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讲起法律知识头头是道,却作出了违法违规的事情;有的人讲起道理论起是非很清楚,却经常干些自己表示反对甚至厌恶的事,等等。明明知道是错的为什么还要去做?明明知道是违法的为什么还要去干?这种心口不一,说到做不到,是知识没有内化为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易越 《政工学刊》2014,(6):88-89
“前几天遇到个朋友跟我开玩笑:‘哎呀,从微信上看,中国人民可幸福了!’全是一派好吃的、好喝的和好玩的。”为什么晒成了主流?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认为,这是由现今社交平台的开放性所决定的,网络环境不像从前那样相对私密,只展现“我过得很好”无疑是最安全的选择。“这就像是出门会穿好看的衣服,回家才会换睡衣”,在心理咨询师陈海贤看来,“晒”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晒”是展示自己的过程,也是每个人构建自我与表达自我的过程,而透过观察一个人所晒的景象与方式,我们总能发现他(她)的潜台词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公众最人的一个疑问是,地震部门之前为什么没有预测到?媒体之前也报道过当地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异常现象,这些异象为什么没有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人都应快乐生活,但有些人总是快乐不起来。为什么呢?弄不懂生命和生活的真谛,当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怎样拥有快乐呢?要坚持"八条箴言"。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线附近发生3起爆炸,造成3人死亡、140多人受伤。现场指挥救援的官员说,“就如进入战区一样”。美国总统奥巴马随即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发誓将全力追缉波士顿爆炸案的凶手,并指出美国各地需要加强警戒。为什么反恐战争越反越恐?为什么被袭击的又是美国?  相似文献   

6.
乔良 《国防》2009,(12):68-71
我不知道当我打算逐一清理脑海中那些世界名将的印象时,为什么第一个想到的会是这个人?  相似文献   

7.
周淼 《政工学刊》2003,(5):53-53
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在谈到青年时代的生活时,说“我年轻时感觉是比较骄傲的”,为什么呢?那时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都是小职员,工作辛苦,薪水也比较低,惟一不同的是当别人下班后喝酒推牌时,他却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为未来的机遇作着准备,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为此他感到骄傲。正是这种学习精神,使他“与众不同”,使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使他能赢得幸运女神的青睐,学习对他日后的巨大成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青年战友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年轻时是什么最值得我们骄傲?是穿上了绿军装,成为一…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无意中看到一篇寓言故事,文中的年轻人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为什么那个著名的苹果不是掉在自己的头上?为什么那只藏着“老珠子”的巨贝偏偏产生在巴拉旺而不是自己常去的游泳的海湾?为什么拿破仑能碰上约瑟芬,而自己却总没人垂青?仁慈的上帝听了年轻人的抱怨决定帮助他,先是照样给他一个苹果,结果他把它吃了。  相似文献   

9.
《当代海军》2007,(10):1
善良的人们总是有许多想不通的事情。为什么世界上的军事技术最强国,却总是充当军备竞赛的急先锋?为什么霸权主义国家军事力量部署到全球,却总惦念着别国“军事不透明”,施放别国“威胁论”?为什么世界有了联合国,有的霸权主义国家却常常撇开它,独自纠集一些国家去干涉某些国际事务?  相似文献   

10.
美方披露俄机大胜 美国军方承认,与美国战斗机相比,俄罗斯战斗机要占有很大优势。美国人通过媒体对这一消息大加宣扬。这使莫斯科受到震动。为什么美国人会做出这种令莫斯科引以为荣的举动呢?  相似文献   

11.
现在,我们一般把人的模范行为、榜样作用、为人师表的风范称之为“楷模”。那么,为什么“楷模”两字都有一个“木”字旁呢?  相似文献   

12.
卓健 《中国民兵》2014,(11):64-64
一首《十五的月亮》唱得人们柔肠百结;一首《咱当兵的人》唱红了大街小巷;一首《想家的时候》同样唱得催人泪下。为什么这些歌曲会深深地打动听众?关键就是这些歌曲从歌名到歌词无一不是靠情感打动人。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中,尤太忠从抗战初期的连队指导员,到战争结束时的团指挥员,勤学笃进,军政双全,勇猛果敢,战功卓著,初显虎将本色。尤太忠这名八路军基层指挥员的抗战经历,折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为什么总能历险弥坚,敢打必胜,困境中赢得主动,为什么人才辈出,名将如云,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为什么一再倾力建造大甲板型舰艇?这是否意味着日本要在二战战败后再次复苏其航母梦呢?  相似文献   

15.
乔良 《环球军事》2011,(8):12-17
美国并不酷爱战争,但美国需要战争。冷战结束后的20年里,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连打过5场对外战争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发动战争?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国人民也不懂,因为这5场战争,发生在4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战的理由也都冠冕堂皇,谁会把它们与一张轻飘飘的绿纸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浅谈贫铀弹     
前一段时间,关于贫铀弹的问题,国内外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尤其在国内,充斥媒体的几乎皆为诋毁贬斥之词,让人达到谈“铀”色变的程度。然而贫铀弹果真如此可怕吗?为什么美、俄等国家还在不遗余力地发展贫铀弹?带着这个问题,本刊编辑部专门专访了有关技术专家,请其就贫铀弹一些技术问题撰文,澄清事实,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但现实是,表扬与自我表扬易,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为什么大多数人只喜欢表扬,喜欢阿谀奉承,而不喜欢批评,难以接受别人挑自己的毛病呢?简单地说,就是面子和虚荣心在作怪;  相似文献   

18.
徐大校信箱     
《军事史林》2007,(8):60-61
问:我们知道1955年授衔时元帅中年龄最大的是朱德。69岁;大将中年龄最大的是张云逸。63岁。请问当时参加授衔人员中年龄最大的是谁?多少岁?;问:1932年淞沪抗战时张治中的第五军和“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第五军是同一支部队吗?;问:许多战斗机的机身上都画有一个圆形的靶心。请问是起什么作用的?;问:据说1988年我军有一批正师职军官被授予少将军衔,请问共有多少人?他们为什么可以授少将?  相似文献   

19.
机缘巧合,我有幸参与了三线征文活动的组织工作,在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和阅读来稿的过程中,三线——这个在我的脑海里曾经模糊的字眼,又变得清晰起来。记得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学校里和家属楼里来了许多新的小朋友,听大人们说他们是从三线回来的。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三线"这个词儿。三线是什么?在哪里?他们为什么会去三线,又为什么从三线回来?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用“味道”形容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比如,说这个菜很有味道,这个人很有味道,这篇文章很有味道。文章为什么会有“味道”?因为文以载道,一篇好文章能够感染人、启迪人、教育人。增强稿子味道,打开人的胃口,应当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一篇好稿子要具有3种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