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成书时间约在战国中期,是在吸收先秦诸子百家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部富有特色、自成一体的军事著作,大致反映了战国时期军队建设的情况和战争的特点与规律,具体阐述了涉及教育、训练、行军、作战等一系列条令,保留了中国早期军队的战斗、内务、纪律等各个方面的法规性资料,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历代兵家学者所推崇.清朱墉在<武经七书汇解>中说:"七子谈兵,人人挟有识见.而引故谈今,学问博洽,首推尉缭."深刻反映了尉缭子在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充分挖掘和研究<尉缭子>的军事思想,不仅对充实中国军事思想宝库大有裨益,而且对现代战争的作战思想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现就<尉缭子>一书的军事思想及其主要特色作一初步探讨,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2.
《尉缭子》,是我国古代具有影响的一部兵书,相传为尉缭所作。《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类有《尉缭子》31篇,今存五卷,24篇,万余言。《尉缭子》的作者尉缭,生卒年代和军事实践,史书均无记载。隋志关于“尉缭,梁惠王时人”的说法,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3.
“兵形势家”是班固在《汉书》中对兵学流派的分类。对这一流派的著作,他总共列有十一部,《尉缭子》则是至今唯一存世的一部,其余都已亡佚。因此,今天我们要探索“兵形势家”这一流派的风貌,《尉缭子》便显得弥足珍贵了。 《尉缭子》问世之后,历代学者甚为关注,不过,很少有人从“兵形势家”这一角度加以评介。郎使个别学者提到,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已。如王先谦指出:“今案其书自天官至兵  相似文献   

4.
《尉缭子》这部兵书,在北宋就被收入《武经七书》,成为武学的必读之书。清代朱墉在《武经七书汇解》中说,“七子谈兵,人人挟有识见,而引古谈今,学问博洽,首推尉缭。”贯穿《尉缭子》全书的光辉的无神论思想,是对《孙子》以来兵家的朴素唯物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我国军事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剂图谋中兴的药方  相似文献   

5.
《尉缭子》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兵书。据史学考证,该书为先秦时期的尉缭所著。但先秦时期有两个尉缭,一个是梁惠王时的,另一个是八十多年后秦始皇时期的。至于该书作者是哪一个尉缭,尚在争议中。近几年新论多有“梁王”说,我们是同意此观点的。 《尉缭子》作为一部兵书,其军事伦理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当前关于秦兵马俑坑的性质归属问题众说纷纭,作者通过对秦俑陪葬论等各种说法的解析和对俑坑工程布局结构特征的研究,认为秦兵马俑坑是战国末期秦国按照《尉缭子》军事思想设计建造的一座军校遗址。7000余件兵马俑不是秦始皇陵或宣太后墓的陪葬品,而是用于军事教育、训练的模特儿和推演阵法的教具。考古工作者在俑坑西侧发现的一座甲字型古墓,有可能是杰出的军事家尉缭的长眠之地。  相似文献   

7.
国防箴言     
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富治者,民不发轫,甲不出暴,而威治天下。——语出《尉缭子》《尉缭子》是我国古代"武经七书"之一.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各国  相似文献   

8.
《尉缭子》这部兵书,在北宋就被收入《武经七书》,成为武学的必读之物。但后来却远没能像《孙子》等书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原因,大概和人为地笼罩在此书上一团迷雾有关。从南宋开始,便有人对这本书是否先秦兵书打了一个问号;到了明代,又有此书是后人伪托之说出现。所以,后来研究此书的人,往往把精力放在多方考证其真伪上,而很少在探讨其内容上下功夫。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初墓葬出土的竹简,其中就有《尉缭子》中的六篇,证明《尉缭子》确实是先秦古藉,否定了长期以来流传的那种“伪作”或“伪托”之论。这样,我们便可以放心地对它的内容进行历史的,实事求是的研究了。  相似文献   

9.
《尉缭子》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始终将军事问题与政治问题结合起来阐述,强调以治理国家作为管理军队的基础。其中,《原官》和《治本》两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思想。现简要缕析如下。《原官》篇的中心内容,是论述国家设官立制、“职分四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原官》认为,国家建立完备、健全的官制,“官分文武”,各司其事,各尽其责,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防止社会动乱,具有关键的作用,指出这是“治之本  相似文献   

10.
《尉缭子》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兵书。该书论述了如何、富国强兵、一并天下的问题,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军事经济思想。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与经济、政治、外交等等密切地联系着的。就经济对战争的关系来说,起码存在着两个层次的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的最有趣之处是,公元前四百年的一本古书,居然对现代的军事、政治事务仍然产生影响,而克劳塞维茨著作的某些部分却已过时。不过中国的军事传统却并非仅仅限于孙子。所谓《武经七书》,即《孙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吴子》、《李卫公问对》,过去是,今天依然是中国研究的常见课题。  相似文献   

12.
从先秦到清乾隆年间,有记载的兵书就有1300多部,目前尚存的有288部。这些古代兵书,大体可分以下九类: 一是研究战争理论和作战方略的。如《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和《司马法》、《黄石公三咯》、《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书兵)等。二是研究战史的。如明茅元仪《二十一史战略  相似文献   

13.
《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等七部兵书,或称《武学七书》,又简称《七书》。它是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战争指导者智慧的集中体现和经验总结。《武经七书》对后代军事理论的发展和战争活动,都有过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军事纵横     
我国古代的兵书卷帙浩繁无比。远古的不说,从先秦到清乾隆年间,有记载的兵书就有1300多部,目前尚存的有288部。许多兵书被中外政治家、军事家誉为“圣卷”,其思想理论至今仍熠熠生辉。这些兵书大体分为九类: 一是研究战争史的。如明代茅之仪《廿一史战略考》、清代胡林翼《读史兵略》等。 二是研究战争理论和作战方略的。如《武经七书》,其中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 三是研究军制的。如宋代傅良著《历代兵制》、宋代钱文子著《刘汉兵志》  相似文献   

15.
《中外军队政治教育思想通史》是全军军事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由空军政治学院佟明忠、张福寿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考察古今中外军队政治教育思想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学术专著。该书以纵贯古今,横跨中外的恢宏气势,对军队政治教育思想作了全面阐述,填补了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它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我军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军人的政治素质,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进一步充实军队政治工作学的理论体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无神论思想首先产生在军队中、产生在战争实践中。西周的姜子牙冲破了”天命”的束缚 ,曹刿强调人能胜神 ,孙子在军事活动中树立了无神论的大旗 ,尉缭达到了比较彻底的无神论水平。这些无神论思想也同时影响了诸子百家。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的国家和军队莫不把军事人才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加以研究。在中国军事史上,有过无数次的战争,涌现出众多的军事人才(主要指将帅),留下大量的兵书专著,如《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等,其中不少章节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军事人才问题。在其它一些重要文史典籍里,议论军事人才问题的篇章也很多。因此,对中国军事人才思想的发展作些纵向考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我们研究今天军事人才问题是有裨益的。纵观中国历代军事人才思想,其主要特征是: 一、充分肯定军事人才在决定战争胜败、国家兴亡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我国历史上,大凡有所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都认识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记载的三次背水战刍议杨爱国背水战,史称“背水阵”,是一种前临大敌,背水列阵,以后无退路来坚定将士拚死决胜的战法。据《尉缭子》记载,武王伐纣时即运用了背水列阵的战法。此后,背水战作为一种以险求胜的作战形式被历代兵家妙用于实战。司马迁在《史记》...  相似文献   

19.
现代信息技术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已使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模式发生变化.研究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所包含的新思想新观念,弄清新观念如何推进新模式发展,自觉用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的改革,是进一步完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助教促学作用、推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古田会议决议》是我军政治工作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溯源《决议》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感召力具有重要启示,表现在:问题导向,着力夯实党对军队领导的思想根基;官兵本位,思想政治教育要紧接地气;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