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是洋务派实行“师夷长技”为核心的“自强”活动首领之一。他围绕着“自强”“御侮”为目的的一系列活动,对于国防建设的近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着重对其“自强”活动的主要内容,即练兵制器与加强海防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是活跃在清朝晚期外交舞台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他在对外交涉中提出的一系列军事外交思想对晚清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李鸿章所提出地“以夷制夷”“和戎外交”“诚信外交”“弃藩邦保疆土”“重海防轻塞防”这五个方面的军事外交思想进行阐述和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前,史学界对李鸿章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各家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李鸿章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过去对其评价是毁多于誉,尤其在政治、外交方面更是如此,即使在军事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因甲午战败而受到责难。近几年在研究上有了重大突破,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人们把李鸿章和中国近代化联系起来,给予了公正的评价。关于李鸿章研究的论文发了很多,但是涉及他的军事自强思想的还颇为少见。笔者认为,研究和探讨李鸿章的军事自强思想于研究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大有择益,笔者不揣疏陋,愿就此问题与史学界的学者或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洋务派首领之一的曾国藩,虽未能与洋务运动相始终,但他最早提出了以学习西方“长技”为核心的“自强”思想,并在具体实践中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同时,其“自强”思想的局限性与负面效应也有明显的反映。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点肤浅意见。一、“自强”思想的形成与“自强”的目的“师夷长技”以求“自强”,是洋务派的共同纲领,就狭义讲,它是洋务运动的基本的内容。从现有资料看,最早提出这一思想并阐述其具体内涵的则是曾国藩。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曾国藩即于186O年12月19日(复陈洋人助剿及采米运津折)中提出:“此次款议虽…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眼见清廷的腐败和国家饱受帝国主义侵略,萌发了图强御侮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于1894年上书李鸿章,请愿清廷革新政治,结果碰壁。他的“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之后,便提出了要救中国危亡,避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的结论(《国父全集》台北 1973年版第63页),旋即赴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召,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唯一的个人政治生命与这一运动同始终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中兴”“自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兴办军事工业、筹办近代海军。李鸿章参加了近代海军建设的全过程,是晚清建设近代海军的实际组织者。关于这方面的功过是非,许多论者、包括台湾以及国外的一些学者已经发表了很多论述。本文仅从他在海军舰船装备建设的买船与造船的一些情况说点看法。一、李鸿章在海军舰船装备建设上从造到实有一个发展过程(一)60年代他积极地倡导了造船制器,但在具体造船行动上持谨…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早在青年时代就关注国家的安危问题,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防观。他主张长江防务是中国国防的重心所在;国防权是一个国家的主权,不容侵犯;要培养国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民的体质,振尚武之精神;以及“另起炉灶”建立“正式的国防军队”,是对中国近代以来“争胜型”国防观的继承与发展。其中体现的自强御侮观念,进化论观念,从经济、科学、文化等看待国防的综合性观念,以及战略视野、世界眼光、对人民作用的强调,说明他是根据中国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看待中国的国防问题的,一些思想观点初步具有了现代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考察了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对法斗争方略的演变。文章认为 ,自 1 881年 1 2月总理衙门上对法“豫筹办法”奏折起 ,至 1 882年 1 0月清政府获悉“法越和约”条约内容止的近一年内 ,清政府以“保护越境”、“屏蔽吾国”为目标 ,外交强硬、军事威慑并用 ,企图达成“消弭衅端”之结局。自 1 883年 1 0月清政府获悉“法越和约”内容后发出上谕起 ,至 1 884年 8月法海军突击福建水师止的 1 0个月间 ,清政府以“保境息民”为目标 ,军事上 ,越境抗击 ,中土守御 ;外交上 ,以“不损国体 ,不贻后患”为原则对法交涉 ,企图达成“保全和局”之结局。自 1 884年 8月下旬清政府对法宣战起 ,至 1 885年 8月清政府发出“和局既定”、“通谕中外”上谕止的一年里 ,清政府以“保全疆土”为目标 ,军事上 ,中国沿海反击 ,越境陆路进攻 ;外交上 ,以不赔款为原则对法交涉。最后 ,军事上实施“乘胜即收”方针 ,外交上进行和谈 ,达成了“弃藩保台”之结局。  相似文献   

9.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施渡桥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奕、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为首的洋务派,开展了以“练兵”、“制器”为中心的“自强”活动。随着这一活动的开展,翻译外国军事著作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由此拓宽了西方军事文化...  相似文献   

10.
雷颐 《政工学刊》2015,(1):90-91
洋务运动是清廷学习西方器物以图自强的一场自救运动,但是清政府有心理障碍,觉得夷狄的东西我们不能用。李鸿章1872年第一次正式提出来,跟恭亲王说要修铁路,他觉得修了铁路对运兵很有好处。恭亲王也觉得应该修,但是阻力太大了,不敢提出来,后来李鸿章提了,结果一片反对之声,谴责他的说他是"汉奸"。但李鸿章有经验,他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建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需要煤,朝廷同意他挖煤。李鸿章后来也没打报告,他挖了煤之后修了一段9.8公里长的铁路。他在上报给朝廷的时候用一些中国人最熟悉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史以清政府遭受海上进攻开幕。百余年间,千年文明古国在任人宰割的屈辱中抗争,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在战败的硝烟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清政府在其苟延残喘的最后几十年中,一度致力于海防建设,李鸿章是其中的主要领导人和实践者。他提出了理论主张,进行了探索尝试,主持建立了近代中国最强的、也是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但如昙花一现。后人评说,晚清海防,成也李鸿章,败也李鸿章。李鸿章的海防思想,是清统治者在“未有之变局”中应付“未遇之强敌”的海防理论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其海防思想产生的条件、内容的变…  相似文献   

12.
雨青 《宁夏科技》2002,(3):90-90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掌管军事、外交、经济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李鸿章也成为国人唾骂的千古罪人。这个历史责任到底是由李鸿章来负还是由清政府来负,还是留给历史学家去研究吧。  相似文献   

13.
1894年4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邀出兵朝鲜“代戡匪乱”。此举招致日本政府的不满,也开始出兵朝鲜“勘乱”,引起了中日外交争端和武力冲突。在英国的斡旋下,6月底,清政府为避免战端,首先提出两国在朝鲜共同撤兵的议案,并递交日本政府进行谈判,但对方却以种种理由搪塞拒绝,使清朝廷陷入苦苦等待。信守外交“公例”:李鸿章掉进了日本人的战争陷阱1894年7月14日下午,日本驻清政府大使小村寿太郎在获悉大岛义昌的混成旅团全部在朝鲜登陆后,便立即禀承日本政府外相陆奥宗光的电令,向清朝廷递交了日本政府照会书。照会书里断然…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创办的一支勇营军队——淮军,在中国近代社会存在近40年,并深为清王朝所倚重。究其原因,除诸种社会历史因素之外,它本身的近代化(或称“西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就淮军近代化问题略抒浅见。淮军的近代化,包括武器装备、组织编制、训练教育等方面,其中以武器装备近代化为先。淮军成军时,一切均仿湘军,武器装备主要为大刀、长矛、小枪(鸟铳)、抬枪、劈山炮等旧式兵器。同治元年八月(1862年9月),淮军进驻上海还不到五个月,李鸿章就已令淮军各营添练洋枪小队,  相似文献   

15.
刘庆 《环球军事》2013,(2):20-22
近日,日本《周刊现代》副主编近藤大介刊文称,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以自己第一届政权时期的外务省外务次官谷内正太郎为中心,努力统筹“自由海洋之弧”新构想。明眼人立刻可以看出,这既代表又一个新名词的诞生,更代表日本外交政策的又一轮调整。究其实质,这更像一个主要针对中国的“遏制之弧”,反映日本这个“海洋国家”的总体心态开始从满怀激情走向空前阴郁。冷战结束以来,日本政府的外交战略构想多如牛毛,几乎每隔一个时期就有新名词出台,让世界看得目不暇接。但这些构想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以地缘政治为基础,以价值观外交为中心,而最终以遏制特定对象为目标。如早在2006年11月,时任第一届安倍政权外相的麻生太郎就在演讲中同时提出了“价值观外交”和“自由与繁荣之弧”概念,企图将欧亚大陆周边所谓“新兴民主主义国家”连成带状。其后,安倍晋三又在此构架下重点推进“四国价值观同盟”或者叫“民主国家联盟”,并在任内取得一定进展。就在去年12月底再次上台执政后,安倍晋三迅速与周边数国元首电话沟通,以实现其“不能仅把眼光盯在双边关系上,要纵观全球,拟定战略”的夙愿。  相似文献   

16.
中日甲午战争,是以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护航舰只及运兵船拉开序幕的。而这次中国舰船在丰岛海面所以受到日本联合舰队的袭击,与李鸿章由海路增兵牙山的决策失误有关。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一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1894年春,朝鲜发生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遂请求清政府派兵“代剿”。6月4日,主持清朝军事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接到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朝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等职。1853年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统抵抗太平军,后入湘军曾国藩幕。1861年组建难军,1862年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后历任署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武英殿大学土、文华殿大学士、两广总督等显职。李鸿章是清廷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主要决策者和推行者之一,对晚清政局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李鸿章自镇压太平军而起家,是晚清洋务运动最主要的首领之一。他自1861年组建难军起,便对筹建近代化军队,采用西法练兵,发展近代军事教育…  相似文献   

18.
晚清著名人物左宗棠(1812--1885),曾伙同曾国藩、李鸿章等血腥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有着历史的污迹。但是,当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趋尖锐并成为主要矛盾时,他能够把对封建君主的忠诚扩展为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坚决主张抗击外国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这是值得称道的。他排除种种阻力,克服重重困难,指挥清军完成了收复新疆的壮举,粉碎了英、俄肢解中国领土的阴谋。他继承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倡导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对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和国防建设作出了积极贡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在《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中写道:“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此话不为夸张。同样,研究近代战争,尤其是十九世纪后三十年的对外交涉和战争,都离不开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外战争中方关键人物之一的李鸿章,他是清政府国防战略的主要制定者。本文仅就其守势战略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20.
徐平 《军事史林》2016,(2):53-55
军旗是一个国家军队的标志,是一支军队的荣誉所在.清朝最初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旗、军旗,水师战船上挂什么旗也没有统一规定.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清政府当时的总理大臣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