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同治三年 ( 1 86 4年 )七月 ,湘军主力一举攻克了天京 ,镇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在湘军为清王朝剪除内患的盖世大功告成之际 ,湘军首领曾国藩却出人意料之外地奏请裁撤湘军 ,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 ,除湘军水师被改编为国家经制兵长江水师 ,鲍超、刘松山等陆营军万余人留存外 ,其他直辖军和所属湘军都相继被裁汰。由此 ,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 :曾国藩为何要在功成名就的时候 ,选择裁军之路呢 ?以往的学者在分析湘军裁撤的原因时 ,主要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去考虑 :诸如湘军首领曾国藩此时已权高位重 ,为避权势 ,谙知封建理义之学…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从起事之初到定都天京,仅两年时间。几十万大军驰骋江南,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然而一碰上湘军,即连遭大败,最后竟败于湘军之手。罗尔纳先生说得好:太平陆师不比湘军逊色,问题在于水师。而清廷论功行赏,首推曾国藩水师之功。曾氏自己也把湘军水师作为一生中值得炫耀的政绩,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的劲旅。本文拟从湘军水师与太平军水师的比较研究中得出这一历史的结论。一、湘军水师营制与太平军水师营制比较湘军水师的营制,主要来自明代戚继光束伍练兵成法。曾国藩曾于同治七年上奏指出:“咸丰三年衡州试办水…  相似文献   

3.
论湘军饷源与湖南地方财政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53年春 ,当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 ,继而组建湘军的时候 ,他所面对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如何筹措巨额的军饷了。因为此时湘军充其量只能被朝廷视为一支地方军队而已 ,不得不自谋筹饷。湘籍京官曾国藩在为湘军筹饷的过程中 ,遇到了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制度的重重阻力。具体来说 :其一 :清王朝早已陷入财政困境 ,其军费开支有限 ,而且主要用于国家经制兵八旗和绿营 ,对曾国藩的湘军却少有支持。我们知道 ,鸦片战争之所以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方面的贫穷与落后使其经受不住战火的洗礼 ;而太平…  相似文献   

4.
军队后勤的根本职能就是把国家提供的经济力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后勤对于军队建设和作战的保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清咸丰同治年间,湘军统帅曾国藩根据清王朝经制八旗、绿营在军队后勤方面的种种弊端,对湘军后勤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军队后勤思想,确立了湘军的后勤体制。曾国藩的军队后勤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军事经济活动中,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湘军志》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列举清代史学名著时,曾说:“其局部的纪事本末之部,最著者有魏默深源之《圣武记》、王壬秋闿运之《湘军志》等”。清末,学人撰史,以得比美《湘军志》为鹄的。陈衍:《石遗室诗话》谓李希圣著《庚子国变记》,“不及万言,能尽情变,自负可追王闿运《湘军志》。”可见《湘军志》在学术界具有很大影响。王闿运(1832—1916),湖南湘潭人。博雅能文。年二十余,即挟策叩曾国藩。见知于当朝权贵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即今南京)以后,从1853年5月开始出师北伐和西征。北伐由于孤军深入,于两年后失败。西征一开始曾取得重大战果,一直打到湖南,占领了长江中游广大地区。但由于战略指挥的失误,兵力分散,缺少协同,从1854年7月开始,在曾国藩湘军的凶恶反扑之下,节节败退,岳州、武昌、田家镇等地相继重陷敌手。到12月初,曾国藩气势汹汹地扑到九江,狂妄叫嚣要“肃清江面,直捣金陵”。这时的军事形势对太平军十分不利。如果九江、湖口再失,曾国藩将直扑安庆,打开天京的西大门,太平天国的农民政权就有夭折的危险。太平军只有在鄱阳湖地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挫败敌人的攻势,并进行反攻,夺取西征的胜利,才能确保天京的安全,发展革命形势。但要打胜这一仗颇不容易。在士气上,太平军由于节节败退,战斗情绪受到很大影响;而曾国藩的湘军连续打了几次胜仗,“将士皆骄”,急欲以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一位很有影响的军事人物,他在创办湘军和镇压农民起义中,坚持改革,励精图治,提出了建立战略后方基地、裁兵节饷和实行经费限额管理等额有建树的军队后勤建设方略,从而保证了湘军战略方针的实现。他的后勤建设方略,是其治军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采的内容。因而,成为后来历届统治阶级治军建军的样板。本文就此作些初浅探索。一、建立稳固的战略后方基地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基地,是曾国藩军事战略的核心,也是他镇压太平军农民起义取得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曾国藩在创建湘军时,就对清军的军事体制进行大刀…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以农为业”的普通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次年升礼部侍郎,后又改任过兵、工、刑、吏诸部侍郎。1853年1月8日太平军从岳州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上逼武昌时,清帝咸丰谕令湖南巡抚传旨,命因母丧在籍的礼部侍郎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曾国藩怀着地主阶级的“愤憾”,由家抵省城长沙,“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斓成法”,操练出一支新军,称为“湘勇”或“楚勇”,后来通称为“湘军”。曾国藩凭着这支军队,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前后凡14年(1866年…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治理的湘军非常有战斗力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关于曾国藩的治军思想 ,学术界却少有研究。笔者认为 ,曾国藩自己所说的“用恩莫如用仁 ,用威莫如用礼” ,就是对其治军思想的全面概括。同时 ,笔者从以仁申诫、以仁相处两方面分析了“仁” ;从气质之礼、处世之礼、制度之礼三方面分析了“礼” ,尽可能详尽地总结了曾国藩的治军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以和治军是曾国藩军事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军与军和、将与卒和、军与民和”三方面的内容。曾国藩经过多方努力,不仅使军队内部和谐一致,而且使当时紧张的军民关系得以改善,为湘军军事上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曾国藩的以和治军思想对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和谐军营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对皇帝感恩图报,但不愚忠 曾国藩于清嘉庆十五年(1811年),生于湖南湘乡。他家世微薄,世代为农,可却官运享通,至办湘军前已官至二品。他决心以尽忠直言报答天恩。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三次升官,皆御门时特擢,天恩高厚,不知所报。”曾国藩这种感恩思想曾多次在家书及上疏中表露过,可见这是他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咸丰元年曾国藩在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的幕僚智囊团聚集了四百多位当时在各个方面突出的人才。他是通过什么办法聚笼如此多的人才?他与幕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又是如何? 人的一生很多时候都在给“别人”做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别人事业的成功,还是自己成功,能力和舞台都是决定成功与否的两个关键要素。曾国藩的能力与舞台在哪? 青梅煮酒,实为两虎相斗。倾身结纳,志在英雄援手。曾国藩以其亲身实践告诉人们,待英雄要屈身,处小人要谨慎。人以类聚,事以助成。而强强联手,则更是大事易成。曾国藩如何与英雄结手?蒋介石说:“曾国藩自己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别的姑且不论,仅此一点,就足以作为我们的老师了。”曾国藩在自己建功立业的同时,常常能够很好地把握他与下属之间的“取予”分寸。他是如何立人、达人的?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西征军入湘后碰到两支强大的势力:一是以曾国藩为首领的有组织的湘军,一是分散于各地的、起来骚动造反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大众。以往的一些著作在论述这近半年的历史中,大多着眼于太平军与湘军之间的战斗和较量,而对湘省人民在这场斗争的作用述论不够。事实上,湖南人民的活动和斗争不仅影响着太平军和湘军的战事,而且对整个西征战局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太平军入湘后的军事史实只作一些概括和说明,着重述论湘省人民的抗清斗争以及它同整个湖南、乃至于西征战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对近现代中国的军事、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历史功过、是非得失,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仅就其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作简要述评。一、曾国藩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曾国藩帮办湖南团练、组建湘军之前,清朝军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八旗,一种是绿营。八旗由满族旗人组成,是清王朝得以问鼎中原、建立全国政权的基本武装力量,在清军入关之后,由于长期养尊处优,已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因此,自康熙起,清王朝实际是靠绿营维持其统治。绿营是清朝统治者入关后沿袭明代兵制组织的武装,…  相似文献   

15.
自1839年清军与英国侵略军第一次交火起,至1851年(咸丰元年),清军经历了对内、对外20多次战争。大约平均每年两次。面对国外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国内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即位不久的咸丰皇帝虽有心安内攘外,却不知从何下手。朝中卿相、各省督府无不进言增兵增饷。可是,兼署兵部左侍郎的曾国藩却力排众议上《议汰兵疏》。上疏开头写道:“臣窃维天下之大患,盖有二端:一曰国用不足,二曰兵伍不精。”并大胆地提出:“请裁汰汉兵五万”,以节缩兵饷,缓解财政危机。又进一步提出了裁汰的方法:“骤而裁之或恐生变,惟缺出而不募补,则可徐徐行之,而万无一失。”这是曾国藩在办湘军之前,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主要主张。历史已经证明曾国藩的主张对于清王朝来说是有利的,是高明的。那么,当时作为朝廷普通官员的曾国藩为何能够提出比那些重臣更高出一筹的见  相似文献   

16.
太平军攻入南京前,清方的情报工作毫无起色,这与清军的腐败和将领自身的军政素质不高有关。太平军奠都后,这种状况随着湘军的崛起逐渐改观。由于湘军对太平军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情报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也需要一个阶段,1856年之前其情报工作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显著。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实力大损,叛降事件不断发生,为清军提供了大量的情报,且随着曾国藩军事经验的日益丰富和军政权力的统一,清方的情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7.
秉承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 ,强调诚心正意的修身准则 ,“驭将之道 ,最贵推诚 ,不贵权术”① 。是湘军治军的最大特点 ,并在具体的军事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鸦片战争后期绿营军兵惰将骄 ,习气腐败 ,毫无战斗力。曾国藩对此现象忧心忡忡 ,认为绿营兵之弊病在于败不相救 ,“虽此军大败奔北 ,流血成渊 ,彼军袖手旁观 ,哆口而微笑”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卒与卒不习 ,将与将不和”② ,部队内部缺少誓同生死 ,呼吸相顾的联系。针对这种情况 ,曾国藩对军制进行了改革 ,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 ,利用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派感情维系部队…  相似文献   

18.
据说那位以书生领兵闻名的曾国藩曾发出过感叹 ,说是了解战争真相并非易事。一次 ,这位很少亲临前线的湘军统帅叫几位部将描述其共同参加过的某次作战 ,竟然各执一词 ,争论不休 ,令曾氏大惑不解。但在那些久经枪林弹雨的将领们看来 ,却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因为战争是一种瞬息万变、令人眼花缭乱的集团暴力行为 ,大家在战场上所处的观察位置不同 ,指挥地位有高低之分 ,对战争的认识和感受自然不会完全一样 ,加上参战将领为邀功请赏和诿过饰非 ,从主观上歪曲作战实况 ,所以说不做详尽仔细的研究 ,单凭个别人的片面之词来了解一场战争 ,不免…  相似文献   

19.
晚清军事,以对太平天国用兵费时最长、战争最烈.在这场战争中出力最大、对清朝有再造之功的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因胡林翼早逝,也有把曾、左、李三人与稍后的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不遗余力地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对抗太平天国革命要求政治,经济平等的狂飙;他亲自组建新型的地主武装湘军,镇压太平军、捻军和各族人民起义武装;从而使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得以转危为安,而他自己却被戴上了“同治中兴第一功臣”的桂冠。他的军事思想,不仅被湘淮军统帅李鸿章、左宗棠等所师法,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