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于2004年12月10日通过了今后十年的《防卫计划大纲》和下一个五年的《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2005年是执行《大纲》和《计划》的第一年,日本增加了在军事技术开发与研究方面的预算,一些项目进入关键阶段、一些项目开始立项。分析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公布的2005年军事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日本今后一段时间军事技术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2004年12月10日,日本政府通过了今后十年的《防卫计划大纲》和下一个五年的《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自 2005年开始执行。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下称“新大纲”)终于尘埃落定。“新大纲”一出台就引起各国媒体的强烈反响。美国《纽约时报》评论称,日本把中国和朝鲜作为新的军事  相似文献   

3.
赵利 《环球军事》2005,(1):10-12
2004年12月10日上午,日本内阁安全保障会议通过了有关今后5年防卫政策的新版《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简称《大纲》)、2005-2009年财政年度的《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以及武器出口新政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新版《大纲》和《计划》内容是什么?有哪些明显变化?新版《大纲》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军事战略有哪些影响?带着这些读者关心的问题,我们采访了国防大学研究亚洲军事问题的专家李大光。  相似文献   

4.
去年,日本推出了《2001-2005年度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不久,日本防卫厅又决定组建“防卫力量存在方法研讨会”,为大幅修改防卫计划大纲预做准备。至于未来出台的日本新防卫大纲最终将列出什么条款,我们不得而知。然而,综合近年来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及其军事政策,已不难看出.新一期防卫大纲修改的用意及目的。  相似文献   

5.
日本内阁于2004年12月通过新的《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称《大纲》).2005 年4月开始实施。与此同时。2005年~2009年度的《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 (以下称《中期计划》)也正式启动。《防卫计划大纲》是未来一段时间日本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内容涵盖防务政策、军事战略、编制及装备建设等多个方面。《中期计划》是在《大纲》指导下制定的5年发展计划,侧重编制、装备、科研等细节问题.目的是确保《大纲》提出的建设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多角度透视日本防卫战略的未来走向 2004年12月10日,小泉政权在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会议上相继通过了指导未来10年日本防卫战略走向的新版《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和作为未来5年军事力量发展蓝图的《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以下简称《计划》)(2005~2009年度),紧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10日上午,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了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这是自日本《防卫计划大纲》1976年首度出笼以来的第二次重大调整,将于2005年4月正式取代1995年版的《防卫计划大纲》。内阁会议还通过了2005至2009财政年度的《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新《防卫计划大纲》要点以多功能、灵活机动、有效的防卫能力为目标,用以应对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他问题所带来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日本.地理上的弹丸小国,经济上的庞然大物。然而.日本的军工实力究竟如何7外界知之甚少。2010年12.,E1.日本通过了新《防卫计划大纲》与《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2011至2015年度),首次提出将拥有”具备适应性、机动性、灵活性、持续性以及多目的性,依据军事技术水平的动向,以高度技术能力和情报能力为支撑的动态防卫力”,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10日,日本政府相继通过了指导未来10年日本防卫 战略走向的《新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和作为未来5年 军事力量发展蓝图的《中期防卫量整备计划(2005~2009年度)》(以 下简称:新中期防)。今年成为未来日本防卫力量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 一年。而2005年度日本防卫预算在裁减的大旗掩护下,轻松突破6万 亿日元大关,绝对数字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详情参见本刊今年 2月下半月刊相关文章)。那么日本今年的防务预算军费会怎样花呢?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是日本全面贯彻新《防卫计划大纲》的第一年。一年来,日本虽然经历了"3.11大地震"和政府更迭,但在防卫政策和军事建设方面延续了新大纲确定的方针,更加突出以中国为假想敌,加强西南岛屿防御,打造机动防卫力量等。同时日本一些军事新动向值得国际社会警惕,如借反恐之机在吉布提建设军事基地,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等,不断架空"专守防卫"战略,逐步突破"和平宪法"。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迈向军事大国的举措中,发展军事航天是重要的一环。日本2000年9月公布的《信息军事革命》报告、2002年8月的新版《防卫白皮书》以及《2001~2005年度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中,都强调要以卫星侦察为主、多种侦察监视手段相结合,建成全方位、  相似文献   

12.
刘俊 《国防》2011,(4):74-77
2010年12月17日,日本内阁会议和安全保障会议通过《2011年度以后的防卫计划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作为指导日本自卫队未来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新大纲》规定了日本军事力量未来的发展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自卫队建设的方针。作为民主党执政后日本发布的首份防卫计划大纲,《新大纲》呈现出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2月,日本政府制定并发表了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这是日本根据"9·11"后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的新特点而对防务战略所进行的新一轮调整,反映出日本进一步加快军事扩张步伐的倾向,也体现出日本对新军事革命浪潮的思考和应对。对于一国的军事工业而言,其重要的使命就是为国家防务战略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具有很强的军事需求指向性。因此,新防卫大纲将会对日本军事工业、尤其是2015年前的日本军事工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任玮  鲁潇 《国防》2014,(4):73-75
2013年12月17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首个《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简称"安保战略")、《2014年度以后的防卫计划大纲》(简称"新大纲")和《2014~2018年度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简称"整备计划")。这3份文件层层递进,首次以政策文件形式明确了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目标,规划了防卫力量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和5年的装备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15.
日本防卫彰显进攻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10日,日本内阁会议顺利通过作为今后10年(2005-2014年)日本防御力整备指针的新一期《防卫计划大纲》以及下一期《中期防御力整备计划》(2005-2009年)。这充分表明了日本的防卫政策正发生重大转变,日渐彰显其咄咄逼人的主动“进攻”态势。“防卫”理念:逐步冲出家门二战后,日本制订的和平宪法第九条明文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然而,由于美国的极力“扶植”和日本自身的战略选择,这一规定在今…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日本暗流涌动:通过"有事法制"7法案,抛出2004年《防卫白皮书》,修改和平宪法,修订新《防卫计划大纲》。日本这些重大举措的核心是:抛弃和平宪法,扩大自卫队的职权,设置"自卫军",恢复天皇制度,放宽"武器出口三原则",使日本的防务政策从"专守防卫"向"先发制人"的"攻击型防卫"发展,使日本成为政治、军事大国。国际社会认为,日本走军国主义老路,将会危害亚太安全。  相似文献   

17.
2005年4月起,日本开始施行2005-2009年度《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标志着日本已启动军事转型之旅,迈出了走向军事大国的实际步伐。新计划明确要求自卫队“具备基于军事技术发展动向的高度的技术实力和情报能力”,能够“有效应对新型威胁和多样化事态”,能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和平活动,改善国际安全环境”以及“防备武力侵略事态”;以“多功能、灵活有效”为目标,大力推进自卫队向适应未来作战高度信息化、一体化需要转型。指挥一体化日本自卫队已经建成了统一的中央指挥通信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防卫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分为公用网与专…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日本的防卫战略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特别是民主党新政府上台以来,在军事战略方面作了进一步调整,并呈现出军事向外拓展的趋势。年底,日本还将重新颁布修改的《防卫计划大纲》。这些都表明,日本的军事战略和防卫政策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日前,日本防卫省正式提交了防卫省改革计划大纲《面向改革的实施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内容是防卫大臣辅佐官的设立和防卫力量一体化。借本次改革,日本防卫省将改变以往文武官员隔离、沟通不畅的体制,增强自主防卫能力。另据消息人士透露,日本这次提前修订的防卫大纲看点颇多,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新版防卫白皮书凸显日本防卫政策的根本性变化,充斥着"强军、备战"气息,为安倍内阁推动"修宪、建军"和防卫政策由"守"转"攻"大造舆论,其谋求"军事大国"的野心暴露无遗7月9日,日本出台2013年度《防卫白皮书》;26日,防卫省推出新《防卫计划大纲》。白皮书首次提出"强化日本独自防卫力量",重点强化"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先发制人打击能力"和"海军陆战队功能";首次将"国防产业"作为单独一章列出,考虑"彻底修改"武器出口政策,"废除"出口三原则,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