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将超视距协同空战的实体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节点和边的抽象处理,分别从编队无协同、仅火力协同、仅传感器协同(树型/分布式指挥结构)、传感器+指控协同(树型/分布式指挥结构)、传感器+指控+火力协同(树型/分布式指挥结构)、预警机指挥引导下的传感器+指控+火力协同(树型/分布式指挥结构)进行网络化协同结构模型构建。在所构建的模型基础上进行网络化效应分析,体现网络化协同结构对超视距协同空战的影响,为后续研究超视距空战协同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对非参量法模型将动态优势与静态优势孤立,传统表现形式无法直观、形象体现具体编队的超视距协同空战态势的问题,将威力场的概念应用于超视距协同空战态势评估。根据超视距协同空战特点,从战斗机攻击能力、通信能力、探测能力、生存能力、电子干扰能力、协同能力和全向告警能力等方面构建威力势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克服非参量法模型的缺点,能够全面、直观、形象地对超视距协同空战的态势进行评估,且可以有效提高战场决策者的效率和决策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首先给出超视距协同空战传感器、武器协同控制的定义,并描述传感器、武器协同控制决策问题。然后介绍协同网络信息相关定义及其矩阵式表述。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协同网络信息的传感器、武器协同控制决策的数学模型,最后利用多目标进化算法(MOEA),以一架预警机指挥控制4架战斗机拦截1个来袭目标情况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说明。其结果表明了所建立模型在传感器、武器协同控制决策研究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协同空战的最小共享信息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首先提出了最小共享信息集的概念。然后 ,提出了作战飞机的智能系统模型。从它入手 ,分析了协同空战的信息 ,提出了确定协同空战的最小共享信息集的事件法 ,并应用信息论证明了事件法的确能够减少通信的信息量。在上述基础上 ,确定了超视距空对空协同作战的最小共享信息集 ;仿真结果验证了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双机协同超视距攻击中的态势评估和协同优势评估,提出了基于编队状态的协同优势评估方法。首先分析并将编队完成超视距攻击的过程划分为4个状态阶段;其次建立了基本的超视距攻击态势评估模型;最后讨论了编队不同状态下的协同优势评估方法并建立了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双机编队在超视距攻击中的协同优势。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空战态势评估方法表现形式不够直观、模型简单的问题,提出一种将威力场与遗传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态势评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信息支援条件下的协同空战态势评估.分别从攻击能力、探测能力、电子干扰能力、生存能力、通信能力、告警能力、协同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等方面构建威力势模型.利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并将其应用于编队作战能力评估.最后利用具体算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正确可行的.相比于传统态势评估方法,该方法在信息支援条件下的超视距协同空战态势评估中具有全面性、直观性、准确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处理协同空战目标分配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信息,将偏好规划理论引入到目标分配中,提出了基于偏好规划的编队协同空战目标分配模型。根据协同空战的特点,构建了飞机的空战能力评估体系,建立态势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协同空战目标分配模型。模型中指标和偏好的不确定性用区间形式表示,求解方法采用RICH法。对实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说明该方法在不确定环境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自适应蚁群算法的多机协同空战目标分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标超视距空战将是今后空战的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多机协同多目标攻击中的关键问题是空战决策.首先建立了空战态势评估方法,结合蚁群算法思想,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目标分配算法模型,并进行了算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蚁群算法解决多机协同空战的目标分配问题是有效的,特别是问题规模较大时更显示出其较快的收敛速度和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不确定情况下协同空战目标分配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现代空战环境下出现的大量不确定信息, 现在常用的协同目标分配模型都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将随机规划引入到协同空战目标分配研究中,在一般期望值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机空战协同目标分配期望值模型,并利用随机模拟、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结合而成的混合智能算法来求解该期望值模型.2∶4协同空战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攻击决策问题是协同空战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优化战机武器资源配置,以提高战机协同作战效能。针对动态协同空战攻击决策问题,系统分析空战环境的动态性,将空战动态划分为连续动态和离散动态,并建立多约束条件下动态协同空战攻击决策优化模型;设计了空战环境变化监测策略和种群多样性策略,通过迭代窗的设置,基于离散粒子群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滚动迭代窗的启发式变异离散粒子群算法的动态协同攻击决策方法。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在连续和离散动态条件下合理地规划协同空战攻击决策。  相似文献   

11.
针对超视距机群空战仿真的应用场合,建立了一种超视距机群空战的效能评估模型.该模型首先通过分析超视距空战的特点,在导弹攻击典型时间序列的基础上,对抢先发射导弹这一随机事件分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研究,得出计算飞机损失数的解析表达式.然后讨论了超视距空战中抢先情况的条件,提出了抢先概率的计算方法.最后着重对抢先发射、抢先发射区域的影响因素以及飞机机动性对空战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舰空导弹模糊加权射击效能评估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舰艇防空作战指挥决策提供依据,根据舰空导弹防空作战的特点,借鉴传统的作战效能评估方法,提出了用模型加权射击效能评估的方法来进行舰空导弹防空作战效能评估,建立了舰空导弹模型加权射击效能评估模型,并通过算例说明了作战效能评估中模糊权重的确定方法.提出的方法和建立的模型可作为构建舰艇防空作战指挥决策模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面向第四代战斗机的超视距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第四代战斗机的列装服役,其先进的技战术性能使得未来空战中超视距空战这种模式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超视距空战具有其特殊的战术特点和影响其空战效果的因素,尤其是机载雷达和空空导弹的性能差异对超视距空战影响很大,因此要充分掌握战斗机的主要性能,做到取长补短.但是,空战中情况瞬息万变,任何时候也离不开飞行员和指挥员的灵活处置.只有在战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研究出相应的超视距空战战术,才能在未来高技术空战中真正具备打赢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歼击机空战占位的模糊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歼击机空战中 ,首先占据有利的攻击位置 ,是夺取空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不论是近距离格斗 ,还是超视距空战均如此。在未来 2 1世纪信息战环境下的空战 ,为了减轻飞机员的负担 ,必须根据战场态势 ,利用智能化方法 ,为飞行员提供正确操纵飞机达到有利攻击位置的辅助决策指示。本文研究了先敌占位的模糊神经网络方法 ,仿真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编队超视距空战效能评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有的两步裁定空战模型大多直接借鉴基于飞机易损性的先敌发射概率计算方法,而各种飞机的易损性无法通过解析模型来获取,因此降低了模型的通用性.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作战飞机先敌发射指数概念,并基于空战双方的先敌发射指数提出了新的先敌发射概率计算模型和更为具体的编队超视距空战效能评估模型.最后给出了相关实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IAHP和熵权相结合的TOPSIS法的空战目标威胁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空战目标威胁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改进TOPSIS法的评估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主观和客观因素,将运用区间层次分析法(Interval-based AHP,IAHP)求解出的威胁评估指标主观权重与运用熵权法求解出的威胁评估指标客观权重相融合得到组合权重.建立了改进的TOPSIS法评估空战目标威胁的数学模型.最后给出了评估实例,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建立正确的航母编队防空威胁模型是反航母任务规划成功的前提,在分析网络化条件下航母编队综合防空反导体系作战特点基础上,综合考虑反舰导弹性能、防空雷达网和编队防空火力威胁等因素,利用加权指数方法建立了网络化条件下航母编队综合防空网络威胁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体现航母网络化防空体系的真实情况,可以用于反航母任务规划。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远距一对一的空战问题,从效能分析的角度建立了一对一中远距空战及作战效能分析的模型,包括飞机运动模型、飞机机动动作控制模型、推力模型、火控系统模型、导弹运动模型、导弹制导与控制模型、信息系统模型和效能评估模型等。依据该模型进行了空战仿真并给出效能分析结果,仿真结果与实际吻合,证明模型的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多对多空战仿真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鉴于坦克作战效能评估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提出了基于改进模糊物元分析方法的坦克作战效能评估模型。该模型在构建坦克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出的权重有机组合实现综合赋权,并据此建立坦克作战效能的模糊物元分析评估模型。实例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模型便于理解,易于实现,兼顾了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评估结果总体反映了坦克作战效能的真实水平,也为其他装甲武器作战效能的科学评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