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进团部的楼房,冬天既暖和又干净,还方便孩子上学,夏天晚饭过后,我们可以去广场散步,算是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了。"说起现在的生活,七师一二八团职工王春峰十分满足。今年32岁的王春峰是一二八团八连职工。2010年,他花费8万元在团部  相似文献   

2.
姜蒙 《兵团建设》2012,(3):44-45
正2012年1月22日,农历除夕,星期日,晴。除夕夜,气温零下23摄氏度。记者走在农五师91团团部的住宅小区里,耳边不时传来鞭炮声,空气中弥漫着祥和的气味。记者敲开了早就约好的91团1连职工郑国顺的家门。郑国顺一家正在看"春晚",看到是记者,一家人急忙招呼记  相似文献   

3.
奉正云  马勇 《兵团建设》2005,(11):38-38
走进农三师四十三团,矗立在团部广场上的一座雕像格外引人注目:一名扬帆远航的舵手,在滚滚波涛中劈波斩浪,表现出顽强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四十三团人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所积聚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正连续几天的暴雪过后,大年三十这天早晨的阳光却出奇地灿烂。还不到中午十二点,四师六十六团团部市场早已被挤得水泄不通。"我们团这些年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你看这买东西的人多得!"身边一位路人这样感慨着。这句话在团场电视站记者夏莉娜给记者介绍团场情况时得到了印证。"我是土生土长的六十六团人,这些年也算是亲眼看着职工群众的日子越过  相似文献   

5.
连队职工到团部住楼房的多了,学校的课桌都换成新的了……这一件件、一桩桩"小事",被农五师八十四团党委做得有声有色,让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2011年,八十四团顺利完成团部小城镇建设修编工作,职工危旧住房改造、保障性住房政策得到落实,团部职工住宅楼面积达到4.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8%。说起该团党委做的实事,居住在团部的王莲风感触很深,她近日说,团场补贴了4万元,她自己只付了6万元就搬进了一套69平方米的楼房。"今年,团里投  相似文献   

6.
6月11日,笔者来到六师芳草湖农场丰泽苑小区14号楼,走进职工王敏的新家,装修时尚,窗明几净。王敏热情地招呼笔者坐在沙发上,一边沏茶,一边讲着现在的生活变化。"现在农活闲了,我们夫妻每天都回总场居住,下午在农场新修的公园散散步,晚上在广场跳舞健身,娱乐、健身都有好去处,不像以前在连队居住,晚上只能看看电视,或者到职工家唠嗑……"45岁的王敏是芳草湖农场东河坝社区三连的职工,1992年,她和丈夫刘东明从河南沈丘搬迁落户到六场三连,承包种植50亩地,自从2006年起,王敏夫妇每年除了承包身份地,还流转土地100亩,种  相似文献   

7.
十一黄金周期间,本刊记者深入团场连队、田间地头,零距离接触团场的干部职工。记者们感受了团场职工花儿一样的人生经历,体验了大学生连官辛劳的一天,分享了种植大棚水果、蔬菜职工丰收的喜悦,记录了一线职工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以及团场本土艺术家的风采。请看本刊记者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如今,走进十四师一牧场农业队,提起麦麦江·克里木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从一名普通职工到致富带头人,说起麦麦江·克里木,连队职工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近几年,一牧场紧抓市场机遇,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实施了农业科技示范田项目,麦麦江·克里木幸运地被推选为该连的"科技示范户"。推行农业改革后,场党委更加重视玉米种植产业。但由于一牧场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3月29日星期六晴十四师一牧场二连地处和田地区策勒县境内的昆仑山深处,海拔3300米,距离团部30余公里,全连共有职工117户、327人,其中汉族职工4人。117户职工却散布在30万亩的草场上。近年来,在兵团、师、团场各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二连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已建成20座宜居彩板房和可通行汽车的38公里长的砂石路,为每家每户购置了太阳能电板,极大地方便了牧工的转场、出行和日常生产生活。但因路远、山陡以及气候多变等原因,职工的交通、通讯和人畜饮水依然存在较大困难。目前正值春羔育幼阶段,职工生产活动繁忙,工作组适时调  相似文献   

10.
促进职工多元增收是十四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实现最为艰巨的经济发展指标,为此,十四师制定了《2013-2015年团场职工多元增收攻坚方案》,通过"四步棋",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加快推进城镇化十四师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职工多元增收。首先结合城镇社区建设,将团部附近的连队人员集中到团部居住,引导职工自谋职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积极鼓励职工发展餐饮、运输、家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鼓励职工依托自然资源、军垦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开办"农家乐"、"牧家乐",开发旅游业、休闲  相似文献   

11.
流金岁月     
1965年夏天,甘作青作为团场的"康拜因"机车手,在夏收中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被团里评为"五好工人"。团场奖励了他一张自行车票。当天,甘作青就在团部的合作社买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还专门到团部照相馆照了一张相片以作留念。  相似文献   

12.
这些天,四师六十六团惠泽小区十三号楼和十四号楼的居民们格外高兴。前些年冬天,两幢楼内的暖气都不热,居民们为此十分犯愁。该团社区了解情况后,在停暖期组织人员对这两幢楼重新布管。"今年冬天再也不用挨冻了!"居民张大妈乐呵呵地说。六十六团社区成立于2003年,最初有常住人口4000多人,近几年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连队职工大部分都集中到团部居住。该团社区党工委书记李小明介绍,目前社区内常住人口已达1万余人,从连队职工到城镇居民,不仅仅是称谓上的改变,更带来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方  相似文献   

13.
正虽然在十四师一牧场工作了几十年,提起"张永进"这个名字,可能仍有人不知道。但一说"喜喜连长",几乎无人不晓。曾先后在连队当过兽医、卫生员、会计、连长、指导员的张永进,虽然早在1999年就由于身体原因,从山区连队调到团部机关担任民政科科长,随后又担任了统战科科长、信访科科长、政法办主任,但牧工们还是亲切地称呼他"喜喜连长",下山办事时,还是习惯先去他的办公室看看他。每每有职工群众来访,张永进总是热情招待,需要去其他部  相似文献   

14.
诗意家园     
四周是无际的棉海,城镇内碧波荡漾;街道整洁、商铺林立,居住环境安逸舒适,居民脸上绽放舒心的笑容……落英缤纷的10月,走进五师八十一团,一幅宜居城镇的画面映入眼帘。"人"与"城镇"协调发展,如今,八十一团正成为职工群众诗意的栖息地。多彩小城镇10月5日,记者走在八十一团团部平坦的街道上,只见超市、医院、饭馆、服装店、打字店、菜市场等一应俱全。由于楼房成片,三产兴起,市面繁荣,八十一团小城镇街道布局初步形成。这里已经成为方圆20公里内最繁华的小城镇。在该团竣工不久的昌盛小区,搬家的  相似文献   

15.
塔山雄鹰     
雄鹰,常用来比喻有抱负、有作为的英雄人物。位于中蒙边境的六师北塔山牧场是一个哈萨克族职工聚居的团场,在这里有一个家喻户晓、受人尊敬的人,他被职工群众亲切地称为"塔山雄鹰"。他就是北塔山牧场党委书记、政委杨科生。  相似文献   

16.
1月16日,普通、忙碌、充实的一天。跟往常一样,18:45分一过,天业热电厂上白班的职工们开始收拾自己的行头,准备下班,而另一部分人几乎同时走进了职工食堂匆匆吃了几口饭,就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去了,开始了"夜幕下的坚守"。  相似文献   

17.
姜莉 《兵团建设》2013,(12):13-14
6月11日,三师四十一团幸福小区居民李孝欣家里的水表出了问题,她打电话向社区求助。只用了一个小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这种城镇化的管理模式,让李孝欣感受到了社区工作的高效率。这一切都是该团优化社区服务工作取得的成果。作为该团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主任,张海燕既是亲历者,也是改革的执行人。张海燕谈到,随着兵团"三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师党委对团场城镇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四十一团又面临建设建制镇的大好机遇,但也承载了巨大的管理压力。一方面全团职工在两三年内大量聚集团部小城镇,服务对象从不足1000人增长为5000多人。另一方面由职工变为城镇居民,需求是全方位、多层面、多领域的,这要求社区提供的服务也相应地在项目、内容、深度、广度上都要达到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8.
"工作千难万难,心有职工就不难,能给牧场职工群众办点事儿是我的幸福。"在十二师一〇四团牧一场党支部书记恰依扎·阿布力孜心里,时常揣着这句话。记者初次见到恰依扎·阿布力孜,感觉他更像一位淳朴随和的牧民,56岁的他由于常年的操劳,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恰依扎·阿布力孜在牧区工作了42年,不仅帮助牧区职工群众解决了饮水安全、生活用电等难题,还积极引导职工转变观念、运用科技勤劳致富,使当地  相似文献   

19.
正进入冬季以来,家住三师四十四团二连的职工努丽古·库尔班忙完了棉花地里的活儿,在团部繁华地段开了一间小小的水果销售店,专门经营南方橘子、柚子、香蕉等,丰富团场职工"菜篮子"的同时,也为自己开辟了一条致富路。45岁的努丽古·库尔班,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她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很困难。但勤劳的努丽古·库尔班发现,如今团场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冬季对南方水果的需求量猛增,于是她萌发了开一家水果销售店的想法。说干就干,努丽古·库尔  相似文献   

20.
正2月26日,六师一○五团退休职工党克明正在邻居家帮着修理客厅的木质暖气罩,见到笔者他的第一句话便是:"我没干啥大事,只是做了一个老兵团人该做的。"党克明老人今年虽已77岁,但精神矍铄、红光满面。老人很健谈,说起自己做的一件件好事既谦虚又开心……2003年,一○五团正值小城镇建设起步期,当时的团部周边路面不是很平整,有很多坑洼。一天,党克明散步,发现团部主干道的小坑带给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很大不便。他就萌生了用路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