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聂云 《当代海军》2003,(8):34-35
伊拉克战争的硝烟早巳退去,然而,许多作战的内情才开始逐渐被披露出来。最近,澳大利亚海军披露了首次参加伊拉克的作战情况。其中,“安扎克”号新护卫舰第一次对伊拉克东南部法奥半岛沿岸目标进行了猛烈的炮击,成为31年来澳大利亚海军首次炮击作战,也成为澳大利业海军新型战舰首次实战炮击。 3月20日上午,美英联军正式拉开了伊拉克战争的序幕。 随后,美英联军决定,夺占伊拉克南部的法奥半岛,控制沿海石油终端设施。联军地面部队进军速度很快,极需要空中火力支援。然而,联军地面部队与伊军作战时距离很近,美英航空兵难以展开手脚。在这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2.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频繁出现“大水冲了龙王庙”的“战场误伤”事件,造成多人死伤,许多装备损坏。据美国五角大楼2003年4月28日公布的最新数字,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死亡人数为137人,其中114人在作战行动中死亡,另外23人死于误伤或事故。这些事件经过传媒的渲染后,给美英联军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人们不禁要问:高度现代化的美英军队,为什么会接连发生这种——  相似文献   

3.
鞠洪仑 《国防》2003,(9):36-37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伊拉克战中,当美英联军兵临巴格达,人们认为伊军即将在城市巷战中与美英联军决一雌雄的时候,萨达姆军队和政权却突然间集体“蒸发”了。伊拉克战争在以戏剧性结局载入史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4.
美英联军的“伊拉克自由”行动已悄悄落下帷幕.目前驻留在波斯湾的只有“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它是2003年4月7日抵达海湾的,此后.其他部署在波斯湾的“林肯”、“小鹰”、“星座”等航母战斗群陆续撤离,而拥有8艘战舰和8000名海军及飞行作战人员的“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留了下来。“尼米兹”号具有极强的空中打击能力,因此,美国决定该舰继续驻守在海湾地区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起初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非对称战争。但是纵观战争初期双方交战的一些特点,美英联军并非所向披靡,伊军也没有像美军想象的那样望风而降,伊拉克战争的结局变得扑朔迷离。 美英联军:全维作战,谋求速决 在伊拉克战争初期,美英的“倒萨”战略日见清晰,但是由于美英军队在战场上遭遇超出预料的抵抗,使其离速战速决的目标越来越远。 多管齐下,谋求速决。战前,美英联军  相似文献   

6.
张羽  吴少瑜 《国防》2003,(6):29-31
伊拉克式的动员——弱者的动员 伊拉克在此次战争中本打算进行一场“全民圣战”动员,但直到战争结束,我们也没有在这片沙漠上看到陷美英联军于“全民圣战”的汪洋大海,看到的却是这个国家落后的国防  相似文献   

7.
3月20日开始的伊拉克战争在持续27天后,于4月15日基本结束,美英联军对伊发动的这一场新世纪的“伊拉克自由作战”行动,引起了世人太多的思考和不安。这是美国“先发制人”战略的首次运用与试验,美英联军在短时间内基本达到了推翻萨达姆政权、控制伊主要城市和油田的军事目的。 在历时27天的战争中,美英联军先后出动的兵力达30余万人,舰艇约150余艘,飞机1600多架。期间,美英联军出动各型飞机3万余架次,动用可发射巡  相似文献   

8.
美英联军对伊拉克开战以后,曾寄望于从心理上震慑伊国军民,收到12年前海湾战争伊军迅速崩溃那样的奇效。但联军“斩首”无果,“震慑”失效,心理战不但不成功,而且还产生了一些负效应:伊拉克军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美英民众对战争的疑虑加深,  相似文献   

9.
勿庸置疑,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英联军中的海军兵力都是作战的主力之一。但这次伊拉克战争,美国海军无论是兵力使用的力度,还是担负任务的频度都要远远大于当年的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共在海湾地区聚集了250余艘各型舰艇,以及众多的飞机及其他大量的武器装备。其中,仅美国海军在海湾地区就集结有各类舰艇达150艘左右,包括6个航空母舰战斗群:部署在红海的“肯尼迪”号、“美国”号和“萨拉托加”号航母战斗群;部署在波斯湾的“突击者”号、“中途岛”号和“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而且,美国海军的“独立”号和“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也都曾部署在海湾地区。当“沙漠风暴”爆发后,美国海军又增派了“福莱斯特”号航空母舰战斗群。整  相似文献   

10.
在上期我们回顾了2003年海军装备中核潜艇及常规潜艇的发展趋势,而水面舰艇的发展在2003年也出现了许多亮点。航母——战争证实价值,“代言”强大海军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海军“星座”号航母战斗群是联军第一个成建制抵达战区的作战单位。以航母为核心的大型海上平台成为美国全球战略机动和兵力投送的支柱。战后不久的9月,美国海军的第一个“航母攻击群”(CSG)——“企业”号航母攻击群进行首次部署,未来航母攻击群还可与“两栖攻  相似文献   

11.
美英联军对伊拉克开战以来,由于伊军灵活运用了“化整为零、寓兵于民、短促出击、分兵袭扰”的战法,美英联军在地面战特别是城市地区的巷战中损失惨重。有军事专家撰文预言,美军为避免在城市巷战中遭受重大伤亡,很可能在下一步的行动中丢掉“干净战争”的口号,使出“撒手锏”来对付伊军愈加强烈的抵抗。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盘点2002年世界海军时,一个感觉就是整体还算平缓。虽说局部地区有摩擦,可不至于抓得人眼球又累又酸。但2003年,给人的感觉却不是这样。 美英联军悍然发动了新世纪又一场战争,在这场极具现代气息的伊拉克战争中,海军首当其冲、引人瞩目,甚至可以说是轰轰烈烈,威风十足,7艘航母战斗群,把个濒临伊拉克海域的小小的地方,挤了个“水泄不通”,虽说海上对抗的战争未能打起来,但现代非对称性战争的特性,同样少不了海军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3.
任民 《国防》2003,(7):49-51
美英联军在伊拉克的主要军事行动已宣告结束。在这场依照先发制人原则悍然发动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英联军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了数字信息技术和高新武器装备的强大威力,同时联军的后勤保障和经济动员工作,对于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总结这场战争中经济动员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对于我们做好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经济动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经济动员的主要特点和  相似文献   

14.
航母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作用 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发起的伊拉克战争中,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手段的航母编队充分发挥了公海通行权和驻扎权的优势,从南北两面对伊拉克境内目标发动袭击,在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次战争中,美英两国在海湾地区共部署了6个航母战斗群,航母舰载机400架左右。其中地中海部署了“罗斯福”号和“杜鲁门”号两个航母战斗群,舰载机150架,波斯湾部署有“小鹰”号、“星座”号、“林肯”号和“皇家方舟”号共4个航母战斗群,航母舰载机200多架。 此次部署在海湾地区的航母战斗群有很强的对空和对地攻击能力,据统计,美国…  相似文献   

15.
袁俊 《环球军事》2008,(17):28-29
据美国国防部前不久对外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英联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了大量的贫铀弹(BDU)。美军的A—10攻击机发射了30万发炮弹,其中贫铀弹与普通炮弹的比例是5:1。以此推算,仅美军的A-10攻击机在伊拉克境内留下的贫铀弹残片即为75吨。此外,美英联军的坦克和装甲车也都装有贫铀弹。  相似文献   

16.
渡河桥梁装备主要用于保障作战部队人员和武器装备顺利克服江河、沟谷障碍,是保障部队快速机动的必要手段。在伊拉克战争中,面对伊拉克境内自北向南流经全境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美英联军地面部队最终能在短短20多天里就占领巴格达,固然得益于成功抢占了大多数跨河公路大桥,但与美英联军工程兵部队使用渡河桥梁装备有效实施机动工程保障也是密不可分的。美英联军使用的渡河桥梁装备  相似文献   

17.
7月26日,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了《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案》。根据这一法案,日本在完成实地调查后,将于今年11月派出1000人左右的自卫队官兵赴伊拉克,为美英联军提供后勤支持,“支援伊拉克重建”。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在这次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在伊拉克陆地和海洋进行了大规模的扫雷。高性能与高效率的扫雷器(装置)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效地保障了美英联军的机动。 本文译编自俄刊《技术与兵器》,介绍了外军便携式(亦称手持式)感应探雷器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驻伊拉克英军声称,伊拉克反美武装利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图片袭击美英联军。随后,印度和韩国政府相继强烈抗议谷歌曝光其军事基地的高清晰卫星图片。一时间,“谷歌地球”图片颇令世人瞩目.更令多国军方忧心。由此也生出当今地球上究竞还有无秘密可保的问题来。  相似文献   

20.
伊拉克战争开战以来,部署在波斯湾的美英舰队在伊拉克南部海域截获了3艘载有100多枚水雷的伊拉克拖轮,澳大利亚海军在阿拉伯湾以北海域截获4艘布放水雷的伊拉克军用船只,这些船只总共在上述水域布放了86枚各种型号的水雷。 尽管伊拉克海军几乎已不复存在,仅有150艘小船,但它们在海湾北部的幼发拉底河口附近大量布雷,对联军的海上行动构成威胁。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伊海军布下的水雷就重创了美海军两牺攻击舰“特里波利”号,并曾险些击沉巡洋舰“普林斯顿”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