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对皇帝感恩图报,但不愚忠 曾国藩于清嘉庆十五年(1811年),生于湖南湘乡。他家世微薄,世代为农,可却官运享通,至办湘军前已官至二品。他决心以尽忠直言报答天恩。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三次升官,皆御门时特擢,天恩高厚,不知所报。”曾国藩这种感恩思想曾多次在家书及上疏中表露过,可见这是他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咸丰元年曾国藩在  相似文献   

2.
同治三年 ( 1 86 4年 )七月 ,湘军主力一举攻克了天京 ,镇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在湘军为清王朝剪除内患的盖世大功告成之际 ,湘军首领曾国藩却出人意料之外地奏请裁撤湘军 ,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 ,除湘军水师被改编为国家经制兵长江水师 ,鲍超、刘松山等陆营军万余人留存外 ,其他直辖军和所属湘军都相继被裁汰。由此 ,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 :曾国藩为何要在功成名就的时候 ,选择裁军之路呢 ?以往的学者在分析湘军裁撤的原因时 ,主要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去考虑 :诸如湘军首领曾国藩此时已权高位重 ,为避权势 ,谙知封建理义之学…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治理的湘军非常有战斗力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关于曾国藩的治军思想 ,学术界却少有研究。笔者认为 ,曾国藩自己所说的“用恩莫如用仁 ,用威莫如用礼” ,就是对其治军思想的全面概括。同时 ,笔者从以仁申诫、以仁相处两方面分析了“仁” ;从气质之礼、处世之礼、制度之礼三方面分析了“礼” ,尽可能详尽地总结了曾国藩的治军思想。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以农为业”的普通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次年升礼部侍郎,后又改任过兵、工、刑、吏诸部侍郎。1853年1月8日太平军从岳州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上逼武昌时,清帝咸丰谕令湖南巡抚传旨,命因母丧在籍的礼部侍郎曾国藩“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曾国藩怀着地主阶级的“愤憾”,由家抵省城长沙,“仿前明戚继光,近人傅斓成法”,操练出一支新军,称为“湘勇”或“楚勇”,后来通称为“湘军”。曾国藩凭着这支军队,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前后凡14年(1866年…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从起事之初到定都天京,仅两年时间。几十万大军驰骋江南,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然而一碰上湘军,即连遭大败,最后竟败于湘军之手。罗尔纳先生说得好:太平陆师不比湘军逊色,问题在于水师。而清廷论功行赏,首推曾国藩水师之功。曾氏自己也把湘军水师作为一生中值得炫耀的政绩,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的劲旅。本文拟从湘军水师与太平军水师的比较研究中得出这一历史的结论。一、湘军水师营制与太平军水师营制比较湘军水师的营制,主要来自明代戚继光束伍练兵成法。曾国藩曾于同治七年上奏指出:“咸丰三年衡州试办水…  相似文献   

6.
用什么手段才能保持社会生活的稳定?在中国思想史上,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其中影响最大的要属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他们认为,德政和教化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孔子和孟子的这种见解至今不乏可资借鉴的价值.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德教思想的奠基者.他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德治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就是说,实行德政易于得到民众的拥护.德政的基本内容是“惠民”,“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治长》)养民以惠,就是让民众能够维持生活和生产而不至冻饿,进而藏富于民,让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在富裕的基础上施以教化,既重视物质方面,又重视精神方面,这样就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相似文献   

7.
首次披露: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发现一批曾国藩家书手稿王显臣日前,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在整理本馆旧藏时,发现一件蓝布作封皮的书函,上题“曾国藩信札”,且有小注曰:“一函,共三十二文,抄件”。这批信札共有18件,署名“兄国藩”,收件人为“沅弟”、“季弟”...  相似文献   

8.
清军爱国将领左宝贵,1837年出生于山东省费县的一个回族家庭。早年投身行伍,治军有方,一生奔波沙场,率战有勇。1875年,清廷晋升他为记名提督,镇守奉天(今沈阳)。 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派左宝贵率奉军与卫汝贵、丰升阿、马玉昆等部进驻朝鲜平壤。左宝贵到达平壤时,清军已在牙山被日军打败。当时,败退下来的和前去增援的清军都集结于平壤,本来可以据守要塞,扼断日军北犯通道,制止其向中国边境推进,但担任清军诸路统帅的叶志超却主张“墨守城  相似文献   

9.
“谋攻”意为谋划攻战。本篇主要论述谋划攻战的策略, 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和“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即根据敌我数量对比选择不同战法的作战指导思想,主张“将能而君不御”,赋予前方将领充分的指挥权, 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战争规律。本篇是《孙子兵法》中的名篇,占有重要地位,不但在军事上具有重  相似文献   

10.
晚清著名人物左宗棠(1812--1885),曾伙同曾国藩、李鸿章等血腥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有着历史的污迹。但是,当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趋尖锐并成为主要矛盾时,他能够把对封建君主的忠诚扩展为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坚决主张抗击外国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这是值得称道的。他排除种种阻力,克服重重困难,指挥清军完成了收复新疆的壮举,粉碎了英、俄肢解中国领土的阴谋。他继承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倡导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对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和国防建设作出了积极贡  相似文献   

11.
秉承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 ,强调诚心正意的修身准则 ,“驭将之道 ,最贵推诚 ,不贵权术”① 。是湘军治军的最大特点 ,并在具体的军事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鸦片战争后期绿营军兵惰将骄 ,习气腐败 ,毫无战斗力。曾国藩对此现象忧心忡忡 ,认为绿营兵之弊病在于败不相救 ,“虽此军大败奔北 ,流血成渊 ,彼军袖手旁观 ,哆口而微笑”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卒与卒不习 ,将与将不和”② ,部队内部缺少誓同生死 ,呼吸相顾的联系。针对这种情况 ,曾国藩对军制进行了改革 ,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 ,利用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派感情维系部队…  相似文献   

12.
面子问题     
近日,读了明代陈继儒的《见闻录》,颇有一些感想。书中说:“徐文贞督学浙中,有秀才结题内用颜苦孔之卓语,徐公批曰:杜撰。后散卷,秀才前对曰:‘此句出扬子云法言上。’公即于堂上应声云:‘本道不幸科第早,未曾读得书。’遂揖秀才云:‘承敬了。’众情大服。”在那以八股取士的年代,作为督学不知“颜苦孔之卓”语出何处,批成杜撰,不谓不丢面子。但由于他不摆督学架子,并且当众恭敬地向秀才施礼,使“众情大服”,面子失而复得。 然而当今,有的人反而不如这位督学先生爽快。有了缺点错误,总要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生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军事经济思想检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中华大地。1853年,择虎踞龙盘之地建都立业,规模初具。可是仅仅十一个春秋,在清军攻城的重炮声中,太平天国哗啦啦似大厦倾,土崩瓦解,君死臣亡,立国转战十四载,一朝付与东流水,至今令人扼腕叹息。纵观太平天国全史,可以说,太平天国败亡是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缺乏军事经济思想、忽略军事经济建设导致的必然结果。 孙武曰:“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我国古代军事家早就意识到军  相似文献   

14.
安庆之战是决太平天国生死存亡的一场大会战。会战双方全力以赴,恶战接连。终因战略战役方针的失误,陈玉成太平军败北,天国败亡命运大定。本文拟对此战经过作一扼要叙述,并分析陈玉成的失误。1856年秋至1857年夏太平天国内江接连,政务兵势迅速颓坏。清军乘机反攻,连连得手。到1858年夏秋,东线,清军的江南大营进逼天京外郊,江北大营阻断了天京通皖北的粮运江上水道;西线,曾国藩、胡林翼的湘、楚军攻陷九江解围南邑,进迫安庆;北线,袁甲三、翁同书部步步向淮河以南推进;清军逐渐成战略包围态势。太平天国只保有天京至安庆一段的…  相似文献   

15.
清人施德馨撰写的《襄壮公传》(见《靖海纪事》)载:清军水师将领施琅(1621~1696)用兵的特点是:“用兵务持重,计出万全,不株守摹古人兵法,而出奇功与之合。至临  相似文献   

16.
上一世纪90年代,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使清军长期存在的各种弊端又一次暴露,于是要求改革军队的呼声十分强烈。群臣百官条陈时务,大抵都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一时内外交章,争献练兵之策”。清廷也连发上谕说,“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是自强“关键”,“救时第一要义”。并指令“督办军务处”负责整顿京畿旧军和改练新军,从而在晚清军队改革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在被迫开放门户、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的形  相似文献   

17.
奇正是一个兵法概念。古代兵家十分重视奇正在用兵作战中所起的指导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必要保证。《孙子·势篇》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尉缭子·武议》亦曰:“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奇正原理为历史上多次大小战争所证实,历史上名将用兵每每以出奇制胜,奇正的兵法功效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18.
书画艺苑     
春侮叮汾泞佛厦遗落专护乍雀:巧气口乞,曰.J7dn叭渗勿鲁紧寡氰。卜硬笔朽独口声冶﹄云少”禹乐识砚嗯方.、确哟恐侣同梦灿.却曰男夕马矛卜笋吸,扣,摘,的扣魏冤照夕争幼‘至壳.主雍,卯忍侣布‘佗方.斧片*人曰为耘。王弓气,务‘为少导号、式,声~九环争弘只声华仙咨义卿截 山。内。;翻,砌;知忆二‘。、爪.,山了二:汤夕卜JJ、乞右弓日未低存惚喀甲.欢舜次傲甲叔才,︸捧威丈膝厂.公又斌直勿舌礼,株表一瓜潇像像履嘎阵澳躇澡圈 二.之。,,几护,,广甲 矛.‘艺上‘二J巴.芍,气11绮t些,·尹件续车拿廿·州.口外尸代 .厂勺..”口‘甲护声」口二卜」、…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但其一本薄薄的《曾国藩家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位慈父、仁兄、孝子的形象。《曾国藩家书》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到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应有尽有,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曾国藩在道光22年12月给诸弟的信中说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曾氏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功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就今天而言,一个人要想融入社会跟上时代,唯一的法宝就只有做到“有志、有识、有恒”,不断地学习,增加自己的学识,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风起云涌,如果不加强学习,又如何能跟得上战争的步伐?等到被战争淘汰时则悔之晚矣!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的是发生在1860年的大沽之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此战的战前准备;第二部分详述了战争经过;第三部分分析了清军失败的原因。这些原因主要有:清政府“顺内”而后才能“安外”的战略;北塘撤防,将防线侧后暴露;“夷兵不利陆战”的观念;武器装备的落后。此战还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