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网络雷达实现了有源与无源探测一体化及雷达情报与电子对抗情报一体化,具有良好的目标定位跟踪性能。首先分析了网络雷达工作在有源无源一体模式的目标定位原理及定位的CRLB,并通过仿真说明了网络雷达的定位优势。然后根据网络雷达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状态和属性联合最近邻的数据关联算法,该算法合理地利用了目标的电子属性信息(如载频、重频、脉宽和脉内特征等)。对小角度交叉运动目标进行了跟踪仿真试验,该算法得到了很好的关联跟踪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作战过程中雷达的开机时间,采用了ESM辅助的方法。在雷达关机条件下,利用多平台ESM对目标进行定位;当雷达开机时,采用雷达/ESM联合定位。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椭球模型的多平台ESM交叉定位算法,其次分析了雷达/ESM联合定位算法。通过仿真实验分析,这两种算法具有很高的定位精度;并分析了测量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该算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对载机雷达被干扰或无源探测系统定位精度有限条件下空空导弹无法正常发射和制导攻击辐射源目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战斗机机载无源雷达与机载远程反辐射导弹组网协同测时差定位策略。建立了机弹协同测时差无源定位算法及精度分析模型,对单纯采用时差定位误差较大的情况,引入了修正增益卡尔曼滤波算法提高系统预测精度。经过仿真验证,引入滤波器后系统的定位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可以对预警飞机等高价值电磁辐射目标远距离精确定位,为对辐射源进行打击和干扰提供了重要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4.
多站多目标交叉定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叉定位是一种利用多站角度信息进行解算获得目标距离信息的方法,利用双站即可完成对目标的三维定位.但在多站多目标情况下,该方法存在虚假定位问题,且此时的误差分布特性和定位精度较差.提出一种基于最小距离门限判决的多雷达站多目标交叉定位假点剔除算法,并利用目标的冗余信息进行数据融合,以改善雷达交叉定位系统中交叉定位误差分布特...  相似文献   

5.
自卫噪声干扰条件下,制导雷达失去距离信息,无法完成对目标的跟踪任务.双站无源交叉定位是对抗自卫噪声干扰的一种常用手段,但存在计算量大、信息传输延时大等问题.提出双站序贯滤波方法克服交叉定位存在的不足,证明了序贯滤波的可观测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提出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无源定位技术,可对无法发射无线信号的目标进行定位。在许多实际的定位场景中可通过粗定位或目标历史位置信息获取目标位置的先验知识。利用目标位置先验知识可促进定位精度的提升,但实际中获取的先验知识通常是不完整的或包含错误信息。为有效利用此类部分有误的先验知识,提出了基于有误先验融合的无源多目标定位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利用部分有误先验知识中的有用信息提升定位性能。  相似文献   

7.
双基地两坐标雷达空间目标定位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双基地雷达单独使用发射/接收站(T/R站)的目标斜距和方位角信息或接收站(R站)的目标距离和方位角信息分别对空中目标的二维定位算法,并给出了定位精度的分析方法。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讨论了算法的定位性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时差定位无源雷达战场目标模拟问题,构建了基于虚拟长基线布站和运动目标信源的时差控制模型,设计的新型时差调制模式,可满足时差信号生成设备的时差范围和精度要求,突破了时差定位无源雷达零基线状态无法定位的技术难题。基于该模型的战场目标模拟系统,实现了携有高精度时差信息的多路射频信号输出,能够为该类装备日常操作演练提供电磁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9.
采用捷联惯导系统的空地反辐射导弹在攻击过程中,容易因敌雷达突然关机而丢失目标,针对此问题,研究了新的抗目标雷达关机制导方法,该方法将修正极坐标系下的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在修正协方差扩展卡尔曼滤波(MVEKF)算法应用于目标雷达被动定位。仿真结果表明,与EKF算法相比,MVEKF算法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滤波方法,可以用于解决空地反辐射导弹对目标雷达的被动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解决密集杂波环境中多目标跟踪的数据关联算法主要是基于目标的距离特征。由于利用的信息有限,容易导致目标的误跟和失跟。提出一种基于目标多特征信息的数据关联算法,将目标的距离特征、方位特征和雷达散射截面积特征进行模糊信息融合,实现对雷达目标的关联。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辐射式雷达目标回波模拟,其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支持雷达全系统进行试验或训练的目标环境。针对搜索雷达,提出了基于旁瓣注入的辐射式雷达目标回波模拟方法,即对回波模拟设备接收存储的雷达射频信号进行辐射时机控制、功率调制和频率调制,以形成模拟回波并从雷达天线旁瓣注入雷达。该方法不但能够模拟目标径向运动,而且能够模拟目标在一定方位范围内的切向运动,适用于外场条件下的雷达模拟试验。最后以某型搜索雷达为例,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系统中目标检测模块的DSP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雷达目标检测系统的硬件结构和基于该平台的雷达目标检测方法在DSP上的实现。外场实验表明 ,该系统能与多种类型雷达对接 ,实现雷达目标自动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标高度是空海目标分类的重要特征.机载雷达测高精度不高,特别是对远距离目标的测高精度更差,因而利用机载雷达提供的高度信息进行空海目标分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能有效地利用机载雷达提供的高度信息进行空海目标分类,提出了一种基于卡方分布参数检验的多门限空海目标分类方法.首先,基于假设检验的思想,给出了空海目标分类判别函数,并采用了多门限决策方式;然后,结合统计理论给出了各门限的设置,并对算法进行了仿真;最后,讨论了该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IMM-EKF雷达与红外序贯滤波跟踪机动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达与红外数据融合能够实现信息互补,改善对目标的跟踪、识别以及提高系统的生存能力.为了解决空中目标高速机动时,单一模型的雷达/红外序贯滤波跟踪发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序贯滤波和交互多模型的雷达/红外融合跟踪机动目标的方法,通过在雷达与红外序贯滤波融合中引入交互多模型来跟踪机动目标.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基于最优数据压缩的雷达与红外传感器融合跟踪机动目标相比,跟踪精度明显提高,是一种雷达与红外传感器融合跟踪机动目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具有分布孔径结构的MIMO雷达系统,建立了能描述空域和时域不确定性的目标子空间模型,即多维信号模型,并利用不变原理给出了这种MIMO雷达系统的最大不变检验统计量以及几种子空间检测器。对这些检测器性能的研究表明,目标子空间的维数以及各维上目标功率分布的均匀性对MIMO雷达系统的检测性能都有较大影响;与具有相同天线尺寸的相控阵雷达相比,在角闪烁目标的检测问题中,MIMO雷达系统除了具有非相参积累增益的优势以外,还具有较强的主瓣杂波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有源诱饵的极化鉴别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全极化测量体制雷达,研究了有源诱饵等欺骗性电子干扰的鉴别问题。首先详细分析了干扰机天线为圆极化和线极化两种典型情况下有源诱饵的极化特性,探讨了雷达目标的极化散射特性;而后提出了能够有效表征有源诱饵和雷达目标极化特性之间差异的参量———共交极化比及其峰值、聚类中心等概念和定义,并设计了有源诱饵的极化鉴别算法;最后,结合实测数据,计算机仿真实验表明鉴别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雷达对地面目标的搜索效能是直升机对地作战效能评估的基础,建立雷达对地面目标搜索的数学模型,并分析几个因素对发现目标概率的影响,以及提高目标发现概率的方法,进而提高直升机的作战效能.模型有效地提高了雷达探测地面目标效能评估的准确性,对于指挥决策部门和设计单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ESM量测间歇下雷达/ESM协同跟踪与辐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作战飞机目标跟踪过程中的雷达辐射,提出了一种ESM间歇量测情况下的机载雷达/ESM协同跟踪与辐射控制方法.采用基于IMM-EKF的雷达/ESM序贯滤波算法对目标进行滤波跟踪,利用跟踪过程中的预测协方差与预定门限进行比较控制雷达辐射,并给出了不同ESM间歇时间、控制门限与雷达辐射时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提升作战飞机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对非平稳信号分析和处理的小波分析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雷达目标特性分析领域,大功率单脉冲雷达作为我国航天测控网当中的主干设备,具有一定的目标特性识别能力。主要针对目前靶场的现有装备,讨论了基于小波理论的单脉冲雷达空间目标RCS特性测量,并对窄带低分辨率雷达在未来空间目标识别中发挥其作用谈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舰艇隐身对反舰导弹末制导 雷达目标截获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法国海军的拉菲特级隐身舰为典型对象,就水面舰艇目前的隐身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和计算了典型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对隐身舰艇的检测概率和理想状态下对隐身舰艇的截获概率。指出在反舰导弹的攻击过程中,如果能够保证末制导雷达对目标的多次捕捉,舰艇隐身的效果将被抵销;隐身舰艇利用电子干扰产生假目标将可以抑制末制导雷达对真实目标的捕捉。因此,反舰导弹及其末制导雷达要对付舰艇隐身,其关键不是采用新体制雷达来提高检测能力,而在于提高现体制末制导雷达的目标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