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正>建立和完善军转民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对于实现军转民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军转民项目运营效率、降低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军转民项目管理中,必须把评价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借鉴西方国家绩效评价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军转民项目运作的实际情况,逐步构建起科学高效、整体协调、完善配套的军转民项目绩效评价机制。一、确定全面的评价内容(一)评价内容要涉及军转民项目全寿命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在按生产要素为标准的军转民分类研究中,作者已将军转民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生产信息、科技教育这七个主要方面加以分类研究,并得出了在当前我国新军事变革、国防工业市场化、国防企业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技术仍然是军转民股权分置改革、军工企业上市融资、军工企业引入私营资本等军转民热点现象背后的推进剂、加速剂,决定了军转民企业在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中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这一结论。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以技术军转民为中心,  相似文献   

3.
根据建立军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的原则和国家国有资产宏观管理运营体系的框架,对军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的基本构想是;最高层次上,总后勤部成立军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中间层次上,构造军队企业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在基层,着力构筑军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4.
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是我国初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新体制后,中央对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十一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军民互动合作是从机制上实现寓军于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实施“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方针时期。由于可以依托70年代以来形成的国际政治多极化格局,大幅度压缩国防开支,这一阶段的军民结合主要表现为军转民。军转民方针强调的是“以民养军”,即通过军工企业转产…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下属军转民企业,四川艺精技术开发总公司按照《国防科技工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思路,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机制”为目标,五年来,军转民工作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着力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企业产值由4800万元增长到1.4亿元,不仅扭转了年年亏损的局面,而且累计获利2000余万元,实现了军转民工作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改制步伐由于历史原因,四川艺精技术开发总公司(简称艺精总公司,下同)的产业布局以及资产…  相似文献   

6.
"军转民"也要改革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工业的“军转民”是指军事工业由军事专用性的科研生产转向军民结合性(或兼容性、两用性)科研生产的一种特定运行机制。军转民的必然结果是军民一体化。由于对军转民认识上的偏差,加上实践中出现的某些失误,中国军事工业的军转民存在不少缺陷。面对步履维艰的中国军事工业,只有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为了有效地促进中国军事工业的军转民,发挥中国军事工业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在国家军事订货制度、企业制度、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中国军事工业军转民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工业的“军转民”是指军事工业由军事专用性的科研生产转向军民结合性(或兼容性、两用性)科研生产的一种特定运行机制。军转民的必然结果是军民一体化。由于对军转民认识上的偏差,加上实践中出现的某些失误,中国军事工业的军转民存在不少缺陷。面对步履维艰的中国军事工业,只有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为了有效地促进中国军事工业的军转民,发挥中国军事工业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在国家军事订货制度、企业制度、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正>充分发挥政府在"军转民、民参军"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提高战略规划的融合度和建立顶层协调机制,促进"军转民、民参军"深入发展,首先就要对"军转民、民参军"能力进行评估。对此,需要根据"军转民、民参军"  相似文献   

9.
一、危机起因 中国军转民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的平稳,同时伴随不确定的危机,成为新一阶段的开始。在不确定的危机过程中,如何经营,才能使军转民企业保持活力,避免倒闭,这是军转民企业生存和发展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中国军转民企业发生危机10%左右是政策性亏损和宏观经济变动引起的,90%是经营管理不善和技术变迁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突破军转民企业的发展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过程,在国家定货不足、传统的计划经济难以为继的压力下,一大批军工企业走上了军转民之路。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相当一批军转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有的甚至已成为国际化经营的大企业,典型的如四川长虹;但也有很多军转民企业未能经受住转型与市场竞争的考验,走向了亏损甚至破产的境地。我国已加入WTO,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使军转民企业顺利完成转型并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的军事科研体系的军转民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苏联制订了军转民计划,其中计划通过军转民实现以下三个目标:对部分军事研究能力进行转向和现代化,以进行高技术民品的生产;建立进口替代和出口定向的生产;创造新的工作岗位。计划中规定了三种拨款形式:传统上实行的直接预算补贴;优惠贷款;建立军转民基金。只可惜这些计划几乎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苏联就解体了。俄罗斯独立后,继续实行军转民计划,但由于当时国家经济陷入全面的危机,使军转民工作困难重重,国家预算拨款不能及时全部到位,国防工业企业不论是军品还是民品都大幅度…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在山西国防科技工业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国军转民杂志社曹福成社长宣布:《中国军转民》杂志山西通联站成立!《中国军转民》杂志是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主管、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主办的国家一级期刊。是宣传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方针政策、成就、经验,报道军转民技术  相似文献   

13.
部分军工企业军转民国际合作和产品出口情况调查郑杰光关键词军工企业,军转民,国际合作,产品出口为加强对军工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与军转民产品出口情况的了解,我们最近对重庆市、四川省和陕西省的国防科工办及这些地区的十家大中型军工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这十家企业是...  相似文献   

14.
一些学者从体制上来分析我国军工企业军转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制度、体制因素是制约军转民发展的根本因素。诚然,脱胎于计划经济的我国军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企业依然承袭传统的管理体制,政企不分、权责不明,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不得不或者委身他人、或者惨遭淘汰,南京的“伯乐”、“蝙蝠”即是例证。但是,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相同的宏观经济体制背景下,一些军工企业还是顽强地成长起来,并不断地发展壮大,比如金城集团与熊猫集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军工企业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结局呢?当前阶段军工技术转移过程中有哪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军转民企业中如何保护专利问题,作者谈了几点认识和体会:紧密结合军转民企业的特点抓好企业专利工作;抓专利量是企业专利工作的突出问题;提高专利意识的关键在领导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国防工业“军转民”的理论中,可运用微观经济学中企业联合产品生产理论,从资源再配置的角度重新审视国防工业“军转民”的经济学内涵。探讨国防工业“军转民”的经济学意义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个军工科研所军转民工作的经验:改变机制,建立以支柱产品为主导的企业化体制;完善制度,实现项目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多方筹资,保证支柱产品的快速发展;政策支持,把科技人员积极性引导到发展支柱产品上来。  相似文献   

18.
总结经验放眼世界再攀军转民高峰王勤谟“九五”期间,我国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兵器工业军转民的客观环境。面对这一客观环境,亏损企业如何走出低谷,盈利企业在支柱民品保盈增盈上,如何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也任务艰巨。但是,从1980年兵器工业开始...  相似文献   

19.
在绵阳科博会高峰论坛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华祝做了题为《我国军转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演讲。他首先回顾了中国军转民取得的成就,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工作  相似文献   

20.
军工企业是国家实施军转民战略的主体,是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第二次创业的主力军。随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军品订货大幅度减少,军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不少军工企业把军品任务减少的压力变为开创军转民新局面的动力,克服市场经验不足、销售渠道不畅、生产资源短缺、信息来源闭塞等种种困难,解放思想,打破封闭,"不等、不靠、不要",自觉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开始艰苦的第二次创业。在改革企业内部机制、确定企业发展战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参与国内外竞争、实现集团化经营、加速企业进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非凡的业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