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必须在动员组织上,由单一部门向联合一体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整体联动;必须在动员准备上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努力增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平战转换能力;必须在动员内容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科技含量;必须在动员手段上,由行政指令向依法实施转变,逐步完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战区后勤动员建设必须注重规模,强调质量,提高技术含量;十分重视动员力量的储备;建立和完善动员机制及多种动员手段;制定配套的动员方案,提高动员速度。只有满足上述要求,才能保障战区独立遂行战略性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中,经济动员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拓展,手段和方式技术含量逐步增加,机动性和隐蔽性要求进一步提高。搞好经济动员工作,必须在动员思路上注重快速性与持续性结合,在动员组织上注重独立性与协同性结合,在动员手段上注重自主性与开放性结合,并充分发挥国家计划调控、市场利益驱动、法律规范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战争的高消耗与突发性,要求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经济动员体系和动员机制的建设;现代战争对国民经济的高度依赖要求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与战争经济准备结合起来;现代战争经济因素的突出意义和经济地位的提高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增强国民经济体系在战争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运行能力和持续保障能力;现代战争快、强、猛、狠的特点要求国家和军队必须有足够合理的战争储备。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战争对省军区经济动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动员组织上,要建立权威、高效、联合的经济动员体制;在动员准备上,要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在动员内容上,要提高科技含量;在动员保障上,要完善动员法规;在检验动员效果上,要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动员演练。  相似文献   

6.
顺应形势,调整思路,转变观念,是新形势下积极推进后勤动员建设与改革的客观要求。在动员机制上,要走无偿动员与有偿动员相结合的改革路子;在动员规模上,要着力实现向实战适用、重点动员的有效性和质量的层次性转变;在动员储备上,要全面推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在动员研练上,要深入发掘静态动员与动态动员相结合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虞宝龙 《国防》2006,(5):85-85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战争逐步取代机械化战争、半机械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形态。信息化战争在对传统作战理论、作战样式、作战手段等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在深层次上引发了国防动员建设思想、动员方式、动员重心和动员模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动员方式向精确化动员转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传统的粗放式动员方式已不能适应战场的新要求,国防动员方式必须走精确动员的新路子。战场需要多少兵员就动员多少兵员,需要哪种兵员就动员哪种兵员;需要多少物资就动员多少物资,需要哪种物资就动员哪种物资;需要多少运力就动员多少运力…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完善军队与地方需求对接机制,是提高作战动员准备实效的必然要求。只有明确了动员的需求和任务,才能充分发挥动员支前的"倍增器"作用。 一、区域需求对接保障的目标要求区域需求对接保障中必须落实好三个对接:一是在任务上精准对接。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主要任务是由保障全面战争、核战争需要转变为保障高技术局部战争需要。其主要特点是:必须以局部经济动员为重点;必须突出高技术动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变力;必须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中心任务。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对管理体制的要求是:把健全组织机构作为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首要任务;把“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虚实结合”作为加强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把协调四个关系作为完善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提高动员效率的关键环节;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强有力的调节体系作为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大动员观念的培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动员观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在服务对象上,强调服务于国家安全;在动员原则上,强调平时与战时、军用与民用更紧密的结合;在动员机制上,强调发挥动员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文章着重指出,要使大动员观念深入人心,必须把大动员观念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加强大动员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车华松 《国防》2014,(11):28-3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抓动员、搞建设指明了方向。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国防动员建设的正确方向、下力解决国防动员建设重点难点问题、着力增强国防动员建设持续发展后劲,确保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车华松 《国防》2013,(10):46-48
“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新时期国防动员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当前加强国防动员质量建设的主要任务。国防动员系统必须适应使命任务的新拓展、新要求,紧紧围绕提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大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质量建设,努力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边疆省区国防动员建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军委、胡主席对当代中国军队和国防建设发展,提出了要坚持"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优良传统的政治要求。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领域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动员工作落实,切实把经得起历史检验、实战检验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在现实军事斗争需求的牵引下,开拓创新抓落实,坚持标准抓落实,较真务实抓落实。一、深刻认识"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指导意义,切实理清新形势下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思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是对我军优良传统的高度升华,是我军性质、宗旨和职能、使命的高度统一。反映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上,"听党指挥"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管武装不动摇,确保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正确方向;"服务人民"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  相似文献   

14.
邢建华 《国防》2007,(8):23-25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动员建设的基本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动员建设,必须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全面发展之中,在理清发展思路、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工夫、求突破,确保国防动员发展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15.
军事装备动员是军事斗争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防动员大系统工程的子系统,在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进行战略转型,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实际,科学统筹,在统一中把握军民融合的辩证关系,在动态中实现装备动员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我国装备动员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立足“三个统一”,着力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走出一条军民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6.
袁昭 《国防》2005,(3):33-34
国防动员建设要适应国家安全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着眼应付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动员能力。为此,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按照应急动员要求理顺国防动员体制近些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国防动员体制建设取得了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整体、由偏重兵员动员到实现综合动员的转变,但与应付突发事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要提高国防动员体制的平战转换和高效运转的能力,必须建立健全平战一体的应急动员体制。主要应解决好“三个一”的问题:一是实行一元领导,进一步明确国防动员委员会平时负责领导国防动员建设和战时实施国防动…  相似文献   

17.
昌业廷 《国防》2013,(2):13-15
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这为新时期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提出了更高目标要求,指明了建设方向。各级必须深刻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推进国防动员建设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现代边海空防建设。”这是实现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的战略要求,事关保障打赢未来战争。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面对国家安全的严峻形势、面对现实存在的战争风险,我们必须把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国防建设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夏国富 《国防》2008,(1):32-33
诸军兵种作战力量高度融合、整体联动的一体化联合作战,客观上要求必须实行一体化动员。所谓"一体化动员",从本质上讲,是指充分利用信息的连通性和融合性,通过在动员的各个层级(战区、省、市、县级动员主体)与参加联合作战的诸军兵种(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预备役部队)之间建立供需无缝链接的信息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20.
几十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实际上是在工业部门的组织军品动员生产,其他方面则未作具体规划安排。相应地,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兵器动员管理体制。本文回顾了我国经济动员的历程,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认为: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必须适应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否则,经济动员难以运行;必须建立完整的动员管理体系;要及时沟通信息,合理确定目标;管理机构设置、行政系统要统一归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