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步感应线圈炮是电炮家族的重要分支,多级同步感应线圈炮通过对各级驱动线圈的有序放电来推动电枢向前运动。建立了三级同步感应线圈炮的电磁场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采用延时控制的方法,结合外电路进行了场路耦合仿真,并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延时控制的方法实现简单,适合于三级同步感应线圈炮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在均匀磁场线圈设计时,为同时满足均匀度和可达性的要求,首先采用切比雪夫级数对多边形线圈磁场进行了建模;其次,通过遗传微粒群算法对各线圈的位置、尺寸及电流参数进行了优化求解,优化后的均匀线圈系统满足设计要求。考虑到工程应用中安装尺寸的精度问题,对相关参数进行了微调,调整后线圈系统均匀度同样满足要求;最后,通过有限元软件仿真对优化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具有较好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5级同步感应线圈发射试验装置及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同步感应线圈发射原理设计制作了5级电磁线圈发射试验装置,该装置采用光电传感器实时检测弹丸的位置,并将该位置信号反馈给控制系统触发双向可控硅闭合,使脉冲电容器对该级线圈放电。通过试验,给出了单级线圈的弹丸速度和触发位置的关系以及电压和级数对弹丸发射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多级同步感应线圈电磁发射器性能,以提高发射速度和能量转换效率为检验指标,以影响上述指标的触发时序为优化对象,采用遗传算法建立单级同步感应线圈型电磁发射器触发位置优化数学模型,计算最佳触发位置,通过数值和有限元两种仿真系统对优化结果的正确性进行验证。采用该方法对两级以及十级同步感应线圈型电磁发射器的触发时序进行优化研究,并进行仿真验证。为解决仿真系统误差问题,提出采用动子线圈在各级的触发位置和速度作为控制因素的双控触发方式,并研究分析仿真过程中触发开关的随机抖动对出口速度误差的影响,得到最佳触发时序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多级同步感应线圈电磁发射器(SICEML)性能,以提高发射速度和能量转换效率为检验指标,以影响上述指标的触发时序为优化对象,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了单级同步感应线圈型电磁发射器触发位置优化数学模型,计算出了最佳触发位置,通过数值和有限元两种仿真系统对优化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采用该方法对两级以及10级同步感应线圈型电磁发射器的触发时序进行了优化研究,并进行了仿真验证;为解决了仿真系统误差的问题,提出采用动子线圈在各级的触发位置和速度作为控制因素的双控触发方式,并研究分析了仿真过程中触发开关的随机抖动对出口速度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数值处理和计算机模拟,得出一种排布方式的消磁线圈对坦克磁场的影响效应分布,即当消磁线圈为均匀密排情形时,线圈内部为匀强磁场,方向沿通电线圈的轴向,且与环形电流呈右手螺旋关系;线圈外部为磁偶极子场,该场会随着与线圈中心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数值模拟的结果可为封闭型军事装备表层安装消磁线圈提供参考;通过分析消磁线圈附加磁场的特点为装备磁防护理论提供一些支持。  相似文献   

7.
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并通过软件产生模拟信号拉制设备的运转,完成动态信号的提取,实现电气设备测试系统的研制.该系统具有通用性、高效性和易用性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线圈分段绕制的方法,设计了一种10kA量程的零磁通霍尔电流传感器以及相应的驱动电路,有效地将驱动电压降为±15V,并利用电磁场仿真验证了线圈分段设计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铁芯线圈以及霍尔元件的等效电路仿真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在Multisim中搭建了零磁通霍尔传感器系统的电路仿真模型,通过对各种电流波形进行仿真验证,证明了该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主要涉及环境辐射水平快速测试的有关问题,是对γ辐射而言的。简述了采用新型快速辐射监测系统通过航空的手段对低空 对地面异常辐射等进行快速测试的情况,重点给出了测试结果、分析讨论和结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模拟信号传输的特点出发,根据A.AXapkebИЧ等人的宽带复合信号最佳接收抗衰落的思想和闭环自适应抗衰落的理论,提出了一种适合于传输模拟信号的频率自适应抗衰落通信的方案。方案析优点在于:在衰落干扰条件下,可保证在宽带范围内,不断对信道分析监测,使整个系统采用最佳频率工作,连续不断地传输有用模拟信号,同时,系统同步简单可行,这种频率自适应抗衰落方案不仅能用于模拟通信抗衰落,而且也适用于数字通  相似文献   

11.
针对防化部(分)队应用放射源与含源装备仪器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放射源的问题,根据国家和军队相关法规和标准,提出关于废放射源分类、收集、包装、运输、建库、储存和最终处置的贴近部队实际的处置方法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多级同步感应线圈发射器的加速性能,以5级同步感应线圈发射器为例,在定义驱动线圈极性相对排列方式的基础上,基于场-路耦合的时步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驱动线圈极性排列方式对其加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驱动线圈同极性相对排列方式更有助于提高发射效率。通过分析内部磁场的分布规律,探讨了驱动线圈同极性相对排列方式改善加速性能的原因,最后通过比较电枢内的感应电流密度的方法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在以ARM9为核心的某装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中,为了实现对模拟信号的采集,通过ARM9微处理器S3C2440A自带的A/D转换器,配合外围电路设计了模拟信号采集模块,在Windows CE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下,使用EVC开发工具,重点给出了ADC流接口驱动程序的设计方法,并通过Platform Builder5.0...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箔式线圈振动模态的影响因素,首先在ANSYS环境下建立了箔式线圈的等效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计算了其前10阶模态振型和固有频率;然后,采用单输入单输出方法对自由状态下的箔式线圈进行了模态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绝缘层弹性模量和层间分离对振动模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绝缘层弹性模量增大,箔式线圈固有频率呈线性升高;箔式线圈的层间分离会造成固有频率下降,并出现局部振型;圆角位置的分离对模态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从鱼雷电磁引信收发线圈垂直配置方法基本原理出发,分别分析了位于鱼雷轴线和偏离鱼雷轴线的双接收线圈产生作用距离模糊的原理。对于第一种情况,提出了对双路线圈输出信号进行取模处理的方法,消除了作用距离模糊;对于第二种情况,提出了通过增加对称位置的接收线圈,并对对称位置线圈输出信号求平均后,再进行取模处理,消除了作用距离模糊。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消除作用距离模糊,提高电磁引信作用距离。  相似文献   

16.
针对消磁站沿地磁东西方向建设时地磁场的补偿问题,研究了横向地磁补偿线圈的布置方案及优化问题,提出了补偿线圈部分交叠放置的布置方法,并采用Powell法对补偿线圈中的补偿电流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线圈交叠放置确实能改善横向地磁的补偿情况,而如果将交叠线圈中的电流作为独立变量分别进行优化时,横向地磁的补偿效果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激光靶的火炮炮口速度测速技术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国内炮弹速度测量常用的线圈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炮弹测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采用激光测试技术,配合使用原向反射屏来形成大面积有效测试光幕的炮用激光速度测试技术.并分析了该测试方法的光学结构,最后对激光测速系统和线圈靶进行了对比实验,不仅证明了激光测试技术的可靠性,而且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设置弹丸初速并研究其对单级磁阻型线圈发射器发射性能的影响,模拟分析前一级线圈弹丸出口速度对后一级线圈发射性能影响的规律;利用Ansoft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了动态仿真,得到弹丸初速对单级磁阻型线圈发射器驱动电流、驱动线圈感应电压、电磁力、弹丸出VI速度、弹丸位移及能量转换效率等影响的规律.研究表明:弹丸初速越大,经过单级线圈加速后弹丸出口速度也越大,但弹丸出口速度增量减小;随着弹丸初速增大,能量转换效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研究电控增压泵电磁阀电磁力与能耗特性,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电控增压泵高速电磁阀的三维静磁场仿真模型,并用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开展了驱动电流和结构参数(线圈匝数、磁极半径、工作气隙)对电控增压泵电磁阀电磁力与能耗的特性研究,得出各参数对电磁阀电磁力与能耗间的权重影响及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主副磁极半径对电磁力影响占比最大,为38.15%;驱动电流次之,占比为31.08%;线圈匝数对电磁力影响占比为17.06%;工作气隙对电磁力影响占比为13.71%。从能耗角度分析了电控增压泵电磁阀驱动电流、线圈匝数、主副磁极半径和工作气隙的占比,其中线圈匝数能耗占比最大,为54.85%;驱动电流次之,为44.99%;主副磁极半径和工作气隙能耗占比最小,仅有0.16%。  相似文献   

20.
分析电磁线圈炮基本原理,建立单级感应线圈炮数学模型,并借助Matlab仿真软件,对3种不同形状(锥体、半球体和圆柱体)电枢的线圈炮进行仿真。分别得到电枢与驱动线圈之间互感与互感梯度的相对位置变化曲线、电枢内涡流分布及随时间变化曲线,3种发射器在同一坐标下的射弹电磁力-时间和速度-时间变化曲线。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线圈炮合理的电枢形状,为线圈炮的系统结构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