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1916年9月巧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索姆河战场上,首次出现32辆裹着装甲、边走边射击的庞然大物,打破了交战双方为突破对方由堑壕、铁丝网和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而苦无良策的僵局,引起世人瞩目。这庞然大物的名字就叫坦克,为英国人斯文顿发明.“坦克”一词是英语"TANK”的音译,原意是储存液体或气体的容器.名与意无丝毫联系,只是在问世之初,英国政府为保密而取用这个名称,一直沿用  相似文献   

2.
美国媒体前不久报道称,英国将放弃国内坦克制造能力。而英国《星期日邮报》则是以一种略带伤感的语气来描述此事:“坦克将成为过去的记忆,英国在93年后停止生产坦克”。由于英国政府未来将不再生产坦克,英国最老牌的重型战斗车辆制造商已宣布将关闭其位于纽卡斯尔的坦克制造厂。这标志着曾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的国家——英国,结束了主战坦克的生产历史。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第一辆坦克 1915年8月,英国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该坦克是利用从美国进口的一对加长了的“布劳克”拖拉机履带,在竖起的角钢架上铆上钢板制成的,这是设计师们设计的一种“陆地战舰”,制成后取名“小游民”。最早参战的坦克 1916年9月,一群钢铁怪物出现在索姆河战场,这就是第一次参战的坦克——英国的Ⅰ型坦克。Ⅰ型坦克乘员8人,采用过顶式履带,每个履带架的外侧装1个突出炮座,上面安装1门57毫米火炮和1挺8毫米机枪,车上共装2门火炮和4挺机枪。第一个建立坦克部队的国家英国是最早建立坦克部队的国家。伴随英国坦克的诞生,1916年英国组建了第一支坦克部队,当时称为“机枪部队重型分队”,编有6个连,每连25辆坦  相似文献   

4.
坦克作为一种机动有效的作战工具,自从问世以来,就在几乎所有的地面战役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坦克究竟是谁最先发明的,却一直争执不断。  相似文献   

5.
坦克之最     
世界上最重的坦克是以色列的MKI 超重型坦克(即梅卡瓦)坦克全重75吨,兼有步兵战车作用。除4名坦克乘员外,还可搭乘8~10名步兵。世界上最早的坦克是英国的M—1型坦克。出现于1916年9月15日。在法国松梅河附近英、德战场上,英国军队第一次使用此坦克进攻德军。世界上装甲最厚的坦克是苏联的T-72中型  相似文献   

6.
现代战争中,坦克在攻坚战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检测坦克的损伤对于取得战场主动权乃至获取战争的胜利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对实时性要求非常高。采用易获取的RGB图像,以坦克装甲车为研究目标,选用Complex-YOLO为基础三维目标检测模型,针对复杂战场环境中图像内容复杂、弹孔损伤目标小、没有三维CAD模型等问题,对Complex-YOLO模型进行改进,通过使用识别精度高且速度快的YOLOV3网络及九点法回归三维目标检测框的方法,提高模型性能。在坦克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对于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多目标检测具有更强的敏感性,较大程度上增强了模型的检测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7.
坦克须有步兵与之协同作战,于是,装甲车便应运而生。目前,以坦克和步兵战车为主体的装甲部队已成为各国陆军的核心。一桩历史悬案目前国际上关于世界第一辆装甲车的说法不尽一致。有人说是奥地利的“戴姆勒”装甲车。这辆装甲车早在1904年就出世了,有全旋转炮塔,配置一挺“马克辛”机枪,四轮驱动。但奥匈帝国的将军们对此竟未注意,而帝国皇帝佛兰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坦克,是未来数字化战场上具有感知、信息共享与处理能力的坦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陆战之王”重振雄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在坦克上加装数字化设备,将普通坦克改造为数字化坦克。美国的M1A2坦克、法国“勒克莱尔”改进型坦克、瑞典Strv122坦克、俄罗斯T-80У坦克和T-90坦克、英国“挑战者”2主战坦克、德国“豹”2改进型坦克等经过了数字化全新包装,可以称作是数字化坦克。在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内,“嵌入”或“贴花”是数字化的主要方法。数字化坦克的突出特征是“嵌入”了大量的数字化技术,比如数字编码、数字压缩…  相似文献   

9.
坦克的型名     
坦克最早制造于英国。“坦克”一词就是英文的汉译音,英文原意是“水箱”。因为第一辆坦克模型是由英国海军大臣邱吉尔为蒙蔽间谍耳目而以造水箱为名研制的,而且其外型也真象水箱。从车体重量上分,有重型坦克(一般指四十吨以上)、中型坦克(指三十吨至四十吨之间)、轻型坦克(二十吨以下)。中型坦克是作战的主力,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韩国陆军在现役的 K1A1主战坦克基础上,开始研制下一代主战坦克 K2型。K2主战坦克与 K1相比总体布局变化不大, 是 K1A1的放大版,战斗全重增加到了55吨,为了保证机动能力,采用 GM 公司制造的1.1兆瓦柴油机。K2主战坦克还将换装一门自动装填的  相似文献   

11.
正1916年,英国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马克Ⅰ"型,并将其投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大陆的泥泞战场上。当成千上万的德军士兵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目睹这些此前从未见过的"钢铁怪兽"碾过战壕和铁丝网时,他们像"吓得半死的兔子"一样落荒而逃。这些失魂落魄的德国士兵可能想不到,仅仅二十多年后,德国就凭借威震欧陆的坦克部队以及古德里安创立的"闪电战"  相似文献   

12.
《国防科技》2004,(2):82-82
坦克赁借其坚硬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在战场上显赫一时,但它并没有因此而称雄世界,因为人们发明了对付它的有效武器——反坦克导弹。反坦克导弹身材矮小,发射器可支在地上,也可装在车辆上,机动性强,操作也十分灵便。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第二步兵师伏击了以色列王牌第一九○装甲旅的坦克群。随着埃军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枚身长不足1米的反坦克导弹,拖着长长的电线尾巴,如一只只矫捷而凶猛的鹰一样飞向以军的坦克群。仅仅几分钟时间,坦克群就陷入瘫痪。  相似文献   

13.
二战前坦克运用理论之争及其几点启示郭胜伟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出现,就以超越地面障碍的机动力、抵挡枪弹的防护力和强大的火力等特点,在突破堑壕、铁丝网和步机枪火力构成的防御时显示出其它武器所无法比拟的巨大技术优势。也许正因为初上战场的坦克在这方面所发...  相似文献   

14.
喷火坦克     
喷火坦克是喷火器与坦克相结合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首先研制成功了便携式喷火器,经战场使用,其喷火效力和喷火兵的防护能力都极不理想。为此,一些兵器专家便把眼睛盯在坦克上。他们在坦克上安装了重型喷火装置,使喷火量和喷火距离都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中重要的陆基栅格节点,坦克分队的快速机动能力对于顺利完成机动突击任务具有重要影响,而坦克分队的机动协同控制则是实现分队快速机动的关键。首先提出一种坦克分队协同控制系统架构,然后对该架构的组成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期望有助于提升新型坦克分队的快速机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橡胶履带——装甲兵的新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闻舞 《环球军事》2008,(10):49-49
坦克作为陆战之王,第一次走上战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当时还很不成熟的马克-1型坦克,突破了德军布防严密的阵地。面对这种新武器,德军士兵惊慌失措,纷纷后退,英国终于找到了可以打破堑壕战僵局的武器。很快各国就把坦克作为武器研制的重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坦克。  相似文献   

17.
由于现代战斗中大量使用各种先进的武器系统和技术装备,我坦克在战场上面临多种不同种类、不同价值、不同威胁程度的射击目标。然而,战场情形瞬息万变,需要考虑的因素错综复杂,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应用于指挥控制系统的射击目标选择方法来辅助坦克乘员进行射击目标选择。尝试应用构建云模型的方法对坦克射击目标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备选目标的一组排序。  相似文献   

18.
坦克履带的应用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坦克,集攻防优势于一身,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登上人类战争舞台,便显示出它的无比威力,被人们冠以“陆战之王”的美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成为纵横全球战场的骄子。英国的“小游民”坦克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坦克。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苏德坦克大战,不但以6000余辆坦克参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而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坦克是具有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  相似文献   

19.
坦克的出现,已有80年的历史。“坦克,是矛盾二者结合为一的新式武器”。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的这一论断,道出了坦克的本质。坦克上的大口径火炮和机枪,是矛的延伸;而坦克装甲,则是盾的发展。坦克是矛盾二者的巧妙结合物,在矛盾中产生,在矛盾中发展,在战场上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如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那么,坦克80年间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阶段:前30年(1916~1945)是坦克从诞生、发展、成熟到大规模用于战场的阶段;后50年,是现代坦克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根据坦克的编组运用原则和战场威胁,讨论了几种典型战场威胁和作战运用对坦克三角战斗队形的影响机理,建立了相应的战术运用数学模型,探索性地给出了坦克三角战斗队形参数的确定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