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武警总部深化士官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学院于11月3日在学术报告厅召开了深化士官制度改革暨优秀士官表彰大会。会议由吴广泽部长主持,政治部于方华副主任传达了总部优秀带兵班长和优秀士官的表彰通报,并由院、部首长为获奖士官颁发了证书、奖金,士官优秀人才二等奖获得者吴进辉进行发言,院务部佟振林副部长就深化士官制度改革有关问题作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士官制度改革犹如一场春雨,滋润了一批批士官茁壮成长,他们逐渐成为各个岗位的中坚力量和技术骨干,为部队的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士官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素质不过硬的现象。如何抑制这些不良现象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一步健全士官管理机制,用科学合理的士官机制来选才、育才、管才、用才、量才、励才。  相似文献   

3.
夏则长  白中华 《国防》2000,(12):30-31
新颁布的《兵役法》对士官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根据军队需要,士官也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招收”。从非军事部门招收部队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兵役制度改革后我军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现行《关于改革与完善士官制度的实施办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中,对我军士官的选取、套改、军衔的授予与晋升、士官的待遇以及士官退出现役后的安置等都作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但对从非军事部门  相似文献   

4.
士官制度改革是适应军队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重大举措。士官实行分期服役制度,引起了社会和官兵的极大关注,给部队建设带来了一些明显变化。(一)士官数量大幅度增加。某护卫舰过去士官人数只有30人左右,占士兵总数25%,现在按定编将达到100名左右,占士兵总数的70%以上。(二)对士官基本素质要求提高。士官的选取,由于初次实行,对士官的选取距标准和要求还是有差距的。但随着士官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士官队伍中的竞争将越来越强,压力将逐渐加大。这就迫使士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军队建设和胜任本职工作的需要,否则将会落伍甚至被淘汰。…  相似文献   

5.
调查发现,新的士官制度实施以来,随着士官比例的增大和待遇的提高、地方用工和户籍制度的改革,过去比较罕见的士官在驻地成家的现象,目前已经在部队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士官在驻地成家呈上升趋势,是新形势下诸多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调查表明,士官在驻地成家的人数与入伍所在地和部队驻地的环境、经济条件以及岗位分工密切相关。从入伍所在地情况看,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步伐缓慢,士官在驻地成家的多于沿海开放地区。从驻地情况看,驻城市部队由于家属就业等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士官在驻地成家的多于驻防较为偏僻的农村。…  相似文献   

6.
赵恒志 《国防》2010,(6):70-72
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是依托国民教育资源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优秀技能型士官人才的新举措,是我国兵员征集制度改革的新探索,是新形势下优化士官队伍结构、提高士官队伍素质的新途径。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招收工作中的矛盾问题逐渐显露出来,需认真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7.
司川 《云南国防》2004,(4):25-25
士官制度改革后,士官的数量增大,日常管理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就边防部队而言,士官与义务兵的比例已达到1:8。加强对士官的管理教育,是部队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中,我感到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针对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科学灵活的管理方法,增强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个人进退得失,  相似文献   

8.
随着士官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士官在后勤分队所占比例相应增大,加之后勤分队点多线长、成分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给后勤士官队伍的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近年来,针对后勤分队特点,我们瞄准薄弱环节,对士官队伍实施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9.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士官直招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新  吴盛洲  孔令顺 《国防》2008,(8):56-57
从非军事部门直接招收士官,是提高我军士官整体素质、加快士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军士官制度改革的一项新课题。回顾近几年直招工作的做法,我们认为重点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曹志刚 《政工学刊》2010,(11):25-25
士官选取历来是广大官兵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一个单位风气的“风向标”。士官选取中的风气如何,直接影响到深化士官制度改革的成败,影响到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乃至全面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士官制度改革 ,对提高部队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圆满完成以边防保卫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随着士官制度的改革 ,兵员结构的变化 ,士官服役时间的延长 ,年龄增大 ,实际问题增多 ,以及地方人事用工制度的改革 ,特别是现阶段的国际和国内新变化 ,给士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通过深入调查 ,分析现象 ,深入了解当前影响和制约士官思想政治建设的问题和矛盾 ,才能找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探索从非军事部门中征召技术士官的路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仲飞  陈俊华 《国防》2002,(11):37-38
根据新《兵役法》的有关规定,军队士官可以直接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征召,这是我军士官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为确保这项改革取得应有的成效,就必须积极探索一条从非军事部门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征召专业技术士官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陈健 《国防》2012,(11):66-67
一、针对特点抓教育,大力夯实士官队伍思想基础 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士官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士官队伍思想建设受到新的影响和冲击.主要是:省军区部队大多驻扎城市,工作环境优越,生活福利待遇好,选改(晋升)士官意愿强烈,但受编制限制,选改走留矛盾突出,思想波动大;新兵役法出台后,服役未满12年的士官退役不安排工作,就业竞争压力大;少数士官存在特权思想,消费讲阔气,守纪讲特殊,"兵"的意识有所淡化;在驻地婚恋、购房、安家的士官逐年增多,家庭困难和涉法问题不断增加,现实矛盾突出.针对以上特点,近年来,我们在抓好主题教育同时,紧贴士官思想实际,在基层分队有效开展了"五个教育",强化了"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14.
我 军士官制度的改革 ,对于稳定士官队伍 ,积蓄技术骨干力量 ,促进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有着重大的、积极的作用。同时 ,也给加强士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当前士官队伍建设主流是好的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一 )整体基数大与集体活动少的矛盾。士官制度改革实施后 ,士官已经成为基层单位兵员的主体。但是 ,一些领导同志工作注意力还没有发生转移 ,仍习惯于用管理“兵”的办法管理士官 ,特别是在大课教育、集体活动中 ,没有把士官这个主体突出出来。此外 ,相当一部分士官从事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单独执行…  相似文献   

15.
从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是我军征兵工作和士官制度改革的一件大事,也是各级兵役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招收士官工作既有征集义务兵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一是层次高.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新形势下深化士官制度改革需要,新修订的《士官管理规定》,对士官定位、分类、管理原则、职责分工;士官配备使用;士官选拔;士官培训考评;士官日常管理、待遇保障;士官教育、退役、奖惩等方面的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改,对加强士官队伍建设,提高士官管理法制化水平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士官管理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士官作为部队技术、作战、训练和管理的骨干 ,做好他们的管理工作对部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士官管理一直是部队管理的一个“老大难”和薄弱环节。士官制度改革给士官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采取相应对策 ,做好新形势下士官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南京军区驻苏北某反坦克团针对兵役制度改革后士官比重增大,地位作用凸显和装备不断更新换代提出的新要求,紧紧围绕“打得赢”、实现“两步跃升”的战略目标,坚持走以军为主开展士官在职学历教育的路子,提高了士官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能力素质。全团350多名士官全部参加了在职学历  相似文献   

19.
士官制度实行后,士官队伍已成为部队战斗力快速生成提高的主体力量,在部队建设和训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积极适应士官制度改革的形势,准确把握士官队伍建设的现实,作为完成体制编制调整转型后培养人才摇篮的后勤士官院校如何造就一支基础扎实、技术过硬、能教会管的基层后勤士官队伍,使士官由合格士兵向合格士官的角色转换已成为现实需要。1基层后勤士官学员主要特点探析“入门”标准统一。基层后勤士官学员都是经过本人申请、基层推荐、机关考核、组织审批、全军统考及择优录取等程序“过五关、斩六将”拿到“门票”后…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们对基层连队司务长由士官担任后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部队基层单位的后勤建设与军、政工作相比显得薄弱,近年来的司务长专业训练的投入收效甚微,司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较差,已不适应新时期军队基层后勤建设的实际。部队官兵强烈呼吁:士官担任司务长这一制度应进行适当改革。 1.司务长由干部改为士官担任后,其工作地位相应下降,人们对加强基层后勤管理的意识淡化。首先,从我军司务长队伍发展的历史看,建军初期的连队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