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7日,印度继4月12日后,再次成功试射了射程达3500公里的烈火-Ⅲ中程弹道导弹。此举表明,印度目前的弹道导弹发展正全力向中远程,特别是“洲际”型发展。  相似文献   

2.
弹道导弹是—类先沿有制导火箭动力弹道上升、再沿自由抛物体弹道飞行的导弹。按作战任务可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前者载核弹头,主要用于打击各种战略目标;后者载常规弹头或核弹头,用于打击各种战役战术纵深目标和部分战略目标。按射程通常分为洲际弹道导弹(大于8000公里)、远程弹道导弹(大于4000公里)、中程弹道导弹(大于1000公里)和近程弹道导弹(小于100公里)。弹道导弹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V-2导弹。至1995年,已有34个国家和地区装备弹道导弹,其中22  相似文献   

3.
江兆涛 《环球军事》2009,(20):12-14
9月17日,美总统奥巴马出人意料地向外界宣布,将停止执行乔治·布什政府时期制定的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并提出新的四阶段替代计划,将部署在欧洲的导弹防御系统着眼于防范伊朗的洲际弹道导弹这一潜在威胁,调整为针对伊朗的短程和中程弹道导弹这一现实威胁,以“标准-3”型拦截导弹代替此前的陆基高空拦截导弹作为主要的拦截手段。  相似文献   

4.
朝鲜国家媒体12日上午宣布该国成功将一颗卫星送入轨道,今国际社会一片哗然,而就在数日之前朝鲜方面还表示受技术困难影响,其卫星发射时间推迟至12月底。当天上午10点左右,日本和韩国官方证实了这一消息,运载火箭三级均预期脱落,没有对任何邻国构成伤害。此次朝鲜射星受到的国际社会广泛谴责中,美国尤其强烈。美国政府及其地区盟国认为朝鲜以射星之名测试技术,最终使之具备为弹道导弹加装核弹头的能力。他们还谴责平壤政府把资金浪费在测试昂贵武器上。此前,朝鲜曾于今年早些时候试射卫星,但并未进入轨道。朝鲜还曾分别于1998年、2006年和2009年射星失败。国际社会将如何回应?从短期来看,日本和韩国安全官员将召开“紧急情况”会议讨论此次朝鲜射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紧急情况?”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分析家维克多·D·查和艾伦·金撰文称:成功的试射将唤醒朝鲜对美国本土直接威胁的忧惧,会成为奥巴马政府面临的首要国家安全问题。然而,射星本身对朝鲜近期能力有何暗示仍然不清楚,但人们有理由怀疑其意味着情况严重。当然,在咖啡厅里悠闲的聊天或打电话的首尔市民对此并不是特别关注。这可能很容易解释。在一份被广泛引述的报告中,核扩散分析师马库斯.席勒和罗伯特·H·施穆克尔揭露称,在今年早些时候的金日成诞辰百年阅兵式期间,朝鲜使用了假导弹。施穆克尔暗示称,朝鲜永远不可能生产出真正的洲际弹道导弹(美国称朝鲜正在测试洲际弹道导弹),因为对于贫穷而孤立的朝鲜而言,该项目需要的投入过多。  相似文献   

5.
举动     
《环球军事》2009,(21):4-5
俄战略火箭兵12月开始换装新型洲际弹道导弹 俄罗斯战略火箭兵司令施瓦琴科10月12日在莫斯科郊区向媒体宣布,俄战略火箭兵将于今年12月开始换装RS-24新型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施瓦琴科说,RS24新型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将加强俄战略火箭兵的作战打击能力,并将与已经装备部队的“白杨-M”单弹头洲际弹道导弹一起,成为俄战略火箭兵的主要战略核打击武器。据悉,首次开始换装的将是部署在俄伊万诺沃州的捷伊科沃导弹部队。  相似文献   

6.
魏岳江 《国防科技》2003,(10):33-34
据透露,俄军导弹战略部队的第五个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团将于年底前编入俄军“塔提什切诺”师,并开始执行战斗任务,成为又拊美国NMD的克星。一、白杨-M锻造俄军核打击坚实盾牌 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是俄罗斯于20世纪90年代采用最先进技术研制成功的新型战略导弹,具有机动能力强、命中精度高、飞行速度快、不易被探测的先进性能。俄  相似文献   

7.
《当代海军》2009,(11):4-4
俄罗斯战略火箭兵司令施瓦琴科10月12日在莫斯科郊区向媒体宣布,俄战略火箭兵将于今年12月开始换装RS-24新型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和远程战略轰炸机组成了俄罗斯战略核威慑力量的“三叉戟”。俄罗斯战略火箭兵近年来在积极列装“白杨-M”和“雅尔斯”(白杨-M的改进型)系统的同时,也在秘密进行着新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试验工作。俄战略火箭兵司令卡拉卡耶夫日前表示,俄新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将在不久的将来取代“白杨-M”和“雅尔斯”导弹系统,成为俄战略核力量的中坚。新一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暂定名为一“前卫”。  相似文献   

9.
臧兴震 《军事史林》2010,(12):35-35
2010年7月10日,法国国防部发表声明,称法国M51新型潜射弹道导弹当日成功完成了从“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可畏”号上进行的水下发射试验,验证了该艇在作战条件下发射M51导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因韩国面临朝鲜弹道导弹威胁不断升级,近年来韩国开始构建独立的“韩国导弹防御系统”(KAMD)。该系统为末段低层防御系统,可防御朝鲜的中近程弹道导弹,计划于2012年投入使用。同时,美国承诺通过建设包括韩国在内的导弹防御体系等手段向韩国提供“扩展威慑力”,如使用美军带有“标准”-3导弹的“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拦截朝鲜导弹。  相似文献   

11.
新的反弹道导弹末段防御系统将于明年初在夸贾林岛跟踪洲际弹道导弹目标。华盛顿通讯——美国计划试验一种新的与光学探测装置连用的弹道导弹防御雷达系统,用以保护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场。预计这种反弹道导弹系统,将是80年代用于保护MX高级洲际弹道导弹的一种机动防御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2月25日一天,俄罗斯接连发射两枚弹道导弹,其中包括从位于巴伦支海水域的“图拉”号核潜艇上发射一枚RSM-54(北约代号SS-N-23“轻舟”)潜射弹道导弹,以及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一枚RS-24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发射都取得了成功。俄罗斯最近表示,在2008年将至少试射11次洲际导弹,2009年后的试射频度将在此基础上再增加1倍,从而”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俄罗斯核威慑力量都不被削弱”。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0月1日,军旗猎猎,步伐铿锵。当第二炮兵4个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龙的威严和力量也展示在世界面前。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决定研制战略弹道导弹,从仿制液体燃料近程弹道导弹起步,相继研制成功液体燃料中近程、中程、中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和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并陆续装备部队。弹道导弹的定义是用来打击敌方政  相似文献   

14.
周伟  丁健  王慧 《国防》2011,(6):72-75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国正在建设中的战略武器系统之一。尽管目前该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建设进度不一,但总体上系统已形成一定的战术弹道导弹拦截能力和初步的洲际弹道导弹拦截能力。同时,自从奥巴马政府2009年9月宣布调整欧洲导弹防御系统部署计划,特别是2010年2月发布《弹道导弹防御评估报告》以来,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在防御范围、发展原则、发展途径、部署方式和拦截手段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知远 《现代军事》2010,(5):32-32
伊朗2010年2月3日所展示的新型火箭令全世界的防务观察人士都大吃一惊。人们原本认为伊朗会对其现有的助推器进行改进,而不是这种超大型且能够发展成为洲际弹道导弹全新设计。  相似文献   

16.
张莹 《军事文摘》2023,(5):15-20
<正>自从印度在1998年进行核试验以来,印度弹道导弹技术研究重点一直是加强核威慑态势和制定核战略。多年来,印度采取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技术共用的发展思路,从单级液体近程弹道导弹起步,跨越了液体、固体中程、中远程和液体洲际弹道导弹,致力于发展核能力巡航导弹,努力实现海基威慑,不断加速整个弹道导弹装备体系的发展进程,以实现三位一体的打击能力。  相似文献   

17.
M51潜射型洲际弹道导弹是法国正在研发的最新一代核导弹,其战斗部可以安装一枚或多枚分导式核弹头,预计2010年首先服役于第4艘凯旋级核潜艇——“可畏”号上。作为法国M系列核导弹的最新成员,M51导弹拥有更加灵活的机动性、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是法国力图保持其21世纪核武领先优势的重磅“撒手锏”。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弹道导弹发展十分活跃,亚太更是世界上弹道导弹发展的热点地区。2014年,俄罗斯持续进行弹道导弹现代化建设,加速更新换代;印度多次试射中远程弹道导弹,"三位一体"核力量建设初具规模;朝鲜和韩国都在积极改进弹道导弹,以提升远程打击能力和搭载核弹头能力;日本也致力于洲际弹道导弹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19.
葛祥  李京进 《环球军事》2010,(22):44-45
10月29日凌晨,俄海军“德米特里·东斯科伊”号导弹核潜艇从白海水域成功发射了“布拉瓦”海基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在预定时间内到达位于堪察加的库拉试验场。此前的28日,俄罗斯还先后试射了包括“白杨-M”在内的3枚洲际弹道导弹,全部命中目标。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中国成功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有美国媒体称这是针对美国洲际弹道导弹的“亮剑行动”。孰不知,早在40多年前,美国就以“中国发展远程弹道导弹”为借口,启动了一套代号“卫兵”的导弹防御计划,其声势之大不比后来里根政府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差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