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核武器和反应堆的出现不但使潜艇摆脱了"只是可下潜的艇"的尴尬境地,还拥有了极大的作战威力。可是苏联军队将核武器作为主力武器,认为"海军不可能是核战争的主力",这一观点让苏联更加忽视海军的建设。然而50年代,以美国航母机动舰队为主的西方海军在苏联周边海域频繁游弋,显示武力,这使苏联军队  相似文献   

2.
《当代海军》2003,(6):29-29,28
俄罗斯是开发水雷最早的国家之一,是早期使用水雷打击水面舰艇最频繁的国家,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战绩,水雷作战是其重要的作战手段之一。 长时间以来,俄国人始终对水雷作战表现出一种超常的兴趣。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地理上看,不论是沙俄还是苏联,其边疆与许多封闭浅滩型海区相接,在这些浅滩区可以毫无困难地大量而广泛地使用水雷——进攻性或者是防御性地使用;第二,水雷原被视为一种海军弱小国家的武器,与西方海军大国相比,沙俄和苏联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海军相对弱小的国家;第三,水雷一直是一种造价低廉而易于大量生产的武器,它是工业不发达国家海军的理想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俄就属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第四,水雷是一种隐蔽而致命的武器,“四两可以拨千斤”。因此,俄国人对水雷的浓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与海军战略思想转变徐得琮高技术武器的发明发展,推动海军战略思想不断转变。1945年8月美军在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标志着核时代和现代战争的开始。1946年开始产生“核威慑战略”思想。1955年美研制出核潜艇,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由于核潜...  相似文献   

4.
随着“纳米海军”神秘仿生武器系列的大量装备,从人员到建制、从指挥到后勤、从战术到战略,都将对传统的海军模式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付强 《宁夏科技》2002,(2):63-64
在美阿战争中,阿富汗曾用苏阿战争遗留和从非法商手中购买的武器对付美军。其实,不仅仅在阿富汗土地上有大量的苏联武器,在许多国家同样有苏联的各种武器。那么,这些武器为何会从苏联仓库中跑出来呢?  相似文献   

6.
今天,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海军都非常重视蛙人部队建设,为其配备水下对抗用的特种武器和弹药,使其既能秘密渗透到敌方海军港口、码头和舰艇锚地,进行水下破坏行动,刺探重要军事情报,同时还能对己方相应设施进行防护,进行水下反破坏行动。其实,世界上较早的两栖武器,是苏联在1968年研制出的第一支“水下专用手枪”。这种水下专用手枪与普通手枪不同,装弹药就像给猎枪装弹药一样,必须弯过枪身。这种手枪的子弹也与普通手枪的子弹不同,就像长针或者钉子,子弹的射程约为6到17米。除此之外,各国蛙人部队根据本国特点,还配备了多种潜水服、水下照明工具、强光电筒、水下通讯器材,甚至还有水下摄影机等先进器材,以及潜水表、救生绳索等特殊工具。  相似文献   

7.
在各海军大国中,俄罗斯的鱼雷武器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冷战时期,外界对苏联的鱼雷武器研制发展情况及其作战使用思想了解较少。冷战结束后,继承了苏联衣钵的俄罗斯由于经济困难,其庞大的军工企业不得不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寻找出路。近十几年来,随着俄罗斯武器出口以及参加各种军火展销会的日益频繁,外界逐渐对其鱼雷武器的战术技术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战使用思想注重专用这一思想是与俄海军兵力战术运用思想密切相关的。俄海军强调在一次战斗行动中特定的作战平台执行单一作战任务而不是兼顾几种任务,以利于达成既定作战目标。与此相适应,俄海军在鱼雷武器的使用上强调  相似文献   

8.
海军舰艇由于承载量大、能源充足、机动性好,从而成为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等新概念武器的理想平台;未来海上作战对舰载火力的需求,又是传统武器不能完全满足的,新概念打击武器大有市场。需求和可能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得新概念武器在海军如鱼得水,比在其他军种发展更快。近些年来,美国海军在其全球新战略的驱动下,加快了新概念武器研制的步伐,以期在未来战争中以之取代(或部分取代)常规弹药。 2002年初,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成立了海军定向能武器项目办公室。下半年又增设了电武器局,负责电武器研制的管理工作,以及全尺寸概念验证轨道炮的研制,这标志着海军已着手统一制定此类武器的标准。美国海军所谓  相似文献   

9.
从1940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时的51年间,共有60位苏联高级将领获得了军兵种元帅军衔,其中包括空军元帅25名,海军元帅9名,炮兵元帅10名,装甲坦克兵元帅6名,工程兵元帅6名和通信兵元帅4名。  相似文献   

10.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1,(14):56-58
约织印染翰·华尔克1955年加入美国海军,1967年开始为苏联提供情报,1985年因犯间谍罪被美国国家安全局抓获。18年间,他受雇于苏联,向莫斯科狂泄大量美国海军的各种绝密情报,包括密码本、武器声呐系统、海军战术、恐怖威胁、水面、潜艇、训练、战备等方面的情报。  相似文献   

11.
巨大导弹“花岗岩”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苏联政府对于美国积极增强海军战斗力、急速提高武器性能深感不安,强调“美国海军是苏联最大的威胁,必须与之保持军力平衡”。为实现这一目标,苏联高层列编了巨额预算,放开了对设计局活动的限制。因此,各个设计局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导弹及核潜艇试行方案。由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只可以和美国在全球争霸的远洋作战海军。苏联解体后.由于俄罗斯经济长期萧条.俄罗斯海军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1989年苏联的造船工业共为其海军制造了78艘潜艇、作战舰艇及勤务舰船,而1995、1996、1997年俄罗斯海军分别只有11、8、6艘新造舰艇服役,到了1999年则只有4艘。  相似文献   

13.
院校培训开基立业在我海军岸导部队组建的同时,一所专门为其培养技术人才的院校应运而生。它就是被称之为岸导部队"孪生兄弟"的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的前身——海军高级专科学校。1958年8月,上级派来的诺维科夫等苏联专家到校援助工作。苏联专家的到  相似文献   

14.
张刚 《国防科技》2006,(5):79-81
1945年到1990年的冷战时期的海军水雷战由两个相互冲突的主要海军实体苏联和北约控制。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践使他们的作战行动和技术走向成熟。在二战中,德国的雷区大大抑制了苏联海军的军事行动,因此后来苏联抓住了大量的德国水雷战专家,以便搞清楚德国人使用水雷的绝招。实际上,冷战期间苏联的大多数水雷和水雷战术直接借鉴了二战期间德国的水雷和战术。而且,苏联保持了世界上最大的水雷战和反水雷部队。北约也非常重视水雷战,但是在二战期间德国海军是北约的手下败将,因此北约不去研究德国海军的水雷战。不过,北约海军集中了很…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1月4日,以色列海军第13海军突击分舰队队员成功截获了1艘满载武器的非法船只。继“铸铅行动”后世人再次将目光投向遂行反恐和特种作战的以色列海军第13海军突击分舰队。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之时,海军武器专家们正忙于借助飞速发展的高技术,为实现海军武器装备的“隐形化”、“电动化”、“智能化”、“现代化”,全力地构画着21世纪海军武器发展的蓝图。虽然目前有些设计方案尚处于酝酿之中,一时还难以变成现实,但它集中体现了高技术在海军武器装备领域内应用的最新成果,显示了21世纪海军武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情报官员们今天说,苏联和美国都正在试图研制一种能够摧毁来袭的核导弹的高能带电逊原子粒子束。两位美国军事情报部门的官员说,苏联的粒子束计划的规模可以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研制原子弹的庞大的曼哈顿计划相比。一位官员说,苏联的计划已经执行了二十多年了。美国把粒子束作为武器的研制计划在规模上要小得多。据说,海军的预算是每年大约二百万美元,而陆军还要少一些。据几年来担任国防部科学顾问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究员理查德·加温说,自从一九六  相似文献   

18.
金马  大海 《国防科技》2002,(8):38-42
2001年12月,在海军历史学家未来的科学著作中或许能够被称为俄罗斯海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实质在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军10年来所谓的仅对舰艇进行“最后的加工时期”的结束,转入建立新型海军,这支海军能够完成已变化的军事、政治任务和发挥国家的经济潜力。其象征是,2001年12月初俄海军多用途核潜艇“猎豹”号的交付使用,特别是2001年12月21日按20380方案设计出的新型轻型护卫舰“守护”号的开始建造。轻型护卫舰的开始建造标志着俄罗斯放弃了苏联发展海军的思想,反映了俄海军把新的重点放  相似文献   

19.
《环球军事》2011,(16):52-53
作为美国的老对手苏联,曾经拥有一支庞大的海军,然而随着苏联解体,这支海军也分崩离析,俄罗斯继承了其主要作战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空母舰。  相似文献   

20.
苏联在带电粒子束技术研制中取得的进展已使他们可以使用火箭和宇宙飞行来运载电子束加速器在空间开展粒子束传播试验。 按照美国某位情报人士的估计,在载人和不载人宇宙飞行器上开展的带电粒子束试验,使俄国人在研制供反弹道导弹使用的粒子束武器初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按照某些美国官员的说法,去年,美国已从苏联的几个地区探测到他们正在研制粒子束武器的证据,已足以表明苏联正在力图生产一种战略武器。苏联在高能粒子束武器研制方面开展的工作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