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位通信系统在武警部队作战指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武譬部队作战指挥定位通信系统的原理及组成,分析了武譬部队通信现状以及定位通信系统在武譬部队应用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障碍。并实现了满足实战需要的应用系统。对武警部队定位通信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2.
自由空间紫外光非视距通信能够在复杂气候条件下、于复杂地形区域为一定范围的集群后勤保障行动提供应急信息支持。建立了自由空间紫外光非视距通信系统大气信道基本模型,分析了系统光束孔径角和通信距离对通信效果的影响,探讨了提高系统通信能力的策略。模拟结果证明:紫外光非视距通信系统在半径1km左右范围内能够保持较好的通信效果,满足小范围集群后勤应急保障需要。该结果可为发展复杂环境下后勤保障应急通信系统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3.
英军《联合通信信息系统》是指导其联合作战的核心条令之一,也是英军联合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必修内容.文章详细介绍了不同作战阶段的通信信息系统安全标准,描述了其现有的联合通信信息系统能力,分析了其联合通信信息系统的作战运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紫外光通信传输距离受限特点,提出采用基于Pastry的低开销、快速定位的对等网络组网方式S-Pastry建立点对点之间的数据链路,并分析了S-Pastry的算法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基于S-Pastry的紫外光通信组网技术能实现了低开销、快速定位的紫外光通信数据链接。  相似文献   

5.
超短波通信是军事通信中广泛应用的通信方式,如何根据应用需要建立适合的网络与通信模型是作战建模与仿真中经常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了当前超短波通信建模研究的现状,在详细探讨建模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超短波电台网网络模型,给出了有效通信距离简化模型,以及考虑战场电磁环境和地理环境的通信链路质量模型,最后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该模型能够有效解决作战模拟中超短波通信效果对于作战效能影响分析的问题,简化了模型设计,提高了模型应用性,也为短波、微波、卫星等其他类型网络模型设计提供了参考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部队作战指挥通信网络组网效能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数字化部队作战指挥通信网络的业务分析,根据语音、数据传输性能不同的评价方法,建立数字化部队作战指挥通信网络效能评估模型。运用该模型,对美军数字化部队分队指挥通信各种组网性能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估,得出了不同作战条件最佳的组网方案。其评估方法与模型对我军数字化部队作战指挥通信网络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UUV支持的水下协同作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水下协同作战将成为夺取制水下权的重要作战形式.阐述了UUV(Unmanned Undersea Vehicle)对水下战斗单元"协同作战"支持的裨益.提出了在保证水声通信畅通的前提下,基于UUV支持的水下战斗单元协同作战要解决的若干关键技术领域.重点阐述了传感器管理技术、水声通信网络技术、数据分发技术、水下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等的基本特点和相关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研究并提出了以UUV为水下中继通信平台的水下战斗单元"协同作战"模式的主要功能及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8.
面向网络中心战的通信网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通信基础网作战效能内涵及评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面向网络中心战的通信网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从指标完备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三方面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检验。  相似文献   

9.
战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实现指挥体制扁平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信息通信部队的保障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多专多能"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促进了后装保障方式的变革。通过广泛分析战术互联网应用过程中对作战指挥体系、信息保障模式、日常训练要求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提出了部队在转型建设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和可采取的措施,希望对改革发展建设有一定借鉴作用。研究表明,战术互联网作为综合通信平台主要组成部分,将对我军的作战、训练等各方面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群 《国防科技》2011,32(5):1-6
文章以成功剿杀基地组织领导人奥萨马·本·拉登的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为例,介绍了其简要情况、作战特点和所参与的一些重要军事行动,分析了美军为其实施特种作战所研制的一些最新高科技武器装备及其主要特点和性能以及作战应用,比如陆地、空中和水下使用的侦察探测、通信指挥、运送登陆等高科技武器装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