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兵”,是《县志·军事篇》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县志·军事篇·民兵》如何贯彻修志的指导思想,如何历史地、本质地记述民兵,突出当代民兵的编纂重点问题,本文拟就此发一孔之见。一、民兵制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已使用“民兵”一词。《魏书》卷五十一载,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公元453年),淮阳玻豹子曾上表:“臣所领之众,本自不多,唯仰民兵,专恃防固”。北宋时,民兵(亦称乡兵)逐渐成为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隶属兵部。政府把农民中体智兼  相似文献   

2.
<正> 韩愈一生以反佛辟道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是其反佛斗争之高潮。他“作书诋佛讥君王”,触怒了佞佛的唐宪宗。盛怒之下,他说:“愈言我事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刺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旧唐书·韩愈传》)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距京师八千里之遥,行至蓝关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长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就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相似文献   

3.
被庐之法     
春秋战国时晋文公所修订的治国治军的法律。被庐,晋国地名,据《左传·鲁僖公二十七年》载:冬,晋文公到被庐打猎,并检阅部队,由此建立三军之制,修订了晋国始祖唐叔以来的治国治军的法律,即形成“被庐之法”。《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夫晋国将守唐叔所受之法度,  相似文献   

4.
剑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剑术活动的记载。《孔子·家语》载说:“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这是剑术的一种“舞练”形式。手执干、戈、戚等武器进行“舞练”,那个时候叫“舞象”。《礼记·内则》说:“成童舞象,学射、御。”可见当时就已经把剑术等军事训练项目作为少年教育的内容。在民间提倡剑术活动的目的,就是“寓兵于乐舞之间”,提高武艺,强壮身体,培养军事人才,“习戒备之”。这时剑术的另一种“相击”格斗的形式也已出现。《庄子·说剑》载:“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  相似文献   

5.
孙膑其名     
孙膑是我国春秋时代军事家孙武的子孙,是继孙武以后在战国中期出现的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史记·孙子吴起传》载:孙膑曾和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后来庞涓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庞涓才能  相似文献   

6.
1901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称赞马汉是“伟大的人民公仆”,他还将马汉海权论的奠基之作——《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称作“绝妙的书”。对此,已经年过花甲的马汉在欣喜之余,感慨颇多:终生倾注到海军理论和战略研究中的心血没有白费,自己的一系列建议和主张正在影响着美国当局的海洋战略,得到了海军军方的支持,一支属于美国的“大海军”正呼之欲出。他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当说,此生足矣! 1840年,美国西点军校教授丹尼斯·哈特·马汉家中,一个小孩呱呱坠地。他就是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丹尼斯·哈特·马汉只是个普  相似文献   

7.
“君子”、“小人”是古人常用的称谓,其词义多样且不断演化。君子,最早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常与“小人”与“野人”对举。《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都是这个意思。汉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宋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小人”的称谓其一是平民百姓,其二是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自称的谦词,其三是指识见浅狭之人,其四是…  相似文献   

8.
贺若弼(公元544~607年),事辅伯,河南洛阳人。他生活在南北朝至隋朝,即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变革时期,先仕北周,后任隋朝。在为隋王朝统一事业的斗争中,贺若弼以其卓著的战绩,展现了他那“椒傥英略”(《隋书·贺若弼传》史臣评语)的军事才华。  相似文献   

9.
<正>梁朝丘迟,善写诗文,他的《与陈伯之书》,不但“辞采丽逸”,而且情真意切,析理详明,是一篇难得的真善美高度和谐的优秀散文。现选入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作讲读教材使用,非常恰当。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为情者要约而写真。”著名的法国文艺理论家布瓦罗也说过:“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可见,“真”是为文基础,尤其是象《与陈伯之书》这一类的劝降信更应该真实、真切、真诚。  相似文献   

10.
汉中,是一块十分古老的地方。据《史记·秦本记》载,秦惠文王13年(公元前312年)设置汉中郡,“汉中”一名从此出现,迄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自秦汉以来,汉中便引人注目的载入史册。在战乱频繁的年代  相似文献   

11.
美国已故海军准将塞缪尔·布莱尔·格里菲思是一个“中国通”。1963年,他翻译的《孙子兵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代表作译丛。该书以追溯和揭示历史的根源来阐明现代中国和苏联的革命战争战略。格里菲思认为,美国当时所面临的越南问题可以  相似文献   

12.
韦睿(442~520),字怀文,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他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尤深受梁武帝的器重,"多建策,皆见用",是梁武帝征讨四方、平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史称他"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二十五史·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57页).博古通今的毛泽东评价他能攻善守,"有刘秀、周瑜之风",还在《南史·韦睿传》上批注:"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79-83页).  相似文献   

13.
美国出版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所著《把信送给加西亚》,其中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1898年,就在美西战争爆发前几个星期,美国总统极想与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广阔的山脉里———没有人确切知道他在哪里,也没有任何邮件或电报能够送到他手上。但美国总统必须尽快与他取得联系,得到他的合作。情报局局长瓦格纳向总统推荐了中尉罗文,总统把信交给了他,并说:“把信送给加西亚。”可贵的是,罗文什么也没有问就出发了。经过3个多星期的凶险征战,终于把信成功地送到加西亚手中,而且带回了大量宝贵情报,成为美西战争的功臣。这里需…  相似文献   

14.
丘甲     
春秋时鲁国实行的按田亩征收军赋的措施。《春秋·成公元年》:“三月,作丘甲”。又“为齐难故,作丘甲”。其征收军赋的标准,按《汉书·刑法志》载:“方一里为井,十六井为丘,每丘出戎马一匹,牛三头。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十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据  相似文献   

15.
越忙越应学     
《三国志·吴书·吕蒙》载:一天,孙权召吕蒙议事,发觉他才识欠佳,于是劝他读书。吕蒙说:“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说:“你事多,若不好学岂不更难胜任?”并且开了一系列书目,限期读完。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发奋苦读,笃志不倦,终成文武全才的将领。当前,学习的重要性已日益为大家所认识,但“越忙越应学”还未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有些同志成天事务缠身,忙忙碌碌无暇学习思考,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不是不想学,实在是没时间。”应该说,大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事情多、时间紧、工作忙是事实,但不能因为忙而疏忽了学习。明人刘伯温在…  相似文献   

16.
伊尹,名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军事史上确有记载的第一位军事家。旧时与吕尚并称“伊吕”,伊尹佐商汤,吕尚佐周武王,皆为一代宗臣名相,一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肖曹”映衬了伊尹在后世人心目中的地位。 据《史记·殷本纪》载,伊尹“欲干汤而无由”,或为有莘氏媵臣(即陪嫁奴隶),“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为处士,耕于有莘之野,能“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无论何说为实,伊尹以其出众才能,博得了汤王赏识而被“汤举任以国政”。伊尹辅汤灭夏建商,成为商王朝内部出谋划策并掌握军政大权的关键性人物。汤死,伊尹立太子之弟外  相似文献   

17.
《阴符经》,又名《黄帝阴符经》,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尚难确考。“阴符”作为书名始见于《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苏秦列传》作“得周书《阴符》”,均不称“经”。《新唐书·艺文志》“神仙”类中最早著录《阴符经》。历代学者对其成书年代及作者说法颇多,但均缺有力证据。现有唐褚遂良手书《阴符经》碑帖行世,可以肯定是唐以前书。其作者可能是一位多经世变、博学善察、政治上有“离经叛道”倾向的隐士。书写成后,可能长  相似文献   

18.
墨子是从儒家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据《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忧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 (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从儒家中分化出来,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有弟子数百。他精通军事,力主“非攻”,提倡“救守”,著有《非攻》、《备城门》等诸篇军事著作,对后人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社会伦理思想与军事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以“非攻”说为核心的正义与人道的军事伦理思想体系,在军事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相传夏、商、周三代赋税,君主除向耕种土地的农民直接征收物产以外,还要各地的仆臣向君王进贡劳役和各地土产。《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中“贡”、“助”、“彻”均为赋税制度,即什一税)。  相似文献   

20.
兵字演绎     
汉语中与“兵”字有关系的字、词很多,研究一下它们的涵义及演变,会使您在语文知识之外还获得许多有趣的军事知识。“兵”字是汉语中产生最早,人们口语中最常用、意义最多、内容最广的字之一。它在上古主要指兵器,没有现代汉语中士兵、战士的意义。“擐甲执兵”(《左传·成公二年》)、“蚩尤作兵,伐黄帝”(《山海经·大荒北经》)、“兵不血刃,远迩来服”(《荀子·议兵》)都是这个意思。现代成语中的“短兵相接”和“兵工厂”也还保存了这个意义。有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