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反辐射无人机导引头普遍采用前沿测向技术,无法有效对抗闪烁诱饵诱偏。在分析同步闪烁诱饵诱偏机理的基础上,基于量测转换和灰色理论,提出一种通过提取诱饵闪烁周期抗同步闪烁诱饵诱偏的方法。该方法将无人机测得的方位角和俯仰角转换为地面目标的位置,对地面目标位置点集进行灰色数据处理,解算出同步闪烁诱饵的闪烁周期,使无人机准确跟踪某一个诱饵,最终达到毁伤诱饵的目的。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将极化阵列应用到反辐射导引头上,导引头利用目标与诱饵的极化差异,采用极化域-空域联合估计方法抗诱偏。首先,利用波达方向矩阵法,估算出雷达与诱饵的空间二维到达角和极化参数,将估算出来的二维到达角信息为反辐射导引头提供导引,极化参数用来鉴别雷达与诱饵,从而达到抗诱偏的目的。然后,结合导弹运动方程及导引方程对反辐射导弹抗三点源诱偏进行了全弹道数字仿真,并且采用Monte-Carlo方法对全弹道仿真进行了多次实验,仿真结果证明了将极化域-空域联合估计应用于反辐射导引头抗诱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反辐射无人机采用前沿测向技术无法对抗闪烁诱偏这一难题,通过分析导引头对两点源测向原理入手,提出一种利用长短基线交错提取相位差解算雷达角度实现抗诱偏的方法。该方法提取导引头长基线与短基线接收到合成信号前沿与中部的相位差,通过解算可以确定雷达的方向,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描述了导引头区分诱饵干扰与多径干扰的过程,并分不同情况分析了导引头攻击时相位差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分析反辐射无人机(ARUAV)常用的时间鉴别技术——脉冲前沿跟踪技术用于对抗多点源诱偏(诱饵+雷达)系统的可用性.建模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无人机的被动雷达导引头(PRS)可以及时发现先到达的信号,测量其信号源的方向,进行跟踪和攻击,降低诱偏效果.提出了一种多架ARUAV协同工作对抗多点源诱偏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反辐射无人机攻击同步闪烁诱偏系统的有效技术方法,分析了诱饵系统的闪烁诱偏机理,建立了导引头测向偏差角模型,在无人机飞行条件下对导引头测向偏差角数据进行仿真.分析发现,无人机在搜索阶段可以测定诱饵系统的闪烁周期,飞控系统在末制导阶段按照闪烁周期间隔采样测角数据,可以锁定某部诱饵实施摧毁.  相似文献   

6.
在系统分析反辐射导引头测向和跟踪机理基础上,基于导弹运行轨迹,对导弹从不同方位角、不同仰角攻击等功率非相参三点源、正三角形布站过程建立了准确实用的动态跟踪模型,基于该模型以HARM导弹为例对诱偏效果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了反辐射导弹攻击辐射源的规律,得到了雷达辐射源诱偏反辐射导弹实用的布站间距配置方案,所建模型和提出的方法具有普遍和实用性,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两点源诱偏系统是应用有源干扰的方式,利用反辐射导弹(ARM)本身的缺陷来对反辐射导弹的导引头进行干扰,从而达到保护主战雷达目的的一种有源干扰系统。主要从反辐射导弹的基本原理和有源诱偏的概念入手,对两点源诱偏系统进行理论推导、数学建模、布站设想,后引入毁伤概率指标对各种布站方式进行分类、仿真,对每一种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再把各种分析结果加以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的布站方式。最后利用以上的分析结果,得出几点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相参诱偏技术,相对目前广泛采用的非相参诱偏技术,理论上可将反辐射导弹诱偏至导弹杀伤半径外的安全区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其实现难点主要在于相位差的控制。通过两点源反辐射导弹诱偏模型,得出相参辐射源安全诱偏反辐射导弹所需要的相位差,提出利用交互多模-概率数据关联滤波估计的方法对反辐射导弹的位置进行滤波估计以减少相位差误差。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定位精度,减少相位差误差。  相似文献   

9.
随着反辐射无人机的应用,有源诱偏技术作为对抗手段之一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针对反辐射无人机与诱偏系统攻防对抗中各自的性能验证问题,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一种半实物路馈试验结合导引头挂飞校模的内外场相结合的试验方法,既可以检验反辐射无人机的作战效能,也可以对诱偏系统防护性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对四点源诱偏系统对抗反辐射导弹(ARM)的被动雷达导引头(PRS)原理进行分析;建立诱偏系统模型,计算和仿真了各辐射源在PRS动态过程中合成场的幅度和相位,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推导了PRS处合成波波阵面法线与地面的交点的坐标,并在所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定量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四点源诱偏系统不仅能保护目标雷达,而且可有效避免诱饵受攻击。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在环境中同时存在多个声源的场景下,传统声音获取方式难以正确检测到期望声源处声音活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太赫兹雷达的多声音信号活动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太赫兹雷达波长短提升对于微小振动的探测灵敏度,同时利用大宽带所带来的高距离分辨力区分不同声源,在获得声音信号后进一步通过谱减-小波联合去噪方法提升信号质量用于后续声音信...  相似文献   

12.
两点源干扰是干扰被动雷达导引头 (PRS)的有效手段。但在实际应用中 ,两点源的功率不可能完全相等 ,这就为PRS对抗两点源的干扰提供了契机。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证明 ,当两点源偏离导引头的电轴方向不大的情况下 ,只要保证足够的积累点数 ,导引头进行数据积累取均值 ,其结果并不指向两源的“重心”或“质心”而是指向两源中功率较大者 ,并给出了确定积累点数的解析表达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战场电磁环境日趋复杂,辐射源不断增多,脉冲丢失成为机载RWR/ESM系统的一个严重问题。在机载RWR/ESM系统各射频前端通道发生脉冲交叠的基础上,分析了机载RWR/ESM系统测向环节在象限判别过程中的脉冲丢失概率,推导出脉冲象限判别概率的工程估算公式。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机载RWR/ESM系统象限判别过程中,脉冲的象限鉴别正确概率与其输入脉冲密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对高阶BOC信号的无模糊和抗多径接收,本文将码相关参考波形的闸波设计思路应用于GNSS双载波环路接收方法的副载波锁相环,通过在副载波锁相环中引入设计的闸波参与信号的相干积分过程,使双载波环法具备抗多径性能,同时该方法并不需要额外引入相关器。本文对该设计方法的理论和具体实现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从副载波多径误差包络和跟踪精度两方面对改进的双载波环路方法性能进行了评估。仿真结果显示,采用的算法与双载波环路法相比可以降低BOC(1, 1)信号81.1%的副载波多径误差包络面积,以及BOC(14, 2)信号75.1%的副载波多径误差包络面积。但是,改进的双载波环路法将带来-6dB的相干积分后载噪比损失,降低跟踪精度。因此,在闸波设计参数设计上,需要谨慎选择以平衡算法的多径抑制和跟踪精度性能。综合来看,该方法适用于解决非弱信号条件下及多径环境下的高阶BOC信号接收问题。  相似文献   

15.
雷达脉内特征分析是信号分选领域一个重要手段,当脉内信号有多个雷达信号交叠在一起时,很难分析出其各自的调制方式。经验模态分解(EMD)在分析非平稳混合信号时效果显著,但其存在2个明显弊端。针对端点效应问题,首先采用小波分解将信号分解成各分量,随后对除噪声外的各分量利用ARMA模型对信号进行预测,接着对预测后的各分量进行小波重构,从而消除了端点效应,针对虚假分量的问题,结合雷达信号的特点改进了其终止条件,提高了EMD分解的性能。最后,对EMD分解后的各分量进行时频分析,得出雷达脉内信号的调制特征。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升某型炮瞄雷达识别反辐射导弹的能力,设计了一种面向炮瞄雷达的反辐射导弹识别与告警系统。系统由雷达信号采集终端和信号处理平台两部分构成。信号采集终端在雷达同步脉冲的同步下,负责采集I路视频信号并传送至信号处理平台,信号处理平台在频域实时处理I路视频信号,判断是否存在反辐射导弹,并发出报警提示。经试验验证,该系统可以识别出高速反辐射导弹。  相似文献   

17.
为利用振动信号中隐含的冲击特征成分来反映轴承性能退化趋势,综合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和全信息技术,提出一种基于最优Morlet小波变换的全信息能量熵提取方法.以最小Shannon熵优化Morlet小波形状参数,通过多源振动数据的小波变换系数,利用信息熵综合反映冲击特征能量在不同频带分布差异.滚动轴承全寿命数据的应用结果表明,全信息能量熵的变化趋势能够监测轴承状态的劣化过程,而伴随的早期故障检测可以提高轴承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对非平稳信号分析和处理的小波分析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雷达目标特性分析领域,大功率单脉冲雷达作为我国航天测控网当中的主干设备,具有一定的目标特性识别能力。主要针对目前靶场的现有装备,讨论了基于小波理论的单脉冲雷达空间目标RCS特性测量,并对窄带低分辨率雷达在未来空间目标识别中发挥其作用谈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GTEM室中用正弦连续波对某导弹装备上的1块数字控制电路进行电磁辐照,在30 V/m的场强下,引入的电磁骚扰还未导致被监测的与非门产生错误反转时,产生控制信号的自激多谐振荡器却受到了严重的电磁干扰。用计算机对此干扰进行仿真分析,并最后提出方波控制信号产生电路的电磁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20.
雷达辐射源信号调制类型的自动识别是电子战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深入分析了小波变换法提取信号脉内特征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法提取的脉内特征自动判别信号调制类型的新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满足一定的信噪比条件下,新方法能准确识别给定信号的调制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