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桂珍  章岩 《环球军事》2014,(21):42-44
今年10月7日是印尼建军69周年纪念日,本月底即将卸任的印尼总统苏西洛在这一天的节日重头戏大阅兵开始之前自信满满地说,在其执政10年间,印尼政府投入超过100万亿印尼盾(约81.97亿美元)来落实武器系统和其他设备的现代化,“印尼能够成为亚洲之虎”。此言的确不虚,过去十年中,这位印尼历史上首位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带领印尼走出亚洲经济危机的阴影,控制动荡局面,走上复苏之路。但印尼的“底气”与“软肋”也决定了,亚洲之虎的道路依然崎岖坎坷。  相似文献   

2.
安吉实干之功 做基础产业耐得住寂寞的本性 回顾发展历程.总经理冉兴说得最多的是.“做基础产业的人,要耐得住寂寞。投机,不是做基础产业人的血性”。  相似文献   

3.
印尼曾经因为“人权问题”而遭到美国的大力制裁,但自从“9·11”后却又成为美国竭力争取的“反恐盟友”候选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幕后安排,印尼与美国的军事关系近来呈现出引人注目的变化。5月25日,美国总统布什与到访的印尼总统苏西洛举行会谈后对媒体说,美国与印尼将逐步实现军事关系正常化。然而就在次日,印尼国内便又传出可能遭受新一轮恐怖袭击的消息。短短两天后,印尼中部苏拉威西岛一个农产品集市真的接连发生两起爆炸事件,造成数十人伤亡。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的反恐背景下,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兵越来越不好带了!”这是不少基层带兵人的感叹。古人云:“为将之道,必先治其心,治心才能促行。”如果带兵人仅靠一时“虎气”来带兵,虽然能“镇人”一阵,却不能让人“受用”一辈子。治心才是带兵之法,管兵之术,带兵人带兵的关键是要带好“心”,也贵在带好“心”,只有把战士的“心”带住了,才能把战士凝聚起来,才能“打得赢”和“不变质”。那么,带兵者如何才能带好“心”呢?  相似文献   

5.
善饮寂寞     
诗仙李白曾有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句诗,在我理解:寂寞如酒,初饮苦涩,而后绵香,唯有善饮寂寞之酒的人,方可成就伟业,谓之圣贤。  相似文献   

6.
我们目前还未走出社会转型期,客观上社会的变化处于进行之中,无确定的“规范”和“秩序”,主观上人们的主体素质又有一定的差距,认识“滞后”,于是一时出现道德行为的“失范”和道德观念的盲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道德建设高度重视.针对当前道德发展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我认为在道德建设方面尤其需要强调以下三个基础性的,也是以往比较薄弱的环节:一、注重道德人格塑造这里“道德人格”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  相似文献   

7.
有一则流传甚广的笑话,说的是几个国家的酒商比谁的酒劲大,结尾是一只喝了酒的小老鼠返回洞中,出来时肩上扛着把“刀”,仰头大喊:“你们快说,刚才那只猫呢?”老鼠的表现让人忍俊不禁,但老鼠缘何如此“大胆”,敢向他的天敌——“猫”实施挑战呢?显然,根源在于“酒”,才使鼠胆包天、鼠脑膨胀、“鼠智”丧失,逞得一时之勇,却把自己送上了小命难保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期,德国曾出现一支震惊世界的陆军少年师,其作战之勇猛,伤亡之惨重,结局之凄凉,在孩子兵参与战争的历史上绝无仅有。这个师即党卫军第12装甲师,正式名称叫“希特勒少年师”,别名“婴儿师”。  相似文献   

9.
说“忍”     
心字头上一把刀——忍。几千年来从封建士大夫、历代文人学士到被称为芸芸众生的普通老百姓,都视“忍”为君子的胸襟气量,是解脱烦恼的方法。《增广贤文》有言:“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但是,这里也具有两面性,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质,……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了,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片红色热土。也是一片赤贫的土地。 几年前,河南省夏邑县有30万人处在贫困线下,30%的乡(镇)政府财政赤字。“老区百姓不脱贫,人民军队有责任”。1997年冬,县人武部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决定:“加大力度扶贫!” 人武部一声号令,人武系统3天凑齐了5万元捐款。当他们满怀希望地将捐款送达5个乡(镇)时却傻了眼:“这只是杯水车薪一时之计啊!”心急火燎的人武部领导又提出了“要致富,上项目”的口号,动员全县民兵轰轰烈烈急速上马100多个养殖项目,然而最终因技术跟不上趟,若干资金都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11.
麦家 《政工学刊》2014,(4):94-94
都认为,寂寞是由于想做事而无事可做,想说话而无人与说,想改变自身所处的这一种境况而又改变不了。是的,以上基本就是寂寞的定义了。寂寞是对人性的缓慢的破坏。寂寞相对于人的心灵,好比某些容易生锈的金属。某次和大学生们对话时被问:“阅读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我回答了几条,最后一条是——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地抵抗寂寞的能力。他们笑。我看出他们皆不以为然。是啊,他们都那么年轻,大学又是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云集的地方,一间寝室住六名同学,寂寞沾不上他们的边啊!但我同时看出,其实他们中某些人内心深处别提有多寂寞。  相似文献   

12.
带兵·带心     
“现在的兵越来越不好带了 !”这是不少基层带兵人的感叹。古人云 :“为将之道 ,必先治其心 ,治心才能促行。”如果带兵人仅靠一时“虎气”来带兵 ,虽然能“镇人”一阵 ,却不能让人“受用”一辈子。治心才是带兵之法 ,管兵之术。带兵人带兵的关键是要带好“心” ,也贵在带好“心” ,只有把战士的“心”带住了 ,才能把战士凝聚起来 ,才能“打得赢”和“不变质”。那么 ,带兵者如何才能带好“心”呢 ?深入兵中知兵心。知兵是带好兵的基础和前提。要了解兵心 ,带兵人就必须放下架子 ,深入兵中和兵打成一片 ,与兵同吃 ,同住 ,同劳动 ,同训练 ,同…  相似文献   

13.
咀嚼孤独     
孤独并不仅仅意味着寂寞、凄凉和伤感,它也是安逸、宁静和悠然。生活需要轰轰烈烈、五光十色,但也离不开“一池秋水”般的清静、平淡。拥有一份孤独,就能在静谧中默默荡涤世间纷杂的尘埃,在心中找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拥有一份孤独,就能在尘世喧嚣中抚慰身心的疲惫与...  相似文献   

14.
5月19日,印尼政府军开始对亚齐分离主义组织“亚独”盘踞的地区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进行空中和地面打击。据来自亚齐的消息,印尼军方出动战斗机,对距亚齐首府仅20公里的大亚齐区科特-库恩山区的“亚独”基地发射了导弹。同时,印尼政府军还出动了6架大型军用运输机向这一地区空投了500余名伞兵。 印尼武装力量由陆、海、空三军和警察组成。1999年初因警察从军队中分离,印尼武装部队更名为印尼国民军。1945年,1946年和1949年印尼先后建立陆、海、空军。印尼实行征兵制,现役部队约29.7万人,其中陆军约23万人,海军4万人(包括  相似文献   

15.
著名作家姚雪垠有一则座右铭:耐得寂寞,勤学苦练.他还对这一座右铭作了耐人寻味的注脚:“我们有许多研究学术的,搞创作的,吃亏在不能耐得寂寞,总是怕别人忘记了他.由于耐不得寂寞,就不能深入地做学问.不能勤学苦练.他不知道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里.姚雪垠虽然讲的是研究学术和搞创作,然而,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相似文献   

16.
“纵有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三峡的山峻,那雄奇的伟岸,柱地擎天的大山,铸就了巴山人如钢似铁的脊梁和博大胸怀;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三峡的水险,那吐纳万古,奔腾不息的江水,孕育了巴山人雄视天下不屈不挠的豪迈气慨。 湖北省秭归县人武部“一班人”,挺起大山一般的脊梁,用自己的心血和双手,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地上,10年艰苦创业,铸就辉煌业绩。  相似文献   

17.
逝接介绍著名作家姚雪垠的一篇文章,感受颇深。姚老一生走过了89个春秋,从事创作达70余年,撰写了65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在总结人生经历时,姚老把成功归结于“耐得寂寞,勤学苦练”八个字。他说:“耐得寂寞的目的,是为了勤学苦练。耐得寂寞的人,就能勤学苦练,从而作出成绩来。这样,人们就会承认他、记住他。相反,耐不得寂寞的人,就会心存浮躁,哗众取宠,热衷于出风头、赶时髦。这样的人就不可能坐下来刻苦学习,更谈不上埋头钻研,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绩,当然也就不可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姚老用自己的人生经历阐述了耐得寂寞与学习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涉重洋,跨赤道,1995年8月,我海军航空兵9666号舰载直升机随舰艇编队,对素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尼进行了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在有21个国家海军参加的’95印尼国际舰队检阅”活动中,中国舰载机奋翼海天,一展雄姿,为祖国赢得了崇高荣誉,也给世界各国海军和印尼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1873年,荷兰对亚齐宣战并人侵亚齐。 1942年,日本入侵印尼。 1945年8月17日,印尼宣告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1953年,亚齐宣布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随后与印尼政府爆发了4年的冲突。 1959年,印尼政府给予亚齐“特别领土”地位,允许亚齐在宗教/教育和文化事务上实行自治。  相似文献   

20.
“德”与“得”音同形近,但字义相差甚大。“德”即道德、品行、素养、修养。人的品德至关重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今天,“德”的分量不可小视。“得”是获取、占有、达到之意。正当劳动所得,无可非议值得尊敬,可怕可憎的是非法所得。作为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自律之心,明白“德”与“得”的区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样计算“德”与“得”这个人生道德能量的转换:“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