.
《管子》一书,虽托名于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管仲,但并非出自管仲之手。南宋叶适认为“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近人认为,基本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管子》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以及自然科学诸方面,其中有关军事思想的论述可以说是继《孙子》之后,在中国古代军事科学园地里开放出的又一朵绚丽之花。现在仅就《管子》的作战指导思想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明于机数”《管子》在《七法》篇中说:“为兵之数,……存乎明于机数,而明于机数无敌”。所谓“明于机数”,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要掌握好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