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十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实际上是在工业部门的组织军品动员生产,其他方面则未作具体规划安排。相应地,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兵器动员管理体制。本文回顾了我国经济动员的历程,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认为: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必须适应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否则,经济动员难以运行;必须建立完整的动员管理体系;要及时沟通信息,合理确定目标;管理机构设置、行政系统要统一归口。  相似文献   

2.
顺应形势,调整思路,转变观念,是新形势下积极推进后勤动员建设与改革的客观要求。在动员机制上,要走无偿动员与有偿动员相结合的改革路子;在动员规模上,要着力实现向实战适用、重点动员的有效性和质量的层次性转变;在动员储备上,要全面推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在动员研练上,要深入发掘静态动员与动态动员相结合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主动作为,建强经济动员队伍,完善动员力量体系,抓好经济动员演练,在加强动员力量建设上有新思路。要着眼供需矛盾,及时了解动员需求,准确掌握动员潜力,实现供需无缝对接,在完善军地对接机制上有新突破。要主动服务,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利益关系,充分发挥经济动员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激发各方内在需求上有新举措。  相似文献   

4.
战争经济动员能力,是国家将战争经济潜力转变为战争经济实力的组织力。增强战争经济动员能力的基本思路:一是要把培养“四种能力”作为增强战争经济能力的基本任务;二是要把完善战争经济动员体系作为增强动员能力的基本途径;三是要把有针对性地进行战争经济动员的演习作为检验动员能力的基本方式;四是要把造就战争经济动员人才作为增强动员能力的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5.
做好农业动员准备工作,在资源配置上,要就近就便调配农业资源;在动员措施上,要适时选择适度的动员措施;在动员的方式方法上,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在应变能力的积蓄和运用上,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经济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必须强化国防意识,打牢思想基础;坚持依法动员,确保经济动员落到实处;要改革储备体系,增强经济动员保障实力;组织动员演练,检验经济动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逐步深入,经济动员基础建设开始进入战略性调整阶段。当前,要牢牢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机遇,推进经济动员基础建设战略性转变。要紧贴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推进经济动员基础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式"发展;瞄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新兴产业牵引下推进重要产业动员能力"再造式"发展;围绕核心技术研发、孵化与转化,在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中实现重要产品动员能力"同步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金宇 《国防》2005,(12):20-20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国防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自觉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加大国防动员建设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国防动员建设的全面深入发展。第一,要在国防动员建设指导方法上求创新一方面,要确立地方工作和军事工作两者相互兼容、相互结合的工作思路在建设目标上,坚持“打赢”与“维稳”相统一在建设途径上,坚持富民与强兵相结合;在作用功能上,坚持“应急”“、应战”相一致,以确保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方针的落实。另一方面,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特点,确立国防动员建设的指导方式新世纪新阶段,政府行政日益呈…  相似文献   

9.
柳林  秦华  何开绪 《国防》2003,(8):61-61
国民经济动员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坚持“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原则,以有限的投入产生国防与经济建设双重效益;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动员建设要不断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主动革旧推新,保持动员活力。“军民兼容、平战结合”是我国经济动员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指国家把进行国民经济动员准备工作统筹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使国民经济动员准备尽可能做到平时与战时相衔接,军用与民用一体化。“民为军用”是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认为,未来工业战略必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邓小平国防动员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国民经济动员要自觉服从经济建设大局;在工作中要贯彻“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要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中的国民经济动员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论大动员观念的培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动员观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在服务对象上,强调服务于国家安全;在动员原则上,强调平时与战时、军用与民用更紧密的结合;在动员机制上,强调发挥动员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文章着重指出,要使大动员观念深入人心,必须把大动员观念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加强大动员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龙福  李国华 《国防》2008,(10):34-35
国防动员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各个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要保证国防动员建设卓有成效地开展,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动员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国防动员建设全面协调发展。要做到"三个统一"。一是统一计划部署。在制定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国防动员建设的需要,明确国防动员建设的目标、任务、步骤;在制定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时,要有促进国防动员建设、落实军民兼容方针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吕明武  郑永恒 《国防》2002,(3):31-31
以往战争经验表明,要将经济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关键是要提高经济动员平战转换能力。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提高经济动员平战转换能力,需要重视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建立健全经济动员工作机构,为提高平战转换能力打好组织基础 一是要落实人员编制。目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要求,各级国防动员领导机构已经建立健全,但经济动员工作机构尚在建立之中,有待于进一步  相似文献   

14.
要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要求,国民经济动员必须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在机制上,必须加快依法动员进程;在内容上,必须以科技动员为重心;在手段上,必须走有偿动员之路;在规模上,必须立足于热点地区和重点方向的局部动员;在要求上,必须努力做到快速高效。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军事斗争准备为背景,以“首战即决战”为战略指导,以联合作战为基本作战样式,提出国民经济动员应走快速、精确、一体、可视化之路,并要建立柔性动员机制。在对策上,要树立“应战为主”与“应急为辅”相结合的动员思想,转移保障重点,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动员;建立和完善领导协调、激励补偿和监督考评机制;按“适度”准则扩大战略物资储备的规模并形成合理的储备结构;加强动员的核心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邹庚壬 《国防》2006,(9):29-30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要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需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作为指导工作实践的基本遵循。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动员建设要处理好国防动员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按照两头兼顾的要求,统筹国防动员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动员系统要坚持在经济建设大局下行动,摆正国防动员工作的位置,筹划安排好国防动员各项建设。地方政府要把国防动员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增加投入,提供必要保障。要处理好系统建设与专业领域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国民经济动员要实现融合式发展,必须在基础建设、物资储备、科技研发、人才训用、产品生产、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上进行全要素、全方位融合。要将动员规划纳入国家经济发展体系一体筹划,将动员储备纳入国家储备体系一体管理,将动员保障纳入国家后勤体系一体保障;要采取有效措施,在融合意识、体制、手段、法规上有所突破,为国民经济动员融合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18.
国民经济实力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有着密切关系,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蕴含在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经济实力水平决定经济动员潜力水平。随着国民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国民经济总量增加和结构优化,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各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总体上看,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增加了国民经济动员的潜力;从各个部分上看,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提升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中人力、财力、物力、科技力等组成要素的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19.
“十五”期间,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围绕“国民经济动员法”开展了动员体制机制、动员等级、经济管制、征收征用等专题召开了十几次全国性的研讨会,出版了系列丛书,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理论研究队伍,取得了一批有相当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十一五”期间,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水平,应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科学进行分类,着眼对策研究;要加强宏观指导,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经费投入;要科学组织,统筹谋划,为理论研究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制度体系的完善应与未来信息化战争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军队建设、信息作战的需求为牵引,在"补"字上下功夫,填补动员制度建设的相应盲点和空白;在"改"字上做文章,改革完善滞后于形势发展的国防经济动员制度;在"整"字上求实效,整合国民经济动员配套组织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