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爱 国诗人丘逢甲 ,清朝人 ,祖籍广东 ,出身于台湾望族 ,曾祖时迁居台湾台中彰化县。他 1 4岁考中秀才 ,名列全台第一 ,有“东宁才子”的雅誉。 1 888年中举人 ,1 889年中进士 ,被任为工部主事。因不满于清廷腐败 ,辞官归里 ,先后在台中、台南各书院讲学。甲午战争爆发后 ,他上书朝廷 ,请命督办团练 ,抗击倭寇。甲午战争失败后 ,李鸿章赴马关乞和 ,签订《马关条约》。丘逢甲义愤填膺 ,愤然上书曰 :“如当国者真有弃台之意 ,窃愿举所有义旅共保危疆。”他率抗日将士写下血书 ,力争保卫台湾。1 895年 6月 ,日本侵略军向台北地区发动进攻时 ,丘…  相似文献   

2.
《北洋海军章程》及其军事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10月,清廷制订并正式颁布《北洋海军章程》,这不仅标志着北洋海军的正式成军,而且在晚清军事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现将有关情况分述如下。(一)制订经过1885年,清军在中法战争中又遭失败。战后,清廷总结经验教训说:“上年法人寻衅,迭次开仗,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援应,何至处处牵制。”①由于清廷看到了中国海军的落后,产生了海防建设的紧迫感,于是决定大治水师,要求沿海沿江各省督抚就有关问题确切筹议,迅速具奏。这就是所谓第二次海防大讨论。作为这次讨…  相似文献   

3.
一部清政府降伏台湾郑氏集团,实现两岸统一的《宝岛归清记——清廷降伏台湾郑氏政权》,近日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描写的是清康熙年间,清政府降伏台湾郑氏政权的全部历史过程。公元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荷兰人收复台湾,从此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清康熙元年,郑成功病逝后,其子孙打着恢复明朝的旗号,妄图以台湾为“国”,与清政府隔海对峙,造成中国分裂。清廷与台湾郑氏政权和谈十次未  相似文献   

4.
阅读清代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史料,令我想起一首古诗:“血战救边速,烽火连南天。当须徇忠义,誓死报国恩。”用这首诗评论刘铭传,并不过誉。 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从1885年~1890年(光绪十年~十六年),他是清代的首任台湾巡抚。在有关台湾的史料和典籍中,诸如台湾建省、中法基隆之战、中法淡水之战、月眉山之战、台湾第一条铁路、淡水至福州海底电缆、港水港建设等重大历史事项,都与刘铭传的名字紧密相连。台湾稍有历史知识的人,没有不知道刘铭传的。敢于和帝国主义侵略者血战到底 光绪十年(1884年),法帝国主义在越南得手之后,又图谋占领中国领土台湾。形势危急,清政府派刘铭传以巡抚衔出任台湾军务督办。为迎战侵略者,他向清廷提出了《讲  相似文献   

5.
雷颐 《政工学刊》2015,(1):90-91
洋务运动是清廷学习西方器物以图自强的一场自救运动,但是清政府有心理障碍,觉得夷狄的东西我们不能用。李鸿章1872年第一次正式提出来,跟恭亲王说要修铁路,他觉得修了铁路对运兵很有好处。恭亲王也觉得应该修,但是阻力太大了,不敢提出来,后来李鸿章提了,结果一片反对之声,谴责他的说他是"汉奸"。但李鸿章有经验,他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建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需要煤,朝廷同意他挖煤。李鸿章后来也没打报告,他挖了煤之后修了一段9.8公里长的铁路。他在上报给朝廷的时候用一些中国人最熟悉的  相似文献   

6.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清军在此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战争的最终结局却是清廷屈辱议和,故历来史著教材皆称这场中法战争,是中国“不败而败”与法国“不胜而胜。”笔者认为,综合当时双方的战场的军事形势和战略目的进行客观辨证地认真研究分析,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并非如此了。  相似文献   

7.
1865年(清同治四年)五月,捻军在山东荷泽高楼寨取得令人鼓舞的空前大捷,一举围歼清朝的精悍武装僧格林沁骑兵,捻军战争进入全盛时期。可是,由于组织上的涣散,军事上的流寇主义、盲动主义错误,加上遇到前所未有的强敌,捻军也就从胜利的顶峰跌落下来,走向衰败。清廷得知僧格林沁全军覆灭于高楼寨的败讯以后,为了挽救战争败局,只得再次倚重湘淮军。月底,曾国藩接到赶赴山东剿捻的谕令。仅过一天,又授以钦差大臣,给予重权。清廷一连几个逾令,“急召曾国藩赴难”,可以说是迫不及待,以致“羽书追督相望”。随后,湘、淮军一齐上…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海防问题开始引起一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的关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建立近代海军问题被清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1875年,清廷任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从而拉开了筹建北洋海军的帷幕。 北洋海军始建时,其舰船从阅沪等地抽调(如“镇海”、“操江”两舰分别为闽沪两厂制造),以后主要从英、德两国购买。1875年.李鸿章花费45万两银子从英国购买了4艘炮舰——蚊子船,这批炮舰于  相似文献   

9.
1874年日本侵台深深刺激了清政府,在海防大讨论中清廷大员认识到向西方购买铁甲舰的紧迫性.由于赫德的干扰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廷大员对购买铁甲舰认识的局限,加之清廷财政困窘,致使晚清政府向西方购买铁甲舰的进程跌宕起伏,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0.
1884-1885年中法战争中,法国海军采取“踞地为质”的战略,妄图占领台湾基隆和沪尾(即淡水),以达到向清廷勒索赔款的阴谋。而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基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军事牵制战略,利用基隆附近有利山势地形,扬长避短,与法军展开拉锯战,待机破敌,有利地消耗了法军有生力量,最终取得基沪战役胜利,实现了抗法保台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清同治元年(1862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多次作战的实践中,认识到中国军队军械不精,操练只注重队形即阵法,流于形式,不重实战。鉴于此,他上书清廷,要求派员到德国陆军学院学习洋操。  相似文献   

12.
孙宁 《中国民兵》2020,(5):62-62
“老张,今天有什么新闻?”一到午餐时间,河北省沙河市人武部的食堂就变成了老职工张运生的个人“讲座”。老张自1984年退伍来到人武部,至今已有36个年头。说起老张,他身上的称号可不少,“百事通”“故事王”“张老师”等等,人武部的“前世今生”,他信手拈来;地方上的大事小情,他如数家珍;工作中的经验见闻,他滔滔不绝,人武部的各项业务,他直言利弊、提出意见,历任部长政委都主动让老张担任“评论员”。  相似文献   

13.
1874年面对日本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晚清政府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等海防措施,并由此开始了海防大筹议。之后,在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的极力倡导下,清廷将海防作为与塞防并重的国家防御的另一重要方向,并决定建立北洋、南洋、粤洋三支水师。但由于在统一指挥、造买船经费不足等管理方面的缺陷以及陆权至上等各种守旧思想的影响下,最终导致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惨剧,也标志着晚清海防战略不可逆转的败局。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晚清政府在特有历史危机背景下进行海防战略的选择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教训,对于我们加强海权战略管理、解决复杂多变的海权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作为洋务派的首领,集清廷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  相似文献   

15.
“牡丹社事件”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一件大事。事件极大震动了清王朝,清政府一再声明其保卫台湾领土主权的政治立场,同时调兵遣将,加强台湾武备,推行“开山抚番”方略,构筑防御体系,遏制日军进攻。此外,清廷也力图谋求外交途径解决中日争端。1874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专条》,虽保全台湾领土主权,但也造成了严重后果,对中、日两国的发展及其后中日关系走向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锋 《当代海军》2006,(5):73-74
中国近代史上的海军陆战队,最早始自清末。1909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出国考察期间,受到外国海军陆上部队的启发,于1910年4月上奏朝廷:“查英国有海军警备队之制,平时保卫本国海疆,以补陆军所不逮;战时占据要地,以助海军之进攻;而整饬舰队纪律等事,亦归管理。中国从前办理海军,尚缺此项制度,现拟采用其制”。清廷批准了他的奏章,随后即在烟台东山组建了海军官卫队。以旗人博顺为统带(团长),邱振武为教练官,编成步兵1个营,炮兵1个营,马队1个队。这就是中国近代海军陆战队的雏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警卫队一部分人员自行散去,剩  相似文献   

17.
众 所周知 ,“海权论”是由美国海军历史学家马汉创立的。他在 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成为世界列强的“海军圣典”。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被称之为“2 0世纪的马汉” ,他在 1976年出版的《国家海权》一书成为“海权论”的又一经典之作。在中国 ,孙中山最早提出“海权”问题 ,他在 1919年撰写的《“战后太平洋问题”序》一文中曾指出 :“争太平洋之海权 ,即争中国门户权耳……人方以我为争 ,我岂能付之不知不问乎 ?”但是 ,由于受“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束缚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在“海权论”研究领域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在…  相似文献   

18.
提起河南省汝南县人武部部长司国建,人都说他有股子“痴”劲,说他“痴”,是因为他在武装战线上辛苦耕耘了25个春秋。他曾多次立功受奖,去年被济南军区评为“从事武装工作二十年以上先进个人”。 1970年,司国建由上蔡县中队调到该县人武部当参谋,11年后,他又  相似文献   

19.
1 8 74年 ,日侵台事件引发了清廷的海防大筹议。不久后 ,北洋海军在李鸿章的主持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1 879年 ,日废琉球的刺激 ,使清廷真正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清廷也终于决心购置铁甲船 ,切实筹建海防。北洋海军也因此得以较大发展。而 1 886年的长崎事件 ,使日本深受刺激 ,其国内迅速掀起海洋扩张热 ,大力扩张海军。同期的北洋舰队在实力上仍然保持了对日本海军的优势 ,但其发展步幅已开始落后于日本。 1 891年 ,北洋舰队应邀访日。又一次深受刺激的日本 ,举国上下以超过北洋舰队为目标 ,倾全力大治海军。日本海军实力迅速增强并在甲午海战中歼灭北洋舰队。  相似文献   

20.
1 烟台,古称芝罘,扼黄渤间要冲,镇京畿之门户,为我国北方重要商埠和海防要塞。烟台东山,阜缓峦青,宛若一只探海的绿凤凰,其钟灵敏秀之气,自古为学人所重。于是,当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败后,欲谋“重整海军而先求海军人才”时,便把战后建立的第一所正规海军学校设立在这里。这所当时名称“烟台海军学堂”、后来发展为清末民初四大海军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