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更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有机融合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汤丽娟  李晓 《中国军转民》2023,(18):128-130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发展的伟大结晶,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流传百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既可以丰富思政的教学内容,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出发,对二者结合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使之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前的时代背景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的迫切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表明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上既要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二者有机联系起来。二者的结合不仅有现实基础作前提,也有理论渊源作依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之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来源。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其现实性和价值性需要用实践来证明,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进导向,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为主要依托,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践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上新理念的实践主题,二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新空间。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唯物史观表明了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激活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活力、阐释了社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性位置、以唯物史观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何以可能,是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的新主题。  相似文献   

5.
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既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又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民族文化背景。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蕴含广博的德育资源。“微德育”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进行德育工作的创新手段,将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南疆高校“微德育”,对于推进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强化德育的实效性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前进的动力。所以,作为如此强大的一种精神力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积极地加强文化建设。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句话,蕴涵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性社会中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依托。这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军人精神家园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聚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我们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互作用间的内在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将两者内在逻辑中的核心要素有机整合,融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之中,不断探索具有实践意义的创新路径,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以及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扬文化光辉、提供文化力量、夯实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倡导的“仁义”、“和合”、“求同”等思想,对部队提倡的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拥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我国来说,必须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当代军人的心理、性格和习惯的深远影响,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纯洁和谐内部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兵团建设》2007,(11):101-1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  相似文献   

11.
我军政治工作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各层次的传统文化均可对我军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供有益借鉴。新形势下应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和相关理论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2.
周瑾 《中国军转民》2024,(4):186-18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既能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思政课堂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思政课程开展提供了民族沃土。然而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师资队伍素质不足、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和融入环境协调性不足的问题,为此应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开发教育资源和家校社协同发展对策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中,延安精神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精神符号。它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中共党员和广大群众对于理想和信仰的坚定追求,展示了高度的集体责任和牺牲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凝练,其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和合”和“生生不息”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深入挖掘延安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并探讨这种逻辑联系在当下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更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面对全球化对文化的巨大冲击与影响,中华民族要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发展壮大自己,就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要善于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再创造,从而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特点结合起来;要积极倡导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平等交流与融合,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抓住全球化的文化发展机遇,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我国文化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政治方略和目标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6.
党史文化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积极传承的基础上,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成为践行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先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发展的实践中极具活力与价值的部分。在贯彻强军目标的进程中积极整合和挖掘党史文化资源,可以为深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文化革命”一词是列宁在晚年提出的,在中国的实践可以追溯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文化革命”在中国的实践不仅没能达到其原本的目标,反而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文化革命”到“文化建没”,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吸收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现代文化,同时学习借鉴团外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8.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网上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不到位的矛盾还较突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繁荣发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任务繁重而紧迫。是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我国互联网在加快发展转型:信息传播形式由文字为主向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态延伸,应用领域由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服务模式由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就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导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家领导人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为人民而服务,最终的成果也由人民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创新发展与贴近实际相结合、服务群众与引领群众相贴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路径,最终建设好社会主义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20.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用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国家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些研究表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其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实现我国优秀传统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资源的实践进行研究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